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废旧材料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应用
2017-03-25唐春红
唐春红
摘 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幼儿园结合教学需要,挖掘并利用废旧材料作为教育资源,不仅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节俭意识、环保意识、创新意识及动手操作能力、审美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关键词:废旧材料;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废旧材料无处不在,如何有效利用幼儿园的废旧物品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艺术教育、品德教育,培养幼儿动手动脑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一个值得广大幼教工作者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幼教实践,针对这方面的问题谈一点粗浅的体会。
一、废旧材料的收集途径
1.教师率先主动收集
由于废旧材料的品种多样,收集废旧材料并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情。刚开始时,教师要从自身做起,将家里的瓶瓶罐罐、木板纸箱等所有能收集的废旧材料收集起来,然后经过清洗、消毒后送到材料室,并依次分类摆好。
2.幼儿园自行收集
幼儿园作为一个集体,有许多可以收集的废旧材料,比如食堂里用来装鸡蛋的盒子、油桶,教具室用来包装教具的纸箱、纸盒以及一些过期的报刊杂志等等。
3.教师指导幼儿和家长一起收集
幼儿园利用废旧材料进行“变废为宝”的活动要能取得家长的支持,要让家长充分了解幼儿园对废旧材料收集和利用的必要性、可行性。
二、废旧材料收集注意事项
1.注意材料的安全性
在收集废旧材料时首先要考虑到材料的安全性。如在收集瓶子时,瓶子应是铝、铁皮材质且是易拉罐口,或者是塑料材质,千万不能是存在安全隐患的瓷质或是玻璃质地。
2.注意材料的耐用性
收集来的废旧材料是供幼儿进行教学活动用的,这些材料要稳固、结实、不易损坏。如果一玩就坏,不仅会浪费幼儿活动的时间,影响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还会给教师的工作带来麻烦。
3.注意材料的多用性
收集来的材料不仅要能够让幼儿玩得起来,同时也要能够变换多种玩法,进一步增强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如我们大班收集了很多纸盒,孩子可以把纸盒制成沙发凳,还可以把纸盒制成各种电器,如冰箱、洗衣机、空调等。
三、利用废旧材料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
废旧材料应用广泛,不仅在教学中会经常用到,而且在幼儿园的环境创设、游戏活动中都离不开废旧物品的参与。
1.利用废旧材料开展主题教学活动
幼儿园主题教学活动是教师围绕一个主题创设相应的教育环境,组织开展的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废旧材料在主题活动开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譬如我在大班主题活动“搭建美丽花园”时,利用平时收集的各种废旧材料,如纸盒、雪糕棍、鹅卵石、易拉罐等,指导幼儿搭建花坛、池塘、喷泉、小路、栅栏等。幼儿对这种来源于生活的材料非常感兴趣,百玩不厌,从制作花朵到搭建花园,孩子把废旧材料用得恰到好处,而且每一次活动中,材料都有不同的用法和玩法,让人耳目一新。一件件作品栩栩如生,充分展示了孩子的聪明才智,既培养了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的创新思维能力。
2.利用废旧材料创设班级环境
班级的环境创设可以增强幼儿对环境的认识,调动幼儿思维和良好习惯养成的主动性。废旧材料在班级环境创设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如我和孩子一起把收集起来的纸盘、纸盒、碎布头、毛线、纸杯、旧光盘等制作成了挂在班级墙壁上的纸杯太阳花、纸盘蝴蝶、纸盘毛毛虫,挂在走廊里的纸盒猫头鹰、啄木鸟、恐龙等。这些作品形象逼真,美观大方。一件件旧物品在师生的手中变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像这样的环境创设既环保又经济,还培养了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利用废旧材料开展游戏活动
幼儿教育主要以寓教于乐的游戏活动为主,在活动中渗透语言训练、习惯培养和认知思维的教育。绝大部分的游戏活动都需要游戏材料的支撑才能开展。而废旧材料在幼儿游戏材料制作中具有特殊的价值。我们利用废旧物品制作了大量玩具、教具,并应用到幼儿的游戏活动中,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如用易拉罐做成“小马蹄”练习走高跷,还可以几个绑在一起,做成“梅花桩”用来练习幼儿的平衡能力、训练幼儿的胆量;塑料瓶灌上彩色的水,用来玩保龄球等。幼儿从游戏中体验到合作的乐趣,引发了积极参与活动的兴趣,同时在玩玩、做做、试试、想想等活动中锻炼了手部肌肉,开发了智力,使游戏活动发挥了更大的功效。
总之,废旧材料以其取材容易、富有生活气息、种类多样、可塑性强、易操作等特點及其独特的应用价值,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每个幼教老师都要做有心人,因地制宜,将废旧物品真正为我所用,引导幼儿多动手操作,达到手脑并用的目的,使幼儿的创造力、表现力有更大提高,使每一个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参考文献:
[1]曹静.废旧材料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的利用[J].考试周刊,2016(22).
[2]贾秀娟.谈废旧材料在幼儿教学中的应用[J].时代教育,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