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多种教学模式打开学生思维空间
2017-03-25罗晓燕
罗晓燕
摘 要:有些教条化、标准化和模式化的传统教育方式,有时不但不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反而日渐消弱并局限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对学生学习图形、几何、路程等方面的内容是不利的甚至起到反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空间;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教学进入五六年级后,教学的内容同前面的知识结构有了较大的变化,有的学生开始感觉“吃力”。因为这个阶段开始涉及不少空间和立体的知识,这和以数的计算为主要内容不
同,需要学生调动自己的立体空间感,二维的、三维的概念开始建立并形成正确的认知。这阶段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更灵活地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挥想象力,培养并建立科学合理的思维方式,提升自身的形象思维能力,这才能够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这阶段的数学知识。
在大力推进创新教育的今天,教师应时时考量自己的教学模式是不是对我们的教学有益?是不是对学生掌握知识有益?如果回答是否定的,我们就应该去主动改变并寻找科学合理的教学
方法。
我认为,对于五六年级的数学教学来说,首要目的是要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给他们建立新的思维模式,放飞他们的想象力,提升学生观察、分析和认知的抽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力与逻辑思维能力,从而为他们学好这一阶段的数学知识提供一个稳固高效的平台或载体。
基于这样的思路,我对这一阶段小学数学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一、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不少学生都在潜意识中认为数学是教师教的,应该掌握并在考试时加以應用从而得到满意分数的学科。其实,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论哪个年级,数学教师都应该教会学生、告诉学生:我们现在学习的知识,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这很重要,一是我们的教育不是想培养出纸上谈兵的赵括,二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并结合课堂内容以提升学习效率和效果。
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注意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知识出发,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和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打开思维空间并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这方面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入手,为学生设计生动有趣的、可操作的内容,旨在为学生打破数学与生活的屏障,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享受数学的乐趣。
例如,在教学生“利息、利率”相关内容时,我在上课前就布置作业,让学生到银行去调查利率,把各种期限的利率记下来,并尝试预算一下如果把自己的零用钱存到银行一段时间后会得到多少利息。学生对这个作业表现出了极大的参与热情,大家三三两两结伴去银行调查,把利率详细地记录下来。不明白的,有的学生还向银行工作人员请教。当学生带着自己的调查和预算结果到课堂上听我讲解这部分内容时,理解起来非常轻松,很快就掌
握了。
这就是我想要达到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生活,用生活来学数学。
二、教具可以信手拈来
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尽量将抽象性的数学知识变得“实物化”,使学生能够直观形象地进行认知,能够进行实物感触,在头脑中形成影像,便于理解相关知识。
在讲“圆”时,我预先准备了多种圆形的实物,地球仪、篮球、足球、瓶盖等,并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大家一起找出更多的圆形实物,水杯盖、碗、乒乓球、高尔夫球……学生思路一打开就一发不可收拾。这些实物一个个摆在学生面前,把抽象的数学理论变成了可视的、可触摸的具体事物,这对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大有裨益。
在讲路程这一部分时,我甚至发动学生把家里的玩具小汽
车、小人拿到了课堂上,让他们在课桌上比划:位置关系(A点、B点)、先后关系(先出发、后出发)……学生像玩一样掌握了这部分知识。在他们遇到卷子上的同类问题时,脑中立即会出现相关的具象,为寻找解题思路提供了影像。
三、让学生动起手来学数学
小学生具有独特的思维方式,面对数学问题,教师应充分利用他们的这一特点,放开他们的手脚和思维,让他们在自由的空间中进行实践操作,使他们从不同角度理解和体验数学知识。课堂上枯燥的讲解不如让学生去触摸知识,引导学生手脑并用来学习,提升学习效果。
在教“圆锥”这课时,我提前让学生预习书本上的内容,并在家长的监护下用橡皮泥、土豆和萝卜等材料,按照一定的步骤,先制成圆柱体,再经过加工制出与前面圆柱等底等高的圆锥体,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的过程,感知圆柱与等底等高的圆锥之间的
关系。
然后,我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动手把圆锥形容器中的沙子倒进等底等高的圆柱形容器,通过反复实验,让学生自己发现规
律——圆柱形容器盛的沙子总是等底等高的圆锥形容器的三倍。经历这一自己动手实践操作的过程,学生牢固地掌握了这方面的知识。
参考文献:
[1]沈建平.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操作[J].中国教师,2013(12).
[2]许昌生.浅谈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J].内蒙古教育,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