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017-03-25李彩艳
李彩艳
数学课堂教学是数学教师整个教学任务中的中心环节,是数学学习过程最核心的工作。数学教学工作者应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充分利用数学知识的魅力,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好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改变对数学学习的态度,喜欢数学,热爱数学,从而达到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充分利用知识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掌握学习规律
数学知识间具有较严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从简单到复杂,简单的、概念性的知识都是为后面的知识铺路、奠基,也对前面的基础给予加深和发展。因此,教学时應大胆运用尝试教学法来巩固和发展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教师要肯下功夫,深钻教材,引导学生抓住知识间的联系,寻找并掌握知识间的规律,从而得到新的结论。这样得到的结论学生易理解,并能牢固掌握。学生学得轻松,学起来自然兴趣高涨。
二、利用生活中的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所以可以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觉得数学知识就在我们生活中,学以致用,深感数学知识的生活实用性、可操作性,让学生自己体会到一种收获感和优越感。这样就会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数学学习起来更加有趣,学生更有活力。比如在学习比例应用的知识时,教师可以提出:“如何才能知道树、路灯、学校旗杆的高度”这些问题,这样的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很容易激起学生学习的冲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越来越高。
三、做好课前预习,创设悬念、疑问、情境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教师应向学生说明预习的重要性并提前向学生布置知识预习的要求,还要让学生学会提出疑问。提前预习,做好最初的参与者。“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通过自己的预习后,能够提出问题来,兴趣建立的第一步就成功了。课前预习中要主动动脑筋去思考,提出自己不会用旧知识来解决的新问题,而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往往就是我们教学的重点、难点,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大脑的潜能,激起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四、课堂引路,确定目标,通过成功的喜悦激活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提炼的认知过程,是教师根据所处学段的教学目标,通过有效手法,把经过长期的生活实践检验所取得的真知,融会贯通到学生头脑中成为精神财富和智慧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观察和操作,讨论和比较等实践活动都是学生获取知识、巩固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且主要的手段,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获取知识。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阶段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如果学生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了答案,自己总结概括出定义、规律、法则等,他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积极性就会越来越高。
五、准确设问,多法施教,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发展,调动所有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是现代教学论的基本观点之一。因此,小学数学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要求教师通过钻研教材,能在课堂上提出准确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组织学生讨论发现的知识规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要学、会学、乐学。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
六、巧设习题,巩固升华,体验参与的快乐
新课改中要求教师将课堂还给学生,精讲多练。这就要求教师在研究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之上,认真备课,挖透教材;在巩固练习这一环节也要下足工夫,让学生能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所学到的知识,教师应及时地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及时给予鼓励与指导,让学生体会到亲自参与所带来的快乐。
七、直观教具和实际操作对学生兴趣的影响
直观的教具是以学生直接感知的具体形式为依据,而不是以抽象的概念和词句为依据。正确合理地使用直观教具,在数学教学中有着许多积极作用。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如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一些与简单几何有关的图形或几何体,这更能加深学生对几何体的印象。
八、课后释疑,因材施教,分类指导
释疑是教学的重要策略,它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根据教材的编写目的,利用教材知识自身的结构,适当地在课后对学生进行激疑、释疑,从而引发学生自我探索的欲望。另外,由于受到人的遗传因素、生理条件和所处环境以及接受教育的影响,学生的心理结构、接受知识的能力和发展状况有所不同,因此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实行分类指导显得尤为重要。耐心教育,细心引导,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习仍富余精力的学生,要积极为他们创造条件,提供条件,让他们脱颖而出。在学习的内容上进行适当的补充,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
[1]金林.浅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11).
[2]王庆玉.浅谈数学教学的生活化[J].教育革新,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