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变废为宝巧探究

2017-03-25沈萍萍

新课程·小学 2017年2期
关键词:垃圾设置美术

沈萍萍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通过积极地开发与利用自然环境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进行美术教学。”

当今的大多数小学生对环保的理解都仅仅停留在概念上,而没有在生活中去付诸实践。本文以人美版美术三年级下册第十九课的《变垃圾为宝》为例,发现目前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将“变废为宝”融入课堂的不足之处,比如在课堂活动中缺乏一定的文化内涵,教学环节在设置上缺少延续性等问题。在此基础上,笔者有针对性地对这些行为进行诊断,从而设计出了具体的美术课程:如《瓶瓶罐罐大变身》等课程,同时在小学中进行美术教学实践,并提出将“变废为宝”融入小学美术课程与教学中的具体措施,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课堂面面观

在教人美版三年级下册《变垃圾为宝》一课时,在开始备课之前笔者就曾想如何从生活中的垃圾入手,进而达到教学目的。后来经过观察发现平常学生对于喝完饮料的瓶子的处理不是很得当。于是课程主题就定为《瓶瓶罐罐大变身》,并把这节课分为“大家谈感受”“一起来制作”“大家比一比”等环节,号召学生把自己平时喝完的饮料瓶收集起来,然后再进行一定的加工改造,设计成平时可以用来种花的“花瓶”等,这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就高了,而且在课上也能设计出各种出色的“作品”。但是在后续的调查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在课上完成得很好的作品,在下课后却并没有真正发挥出功效,很多还是被学生或者家长丢进了垃圾箱,失去了课堂教育的目的,使其在教学环节的设置上缺少延续性。而且笔者经过一段时间的反思,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也缺乏一定的文化内涵,并没有让学生明白“变废为宝”的实际意义,无法从精神上引起学生的共鸣,这样在教学效果上也就不能得到良好的效果。

就其发现的这几点,笔者认为都违背了课堂设置的初衷,没有将“变废为宝”这一理念与教学实践真正地结合在一起,最终导致得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笔者经过与同事的深入研究,总结了存在的相应问题。

二、问题大诊断

1.学生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很多学生还是把教师布置的“变垃圾为宝”的任务当做一项作业,对环保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概念上而没有在生活中去付诸实践。因此其本身对于活动的参与还是缺乏一定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且并没有理解其内在的文化内涵。

2.缺乏家长的理解与支持

家长本身在生活中对于“变垃圾为宝”的理解并不是非常深刻,例如在笔者给学生布置任务以后,很多家长为了搜集塑料瓶,应急买来矿泉水倒掉,以此得到空瓶子,这样就造成了一定的浪费。而且在课下,学生把自己制作的“花瓶”拿到家里后,家长并没有对其表现出很大的支持与认可,很多时候就是随手扔进了垃圾箱,从而使课堂在教学环节的设置上缺少必要的延续性,对于知识的理解也没有到位。

3.教师本身缺乏创新性

教师在具体的课程设置的时候缺乏一定的趣味性与创新性,在实际教学中并没有真正去挖掘废品利用的实际意义,也没有研究相应的课程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以至于失去了课程设置的

意义。

三、教学之对策

针对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笔者以及同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以下相应的对策:

1.让学生爱起来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我以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没有兴趣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看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是上好手工课的有力保障。

《变垃圾为宝》这一课,对于学生而言是一项有意义,也应该是一项有意思的活动。我们应该做的是让课堂真正地有趣起来,让学生发现其中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例如,笔者在设计这一课时,首先展示用废弃易拉罐制作的一架飞机模型,学生的目光一下子就被吸引过来了,忙问:“这架飞机是哪儿来的?”看学生兴趣高涨笔者讲述了这件作品的产生过程,是用废弃易拉罐作为材料,根据飞机的基本结构,先构思设计,再将这些东西组装起来,这样一个变废为宝的模型就完成了,学生个个都听得很认真。接着笔者又让他们欣赏了一些用瓶瓶罐罐制作的作品图片,从而调动学生的兴趣。学生感兴趣了,其参与课程的积极性就增加了。而且笔者还会将学生设计的好的作品在课堂上展示,给予学生鼓励,学生得到了鼓励,就会明白变废为宝的意义,并且还会乐于在生活中进行“变废为宝”,而且在以后的人生中也会进行更多的实践,转化为自身的行为,这样就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2.让合作升华起来

“合作探究”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美术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合作”把有着不同特长的学生安排在同一组,组成“合作探究小组”,让小组的学生对手工材料如何搜集,手工作品如何创新进行探究。

例如:笔者在教学《变垃圾为宝》这一课时,把全班学生分成了十组,运用探究学习的方法完成以下要求:从自己的身边找一些可以再利用的废弃物品;观察废弃物品的颜色、形状、纹理和材質,合作设计一件手工艺术品。全班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结果有的小组利用大号饮料瓶和瓦楞纸创作了一艘航天飞机;有的小组利用饮料瓶创作了一个漂亮的花瓶;还有的小组利用废弃瓶盖制作了相框、装饰画、杯垫……

3.让家长来参与

课堂上的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懂得生活中的道理,它只是一个开始,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让学生如何去贯彻执行,而这些就需要家长的参与。因此笔者认为要培养学生变废为宝的意识,首先要从家长入手。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首先自己要有环保的意识,要有变废为宝的意识。由此在课堂设置的时候教师也应注意和家长的沟通,让家长也参与进来。

例如:笔者在讲课的时候会提前告知家长课堂设置的意义,让家长注意辅助教学,这样对孩子性格的形成也有好处,家长也乐于配合,课堂教学就会取得比较好的结果。还可以利用家长会或者邀请家长进课堂听课的方式对家长进行疏导教育。在听课时,我们对材料准备得充分的学生进行正面的表扬;对手工创作有进步的学生给予激励。让家长看到手工课上学生的笑脸,让这一张张笑脸感染家长,这样也达到了课堂设置的意外收获,使课堂更加富有意义。

4.让教师动起来

现今课堂的主导者仍然是教师,因此课堂教育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教师对于课堂、课程的设计。如何让课堂活动富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如何在教学环节的设置上增加延续性等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道必须解决的问题。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应该认真挖掘身边废品的功效,加强课程设置的趣味性,从而使课程更加具有活力与文化内涵。并且教师还应该注重课程的延续性,对于课程设置应该考虑到课程进行的整体,这样课程的设置才会有条不紊,同时课堂也会更加富有意义和趣味。

例如,在一些手工课中有些学生常常因为彩纸的颜色不够,影响自己的手工创作而苦恼。这时笔者会在课堂上教育学生要节约彩纸,剩下的碎纸片不要扔掉,而是要单独包在纸包里,以便需要小块时使用。另一方面,号召学生共享资源,色彩搭配不开时同桌交换彩纸,这样学生既可以互相帮助,又可以最大限度地使用材料。而在课堂实际后续教学中,笔者会给学生讲相应的资源短缺、变废为宝的小故事;这样学生通过故事就会明白变废为宝的意义,在执行的时候就会更加富有使命感,在以后的生活中也会更加注重“变废为宝”。

随着现在资源环境等问题的出现,“变废为宝”等资源再利用行为变得很有意义。学生就是祖国未来的希望,要让他们从小就树立起“变废为宝”的概念,明白其内在的文化内涵,然后在生活中转化为自身的实际行动,这对我们未来的发展尤为重要。而让每个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是我们教师的责任与义务。

参考文献:

[1]王仁义.小学美术教育的根本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J].新课程(教师),2010(3).

[2]张正波.教师如何挖掘废旧材料中的教育元素:废旧材料利用的优势视角[J].幼儿教育导读,2010(12).

猜你喜欢

垃圾设置美术
垃圾去哪了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倒垃圾
倒垃圾
本刊栏目设置说明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