APP下载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2017-03-25焦剑英

新课程·小学 2017年2期
关键词:生活化有效性小学数学

焦剑英

摘 要:小学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将小学数学与生活相联系,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熟悉感,使学生自主探究生活化的数学知识,并且养成在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的习惯,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的习惯与能力,善于捕捉“生活素材”,激发学生兴趣,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生活化;小学数学;有效性

数学知识是由生活而产生的,并且最终应用于生活。在学生的生活当中处处能看到数学的身影,因此,教师要进行生活化教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进行生活化的教学能使学生将已有的知识经验应用到现实中,强化学生的认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悟数学的魅力。

一、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现实世界可以更好地带动学生感知数学知识,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感知数学的产生及应用。例如,在教学《东南西北》时,教师可以在课上为学生展现学校的平面图,让学生在平面图中辨认东南西北,之后让学生走出教室,观察学校的布局,在现实生活中辨认东南西北,让学生在学校的中心辨认篮球场在学生的哪边,足球场在学生的哪边,学校的大门在学生的哪边,在现实中进行数学知识的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具体生活中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进行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促进教学质量的

提升。

再如,在教学《时、分、秒》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生活中的场景,小明早上定了7点的闹钟,还差十秒到时间,这时教师带领着学生一起帮小明倒计时:十、九、八、七、六……三、二、一。之后,教师向学生提问:“刚刚我们倒计时时,数的数字代表的是什么含义?”引导学生思考“秒”的概念,之后再让学生回想生活中哪些事情需要用“秒”来计算,深化学生对于“秒”的认知。

二、捕捉生活元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是抽象而枯燥的,如果教师一味地讲解数学知识,会使学生听得云里雾里,难以形成具象的认知,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运用,造成学生的学习没有实际的效用,使学生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将其以生活化的形式展示在学生面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数一数》时,教师可以在教学的一开始为学生创设情境:熊妈妈带着两个熊宝宝去植树,熊妈妈植12棵

树,两只熊宝宝一人植4棵,让学生帮助熊宝宝数数一共植了多少棵树。这时学生的学习热情被带动起来,争相开始数植树的数量。

再如,在教学《乘法口诀》时,教师可以运用学生熟悉的事件引發学生思考:你们喜欢吃什么零食?学生开始热烈地讨论起来。这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数据:老师对学校门口卖冰糖葫芦的店面做了统计,老王一天卖了36串冰糖葫芦,一串卖3块钱。让学生运用乘法知识帮助老王计算他一天卖冰糖葫芦的收入是多少。学生都兴高采烈地进行了计算,列出了算式,得出了结论,还对他的经营方式进行了点评,促进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三、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提升学生应用能力

知识的学习是为了得到有效的运用,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将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中,强化学生的应用能力。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是需要数学知识来解决的,教师通过让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提升学生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勇气,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生活中的场景进行学习。例如,在教学《三位数的加减法》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问题情境:妈妈带小明去超市买东西,买了一个汽车模型210元,一个按摩盆435元,一件衬衫103元。这时,教师让学生帮助小明计算一下一共花了多少钱,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讨论中来,帮助小明计算这次一共消费了多少钱。通过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解决生活化的问题,能使学生更好地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感知与体会,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

总之,数学知识由生活而产生,最终服务于生活。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使学生深入到数学的产生、发展与应用中去,提升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社会生活作为知识的宝库,有着丰富的数学知识,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因素,帮助学生学习数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刘玉红.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A].第四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2016.

[2]徐传富.浅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J].新课程(下),2012(8).

猜你喜欢

生活化有效性小学数学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