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探源
2017-03-25韩英
韩英
摘 要:随着教育教学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不断引向深入,农村小学的教育教学面貌也呈现出日新月异的美好姿态。从较长时间理论与实践探索过程中,我们深深地认识到,农村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已经取得喜人的成绩,但今后的工作仍然任重道远。尤其是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将会伴随教育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而长期位于工作的中心位置。同时,各种信息渠道的拓展也或多或少作用于小学生的心灵深处并表现在日常行为方面。还有人口的不断流动、学前教育的差异、个体性格的有别、各种新情况新问题的产生等等,诸多因素决定了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将会是长期而艰巨的学校工作任务,也是学校和每一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师;学生
长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证明,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为了培养师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为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适应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保证,为学生全面主动发展及其终生发展奠定基础,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质量的前提,是立校之本,是创办特色学校有效而必经的途径。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意义重大,同时意义深远。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实践心理健康教育既要遵循其普通原则,又要依据其特殊性因地制宜,特别是农村小学一定要因校制宜。
一、为心理健康提供必要的保证
一般来说,农村小学教师年龄差异大,老化程度高,人员较为缺少,忙于教学容易忽略其他;经费短缺,往往“正事儿”顾不上,没法倾向科研;信息较为闭塞。针对上述特点,必须将农村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列入日常工作之中,校长为第一负责人,责成专人负责科研工作。做到“五落实”,即组织落实、人员落实、责任落实、奖惩落实、制度落实。达到“五有”,即有计划、有活动、有检查、有总结、有成果。落实经费保障措施,学期初就定数砍块儿,保证有足够的经费“请进来,走出去”。实现教育科研与其他工作的协调互动,发挥教育科研组织的作用,一切从实践出发又回到实践中去,使实践和理论都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二、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围
应当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是学生。但是,由于农村的特定村情、民情、校情,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范围就理所应当把教师和家长扩大进来。也只有如此,其教育过程才会顺理成章,其教育效果才会在情理之中,否则就很可能纸上谈兵或者事倍功半。
1.教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首选对象。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肩负着教育和教学的双重任务,教师自己心理健康与否,决定着教育教学工作的成败。教师必须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用正确的理论去教育学生,加强道德修养,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必须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使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地发展。教师应当具有较高的心理成熟度,较高的心理健康承受能力;具有活泼,乐观,开朗,热情的个性;意志坚强等等。而上述素质的基础、前提和核心便是良好的心理素质。为了使广大教师能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学校首先应当促进教师心理素质的巩固和提高。其基本途径主要有:一是学习教育法规和教育理论。如《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及现代教育理论。二是規范教育教学行为。要依据教育法规和本校实际情况,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使教师的教育教学全过程都有章可循,都能对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示范引导作用。三是典型引路,榜样示范。学习外校典型,树立本校学习榜样,使全体教师和学生有方向感。四是切实加强考核工作。把心理健康内容纳入对教师的考核工作之中,与聘任、评优、晋级、工资等挂钩,让广大教师在公平、公开的竞争事实前心悦诚服,进而焕发更大的工作积极性。
2.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也离不开家长的有力配合,否则就是孤军奋战而胜少败多。农村家庭教育有两种倾向比较普遍,一种是望子成龙的倾向,持这种心理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高,单纯地用分数衡量学生、教师、学校的好坏。对学校缺乏全面了解,导致对学校的教育支持不够,造成许多孩子心理存在问题。还有一种倾向就是,一旦孩子在学习方面出现困难便放任自流,而不采取积极的矫正措施。上面两种心理倾向都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都会使学校教育难上加难。因此,学校有责任把对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重要工作内容扎实抓好,使得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融会贯通,使教师和家长齐心合力,使教育目标圆满完成。
3.学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心。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营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家庭教育环境、学校环境乃至健康向上的社会教育环境等都是为培养学生服务的,所做的一切工作都必须紧紧围绕服务于学生这个中心而展开。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和中心,心理健康教育自然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