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问题的思考

2017-03-25吴佳芮

新西部·中旬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问题

【摘 要】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无法正常享受父母在思想、道德上的教育与引导,因而在成长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中道德问题尤为突出。应注重完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体系,注重家庭教育,加强学校教育,全社会积极践行道德行为教育,上下联动,互相配合,形成改善和提升农村留守儿童道德素质的强大合力。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问题;对策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与城市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劳动力转移现象明显。国家统计局发布《2015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指出,“根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结果,2015年农民工总量为27747万人,比上年增加352万人,增长1.3%。”[1]其中,外出农民工的人数为16884万人,与2014年外出农民工总数的16821万人相比,增加了63万人,增幅为0.4%。农民工总数呈逐年递增之势,导致留守儿童数量随之逐渐攀升,留守儿童这一群体应得到更多的关注。

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情感沟通较少,农村教育资源匮乏,学校对德育重视度不高,导致其在生活、学习方面未养成良好习惯,道德教育方面问题尤为突出。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问题既不利于儿童自身发展,也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成,应整合全社会的教育资源,形成家庭、学校与政府相结合的教育体系。

一、家庭教育有着天然地赋的德育功能

1、监护人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堂课,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庭教育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一生的,综合素质较高的监护人对孩子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有着模范和榜样作用。古有“孟母三迁”、“三娘教子”和“岳母刺字”,均是家庭教育的典范,这说明父母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更应当关注其良好的道德养成,如果父母不具备将孩子带在身边的条件,则应当为孩子寻找思想道德素质较好的親戚或家人作为监护人,力争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

同时,政府逐步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加强家庭监护主体责任感建设,并给与法律保护,“父母或受委托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的,村(居)民委员会、公安机关和有关部门要及时予以劝诫、制止;情节严重或造成严重后果的,公安等有关机关要依法追究其责任。”[2]

2、加强与儿童的陪伴与沟通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的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长期在外务工的父母与留守儿童直接接触的时间较少,这使得父母与子女的沟通时间大大减少,对子女的心理缺乏关注。家长要充分认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用民主、温暖的手段加强与子女的情感沟通,让留守儿童重新感受到重视和关爱。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陪伴,能帮助家长走入孩子的内心,父母要尽量多回家看孩子,周期尽可能缩短,如果两人回家都比较困难,应让一人留在家中,更好的监督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家长要适当改换与孩子的交流方式,除电话联系外,还可以通过书信、电子邮件、视频电话等方式,以促进孩子的情感发展。

二、学校加强“第二课堂”德育的实效

1、重视道德行为养成教育

留守儿童既有群体性特征,也有个体特征。因此,学校要认识整体与个体的区别,从他们的实际出发,增强德育教育的有效性。同时要注意提升道德团队素质,加强德育教育,集体正如一个熔炉,儿童在集体中,很容易受到集体舆论氛围的制约与同化。这就要求学校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要教师不断强化专业知识,与时俱进。一个“乐于奉献、吃苦耐劳”的教师本身就非常具有魅力,他们对待困难的态度,为人处世的方式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第二,完善学校管理,搞好班风建设。一个管理有序,制度健全的学校,学生在学习中是充满热情的,在生活中是互帮互助的,对于教师是尊敬不卑的。这类学生组成的班级可以更好地形成良好的班风和舆论氛围,有利于学生集体主义观念的形成,对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2、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农村留守儿童的隔代抚养现象普遍,这些儿童或多或少都存在情感的残缺。针对留守儿童心理状况,以四川乐山五通桥区为例,相关数据显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一般,有待进一步提高。只有5.3%的儿童心理健康,身心惬意;55.4%的儿童心理健康水平令人满意,也就是有39.3%的儿童心理健康水平令人不太满意。”[3]这就要求学校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尽可能配备必要的心理辅导教师,让学生知道父母与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如果学校不具备心理咨询的条件,班主任与任课老师应当积极与学生沟通,关注他们的变化,甚至还可以设置信箱,让学生可以敞开自己的心扉,与老师进行书面沟通,打开他们的心扉。

教师要在做好“传道、授业、解惑”之时,更多的关注留守儿童的情感变化和生活情况,增加情感投入,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增强心理归属感。教师是留守儿童健康人格的促进者,必须积极引导留守儿童的人格发展方向,帮助其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三、全社会积极践行道德行为教育

1、政府需加大农村地区教育的投入

党的十八大要求,“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4]建立完善的寄宿制,可以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这就需要政府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

留守寄宿制,一方面可以杜绝学生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干扰,使他们有充分的时间来学习;另一方面,在寄宿制这个环境中,学生能有更多的机会参与集体活动。从素质教育出发,迎合时代的需要,促进留守儿童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发展,可以帮助他们改变以往任性、自我的性格,包容他人,与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自身的交往能力。中小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也是对其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因此,要抓紧这一时期的德育工作,培养法制意识,提高自理自助能力。让留守儿童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健康发展。

2、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联合教育

从构建德育环境的建设方面来讲,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但是长期以来,把道德的重担一直让学校担负,没有形成三者的合力。每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家长总会认为是社会的不良风气的影响,社会又责备是学校和家庭忽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德育教育,而学校又驳斥是家庭教育环境的滞后,这种相互推诿的现状,只会加重三者之间的鸿溝。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认为“加强关爱保护,使数千万农村留守儿童安全健康成长,是家庭和政府、社会的共同责任。”[5]

学校、家庭和社会是孩子德育发展的根本性原因,因此三者应当形成良性互动。首先,家庭应当注意自己的言传身教,做好榜样示范作用,家长应与学校保持教育方向的一致性。同时,学校也应当重视德育教育,从单纯关注智育教育的教学模式转向关注学生的生活,及时发现学生的变化,与家长第一时间取得联系。留守儿童也是社会主义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社会应当提出呼吁,政府应当适当放开政策,让留守儿童也可以平等的享受教育的权利。并且,应当对于那些收入不高的农民工子女,给予更多的教育资源的支持,更多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健康,只有三者共同发挥作用,才能为未来推动社会的发展不断储蓄力量。

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问题涉及面广,工作量大,难题很多,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理论教育的中心内容,这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留守儿童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和根本措施。而这需要学校、家庭和政府达成共识,整合资源,因此相关部门和家长参加的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必须团结起来,整合全社会力量关注留守儿童教育。通过各方配合,全社会才能形成关爱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良好氛围,促进留守儿童德育教育更好的发展,为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开拓更广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2015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604/t20160428_1349713.html,2014-04-28/2016-12-05.

[2] 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02/14/content_5041066.htm,2016-02-14/2016-12-05.

[3] 李万兵.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对策——以乐山市五通桥区为例[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1)56-60.

[4] 十八大报告[EB/OL].http://www.xj.xinhuanet.com/2012-11/19/c_113722546.htm,2012-11-19/2016-12-05.

[5] 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EB/OL].http://www.gov.cn/guowuyuan/2016-01/27/content_5036652.htm,2016-1-27/2016-12-05.

【作者简介】

吴佳芮(1992-)女,四川苍溪人,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问题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研究
德性培养: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真诚激励,关爱相随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庞学光:深化学校道德教育改革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