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研究
2017-03-25边国荣
边国荣
摘 要:小学数学作为小学教育的基础学科,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小学数学属于九年义务教育中重要的教学知识,面向的是全国适龄儿童,具有基础性、普遍性、必要性等特点。在新课程不断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确保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等问题逐渐成为学校和社会最为关注的事情。现就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的有效性教学进行简单的探讨,希望为今后研究此类教学的广大教师做出一定的贡献。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策略
新课标是结合当代学生的学习现状,以贴近生活、寓教于乐为出发点的新型教育理念。它提倡每一位學生都应具备必要的数学素养,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激发每位学生的数学潜能。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重要的一环,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成了老师们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在翻阅了大量的参考文献后,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得出了以下几点:
一、知识导入的教学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完整的教学过程包括:知识的导入、知识的应用以及知识的巩固三个过程。其中,数学知识的导入对于众多授课老师来说都是困难的。小学生的注意力较难集中,对自我的约束力也较差,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性,笔者认为,有效的教学导入策略才是关键。过去的教学导入都甚为枯燥,学生对需要记忆的大量定义、繁琐的公式都有很大的抵触心理,有效的教学策略应当是为学生创造愉悦的教学环境,进而有效地导入知识的定义和含义。
我们可以用抛砖引玉的提问方式先对学生进行趣味的提问。例如,学生日常上学所需要花费的时间是多少?当学生出去旅行时,交通工具变成火车或者飞机,大概需要多长时间才能抵达目的地呢?如此提问,学生就会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对时间生成具体的概念,他们就会明白坐车1小时要比坐车15分钟的时间长,就会明白“小时”“分钟”“秒钟”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教学方式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对知识的感知力,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上课时才会集中注意力。
二、实际操作的教学策略
有效的教学导入是远远不够的,知识的运用情况才是检验课堂是否有效的关键。以往的教学模式中,老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丧失了基本的自主学习能力,缺乏自主学习意识。这一情况使得学生所学的知识仅能应付学校的应试教育,根本谈不上学以致用,想通过课堂上的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更是不可能的。要想改变无效的教学课堂,就要改变老师陈旧的知识应用模式,让学生实际操作教学模具,实际感受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通过熟悉的日常活动和游戏来达到有效的知识应用,寓教于乐才是有效的教学策略。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课《长方形和正方形》为例,以往简单的长方形或者正方形的图片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应用的需要。老师应该准备更为贴近生活的长方形、正方形的实例,例如课上使用的课本、学生衣服上的图案,甚至可以带领学生来一场剪纸大赛,让学生以最快、最新奇的方式剪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形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长方形、正方形的定义,以及如何让长方形变成正方形,等等。只有学生真正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教师的数学课堂才具实用性,才能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自主探究的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策略中,最重要的策略就是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巩固,并保持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和怀疑。学生在对知识的巩固环节中大多表现得比较消极,他们对已经学过的知识缺乏新鲜感,老师需要对巩固知识的方式进行创新。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3课《测量》为例,学生在经过学习测量的方式、测量的数据之后,对测量的事物已经具备一定的了解,教师应当出示一些事物的数据让学生进行判断。例如,百年的大树的周长是10米、超市的购物车高度为1米等,让学生寻找百年大树、超市的购物车等进行实地测量,在实地测量后,对比老师给出的数据,作出肯定或怀疑。在经过这样的自主探究后,学生会对测量的流程更加清晰,对事物的感知度也会增加。这种自主探究的教学策略才是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的重要教学方式。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具有更多的可能性,如何提高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仍是广大老师需要思考的一大难题,本文就知识导入、实际操作、自主探究三种有效的教学策略进行了简单的探讨,希望对广大教师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爱建.浅谈小学数学有效的教学模式[J].新课程学习,2014.
[2]孟俊梅.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的教学策略[J].青春岁月,2015.
[3]张忠良.浅谈小学数学有效的情境创设策略[J].教育教学刊,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