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017-03-25周建明

新课程·小学 2017年2期
关键词:提高写作能力培养

周建明

摘 要:写作才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提高写作能力,首先必须加强阅读;其次阅读教学必须“要指向写作”;第三,要让学生观察体味生活。

关键词:写作能力;培养;提高

现实教学中,多少学生由于“胸中无笔墨”而将写作视为语文的头号负担,又有多少教师将写作教学视为最爱?写作无论学生还是教师,想说爱你还真的不易!

一、笔弱多临秦汉帖,辞穷多读古今书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来也会吟。”这说明了读的重要性。阅读是习作的基础。只有加强阅读,才能写出鲜活的文章来。

有鉴于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作了科学而又翔实的要求,并在每一个学段都有具体分配。

为什么有些学生读了很多书,却看不到他们习作水平有明显长进?就是因为他们的阅读没有真正的有效内化。那如何具体地对学生进行读书内化的有效指导呢?

1.背诵精彩片段

对于学生来说,最简单、最有效的积累、吸收的方法就是多读、多记。所以我们要求学生每周读完一本书后,读书笔记中至少要摘抄100字左右的精彩片段,并经常利用早读进行背诵比赛。

2.摘抄重点词句

我们给学生提出的要求是:一边读书,一边摘抄一些描写生动的词句。此外,还经常让学生利用早读课或其他时间反复读,组织学生相互阅读欣赏,要求学生尽量把一些精彩词句记到头脑中。在作文时,鼓励学生翻开词句摘抄本,把精彩的词句恰当地运用到自己的作文里。

3.讲述生动情节

我们提出:读过一本书后,要能讲出一处情节或介绍一个篇章。这样,学生读得更加专心了。在此基础上,再安排讲述就栩栩如生了,学生不仅吸收了作者的语言,还糅合了自己的语言。

4.仿写片段内容

如果把在课内外阅读中的语言积累,用在语言文字的表达实践中,岂不更好?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学生讀了材料中的许多篇例文,也阅读了许多课外书,可是作文仍写不好。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没有保证读的质量,积累得太少;另一方面就是因为光积累,却不会迁移运用。为了培养学生读书内化迁移的意识与能力,我们要求高年级学生读完一本书,能写出一个模仿片段。比如,读了一个写景片段,可描写身边的一处景物;觉得哪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开头好,可自己写出一个类似的开头等等。在模仿时,学生可直接多处引用书中的语言,可模仿书中的写作方法、观察顺序等。如读了《小镇的早晨》后,教学生范写“我镇菜市场的早晨”,学生写得心应手,并采用了《小镇的早晨》中“总—分”的结构,范文中的一些词语、修辞手法运用得恰当自如;《卢沟桥的烽火》,文中战争场面的描写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连串动词的运用,敌我双方神态、语言的描写,“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这些无疑给学生进行场面描写作了一个很好的示范……这样,学生能把读到的东西迁移到自己的写作乃至整个语文学习和实际生活中来,也正应了“语文是工具”的特点。

二、阅读教学必须“要指向写作”

在江苏省第十五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中,我有幸学习到季宏老师执教的《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揭题后,季老师就问学生:“写人的文章从哪入手?”“但这篇文章还花不少笔墨写什么?”“作者为什么这样?”探究中让学生明白这就是侧面描写,并不是作者多写,而是很好地借峰的高险烘托扫路人的辛苦;接着让学生通过视频欣赏武夷山美景,然后让学生模仿课文中写天游峰的比喻句,小练笔视频中欣赏到的云海与九曲溪;接下来话锋一转,既然作者去武夷山旅游,看到这么美的云海与九曲溪,为什么没写它们,反而眼里只有天游峰呢?原来,写什么、不写什么,取决于写作目的,这就是写作前对素材的“剪裁”。

徐州市青年路小学陈莉执教的《爱如茉莉》中让学生学会“细节描写”与“景物移情”;淮安市外国语实小赵桂英《夹竹桃》中对比、联想、物我交融写法的渗透;扬州市广陵小学袁明的写人分次的“观其貌”;同样的《我和祖父的园子》,苏州市实验小学的葛戴丹挖掘的是“以事传情、借景抒情、反复的手法、诗化童化的语言”,使文章增色很多……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例子不重要,重要的是例子背后的东西,作者与编者想告诉我们什么,想使大家学到什么。低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重点应呈阶梯式推进,从朗读、写字到阅读策略最后到写作。

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如果仅仅从阅读中学习写作,那是不够的,我觉得现在的孩子,来自大自然那朴实的体验却很少。没有源头活水,哪来的股股甘泉?所以我们要让学生观察、体味生活,做习作的主人。

厚积而薄发。相信只要坚持课内与课外潜移默化地去培养,两股源源不断的活水不断积聚成流,写作能力的提高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刘雅丽.浅谈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4(12).

猜你喜欢

提高写作能力培养
挖掘创造潜能,提高写作能力
加强互动交流,提升写作能力
漫谈初中作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