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高效的自主探究学习
2017-03-25朱达兵
朱达兵
摘 要:从教学实践出发,围绕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高效的自主探究学习这一话题展开探索。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学习;创设情境
新课改提倡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进行高效的自主探究学习活动。以下,笔者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就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高效的自主探究学习活动进行初步的分析与探讨。
一、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动机
动机是促使个体积极开展行为的根本驱动力,可以说,动机的产生有利于学生个体更加踊跃地投入具体的学习活动中。鉴于此,笔者认为小学数学教师要想使学生具备自主探究的兴趣与热情,首先应当想方设法诱发学生产生强烈的自主探究学习动机。
笔者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往往会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一种疑问情境,该情境的创设往往能达到诱发学生产生积极探究的良好目的。如,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这一知识点时,笔者在一上课就向学生讲道:“你们任意说出一个数,老师能在一秒钟内告诉你们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对此,很多学生表示不相信,他们纷纷列举了56、78、24、99、110、124等一连串的数,每当他们说出一个数,笔者都能快速说出能不能被3整除。起初学生还怀疑答案是否正确,为此他们还特意通过计算进行验证。可是,出乎他们意料的是,笔者的回答每次都是正确的。看到学生脸上浮现的好奇眼神,笔者趁势询问到:“老师之所以计算得这么快,是因为我掌握了一种小技巧,大家想学这一技巧吗?”“想。”班上的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到。从学生的这一回答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们对“快速判断一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这一知识点产生了浓厚的探究兴趣及了解欲望,并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其中所蕴含的数学奥秘。如此一来,他们便具备了强烈的自主探究学习动机,并能积极、主动地探究相关知识。由此我们可以得知,诱发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动机是引导其进行高效自主探究学习活动的首要前提。
二、提供机会,保证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过程
学生是数学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体,教师则是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引导者与帮助者。这是小学数学新课改所大力提倡的先进教育理念之一。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质的学习活动时,不能越俎代庖地将自己的主观经验或者感受强加给学生,而应当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适当放手,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探究过程,这一过程既有利于深化学生的数学学习认知,同时,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也能得到很好的锻炼与发展,切实存在一举多得之良好功效。
筆者在自身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会给学生留有充足的自主探究学习的空间与时间,以确保他们的自主探究学习行为真正落到实处。如,“三角形的面积”建立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内容之上,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在教学中并没有死板地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要求学生自由结合成学习小组,并以小组为单位尝试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由于小学阶段学生的实际年龄较小,对事物的认知不全面,所以笔者在他们的自主探究过程中会予以他们必要的指导与帮助。
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过程具体如下:
步骤一:以小组为单位,裁剪出不同形状的三角形。看看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是否能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在这一步骤中,不同的学生小组裁剪出了不同形状的三角形,经过交流他们发现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及钝角三角形都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步骤二: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与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及高有哪些联系呢?
在这一步骤中,学生小组发现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的底等于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等于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
步骤三:从中能得出哪些信息?
在这一步骤中,学生大胆推测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由于两个三角形等于一个平行四边形,所以三角形的面积很有可能就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在此基础上,笔者只要顺势引导,学生便能深刻认知、灵活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与三角形面积公式这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此,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究学习活动便切实获取了预期中的理想教育效果。
实践表明,自主探究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基于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之上的一种先进学习方式,其对于学生深化学习认
知、发展探究学习能力等方面具有显而易见的突出优势。鉴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从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从所教数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性质的数学学习活动,这既是落实学生数学学习主体地位的需要,更是创新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显著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益及质量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孙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自主探究式学习的实践探索与尝试[J].中国校外教育,2015(11).
[2]陈润琴.小学数学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实践尝试及意义解析[J].学周刊,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