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问题及其辅导对策

2017-03-25吴国卿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辅导心理健康情境

吴国卿

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除了青少年共有的心理问题和行为特点之外,还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心理问题更多,程度更深。其主要原因有三。一是职业学校的学生从小生活在一种文化内涵相对较浅的家庭氛围中,缺少文化的熏陶;二是父母本身缺乏文化底韵,对子女从小缺失应有的、科学的家庭教育及心理辅导;三是他们大多数经历了太多的失败体验。如从小学到初中,他们经历了许多考试的失败,尤其是中考的失利;经历了许多来自家长、老师的责备,来自社会、同学甚至家长、老师的歧视、冷漠、嘲讽,压抑等等。所有这些都导致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产生更多、更深的心理问题。

2004年9月,笔者对本校455名新生的心理素质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

1.调查方法:以无记名问卷测量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为测量工具,自评量表统一指导语,由被试者自选量表。

2.问卷内容:自评量表包括9个因子(参见表1—1“项目”栏)每个因子反映被调查者某方面症状的层度,每项因子分分五档给分:没有1分、很轻2分、中等3分、偏重4分、严重5分。通过因子分可了解症状分布特点。得到因子分后,就可以了解各因子的分布趋势和评定结果的特征。

3.分析方法:由计算机处理数据,对所得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均数、标准差)及t检验统计分析。表1—1就是本次统计结果及和学生群、成人常模的比较。

4.主要分析结果:

①被调查者SCL—90的全部九项因子均高于全国常模。即被调查者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性、恐怖性、偏执、精神病性的因子上得分都高出我国青少年平均水平。这说明我校本届新生在心理健康方面有更多的问题。

事实上,由于近年来普高热的急剧升温,职业学校生源综合素质整体下降,职业學校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日趋严重。

②在九项因子中,“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敌对性”“偏执”这几个项目其因子分>3分检出率的结果都在5%以上。其中有强迫症倾向的占12.8 %,人际关系敏感的占14.8 %,抑郁症倾向的占10.5%,敌对倾向的占9.6 %,偏执倾向的占7.0 %。这说明职业学校学生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敌对性”“偏执”这几方面的心理问题尤为严重。

***P<0.001

综合平时的观察和记录,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以下心理问题明显高于普通学生群:

1.心理脆弱,表面上对任何事情(诸如批评、表扬)都满不在乎,但内心异常脆弱,极度敏感。

2.没有自信心,自卑心强,自暴自弃。

3.冲动,行为不计后果,自控能力极差;逆反,对抗性强。

4.暴力倾向严重。

5.情绪波动快,易烦燥,常焦虑,沮丧感强。

6.悲观厌世,得过且过,没有人生目标。

7.缺乏学习动机和兴趣。

8.道德信念水平低,生活懒散、贪图安逸,耽于享乐。

9.孤僻,冷漠,自私自利;心灵封闭,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不能正确了解自己,认识自己,不能接受自己,也不能接受别人,所以往往也难以为他人接纳,没有真正意义

上的真心朋友;常与父母闹矛盾。

10.青春期综合症。

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问题辅导对策

1.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中等职业学校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多,且其积淀的时间长。因此,需要全体教师的共同参与、全程参与。为此,需要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如下图3-1所示是我校“四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各级主要任务:

(1)第一级:学校德育领导小组。宏观领导和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小组的工作。

(2)第二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小组。由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学生处、教科室、团委等科室、学生会干部等成员组成。具体负责指导、监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的工作状态;协调心理辅导室与各处室、教师的工作。

(3)第三级:学生心理辅导室。由专业辅导教师及具有一定心理辅导能力的教师组成。具体负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的任务:负责对下一级所有成员进行有关心理辅导知识、技能的培训;指导班主任承担对全班学生进行集体或个别的心理辅导;承担全校心理健康教育课;负责对严重心理问题学生进行心理干预;负责学校“心理驿站”的日常工作;具体负责学校“心理热线电话”和“心灵QQ对对碰”的心灵对话工作;负责接待学生的心理咨询;承担学校所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

(4)第四级:由学校各处室、所有教师、所有学生组成。心理辅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因此,让全校所有教师甚至学生直接参与心理辅导这是不现实也是不科学的。但心理辅导不仅仅是指心理辅导教师与心理问题学生,就像医生和病人一样面对面坐在诊断室里的谈话辅导。我们认为,心理辅导更应包括安全、积极、宽容以及相互尊重的环境对学生心理的正面影响、和谐氛围对学生心理的熏陶、爱心对心理问题学生的感化,等等。而且这种环境的辅导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其效果不比面对面的个别辅导逊色。因此,从这一层面来说,心理辅导又都是人人会做人人应该做的。基于此,我校“四级辅导网络”中第四级的所有成员的主要任务有三:一是人人参与营造一种和协、轻松、安全、积极、相互尊重、关爱、友善、宽容的校园心理环境和人文氛围;二是积极主动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做生活的有心人,从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及时发现心理问题学生,及时与班主任、心理辅导室沟通联系,便于专业辅导老师或班主任及时采取适当的心理干预措施。我们认为,心理辅导应“防患于未然”。因此,能否及时发现心理问题或心理问题学生是一个关键;三是及时对有轻微心理问题的学生实施力所能及的心理辅导。

2.具体对策

(1)环境熏陶法:

心理学认为,环境氛围对人的心理状况有很大的影响。平和、充满关爱的环境有利于形成健康的心理;紧张、冷漠的环境会使人形成扭曲的心态。因此,要积极构建一种有利于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校园心理环境。

(2)心理知识普及法:运用学校所有的宣传系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提供心理调适方法。如如何调节不良情绪,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应对青春期综合症等。

(3)课程渗透法:所有课程应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我校开设有《健康教育》课程,校本课程《职业指导》中有许多和职业有关的心理教育版块。

(4)心灵对话法:学校 “心理驿站”通过“心理热线电话”和“心灵QQ对对碰”的心灵对话形式开展心理辅导,接受心理咨询。其中“心灵QQ对对碰”由于时代感强,快捷、方便而又具有隐蔽性,深受学生青睐。

(5)成功体验法:失败是导致许多心理问题(如自卑心理)的根源。因此,多向学生提供成功体验的平台,让学生有更多的成功体验,是解决许多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对职业学校学生来说,更不能仅仅以学科成绩论英雄,要尽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体、技能等活动。我校每学年分别举行一次的体艺节和技能节,在一定层面来说已成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的集中活动。

(6)“春雨润物”法:通过各种形式(如班队活动课、“读报课”、班主任“晨讲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像春雨润物细无声,在不知不觉中滋润学生心灵。

(7)讨论辩论法:主要利用发生在学生身边或收集到的典型心理问题,让学生自己讨论解决办法,教师从旁诱导。

案例1:高一一女生,性格内向,自我封闭倾向严重,有较强的自卑心理;不愿和老师、同学交往,平时独来独往,师生情、同学情淡薄;对集体活动也不感兴趣;但成绩不错,位居班级前10名,且学习努力。入学后三个月,上网结织了一男网友,一个月后,沉溺其中,茶饭不思,精神恍惚,成绩直线下降。后来,经常旷课外出和网友见面,直至外出游玩。最后,该女生怀孕堕胎,被迫辍学。但双方仍保持来往,并发誓相守一生……

该案例是一个比较典型的综合性心理问题案例。笔者分别在不同的班级让学生分组讨论或辩论。我给学生讨论的参考主题是①该生问题的根源在哪里?②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结果,无论是讨论还是辩论,其过程都异常精彩。绝大部分学生都认为该女生荒废了自己的学业,牺牲了宝贵的青春,在不懂愛为何物的时候就跌入了爱河,等待该生的肯定是一个苦涩的结果。其实结果并不最重要,最重要的是在活动的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都受到了心理健康教育,并学会了心理问题自我调适的技能。

(8)情境体验法:该法有两种形式。一是给学生展示一个真实的、完整的有关心理问题的情境,而后让学生“走”入该问题情境,体验其中角色的遭遇和心境,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和讨论。二是给学生展示一个真实的、不完整的有关心理问题的情境,而后让学生“走”入该问题情境,扮演并体验其中角色的遭遇和心境,并设想给定问题情境的走向;或决定如果当事者即自己,给定问题情境应该发生的走向;或自己应该采取的应对措施。该法最大的优点在于化空洞的说教为思想、情感的互动体验,而且学生乐于参与,易于接受,效果较优。

案例2:(情境A):高三一女生G,眉清目秀,长相俊俏,性格活泼开朗,气质温文尔雅,学习成绩不错,且上进心较强。某周六晚陪同班另两位小姐妹(关系很“铁”的女同学),参加其中一位女生初中时一男同学的家庭生日晚餐。该男生B无任何恶迹先例,已工作,独住一套房间。晚餐时,连女生G共四人,杯盏交错间,笑声连连,其乐融融。(情境B):席间,另两位女生说有事要外出,并答应一小时内返回。(情境C):结果只留下女生G和男生B。起初,男生B并无不恭行为,言行举止落落大方。接着,时间一久,男生B的眼神中“似乎”有了(是“似乎”“有”,而不是“有”)对女生G的另外一种异样的“想法”……

如果隐去情境B或情境B和情境C即可让学生参与情境体验。笔者曾在不同的班级让学生体验案例中女生G的心境。综合几个班的体验结果,该案例最后的结局有如下几种:

①男生B真的产生了占有女生G的想法,但他控制了自己的情绪。

②男生B真的产生了占有女生G的想法,但他控制了自己的情绪;后来两人谈起了恋爱,影响了女生G的学习,其学习成绩明显下降。

③男生B真的产生了占有女生G的想法,并想强暴她。幸好另两位女生及时回来,女生G方才逃过一劫。

④男生B真的产生了占有女生G的想法,最后强暴了她;幸好没怀孕。但女生G身心受到极大的伤害,从此郁郁寡欢,自卑,自弃,一蹶不振了;

⑤男生B真的产生了占有女生G的想法,想强暴她。女生G为保贞洁,走投无路,撞墙自杀而死,“一朵鲜花过早地凋谢了”。

⑥男生B真的产生了占有女生G的想法,而且强暴了她。后来女生G怀孕了堕胎了辍学了。从此,该女生和先前判若两人,自暴自弃,整天鬼混于社会。

体验结束后,当笔者把真实结果⑥告之全班时,学生一片哗然。重要的是,在体验过程中,每位学生真切感受到了故事的现实性及其危害性,受到的思想教育和震憾是强烈的、深刻的;更令人欣慰的是,参与体验的学生几乎都形成了这样两种共识:女孩应参加团体活动,尽量避免单独和男性相处,尤其是不熟悉的男性;男性应珍惜女性,不要伤害女性。让学生认识到这两点,正是笔者的初衷所在。

(9)讲座法:主要用于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模块。

(10)同伴教育法:指“学生相互把自己曾经经历过的心理问题、经历或感受传授给对方,从而提高自己应对类似心理问题的能力”,也即“经验交流”。

(11)咨询法:主要针对个别学生关于心理问题的咨询和辅导。

(12)“移情别恋法”:本法尤其适用于沉溺于某种心理问题(如失恋心理)而不能自拔者。

三、心理健康教育原则

1.预防性原则:预防即为疏导,是治本;诊治即为堵,是治标。

2.全体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重在预防,其对象是全体学生,非仅仅针对心理问题学生。

3.主体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只有主体自觉、自愿参与并体验,才能获得最佳效果。

4.过程性原则:一是指心理健康教育或心理问题辅导本身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要指望通过一次活动就能一劳永逸;二是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要重过程,体现过程性,整个过程都应让学生唱主角。

5.互动性原则:辅导教师与受辅导者要有多向互动的交流过程,避免单向灌输或说教。

6.活动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要尽量以活动的方式进行。以活动为平台的形式能吸引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并取得最佳效果。

7.保密性原则:主要针对接受心理问题咨询的学生。

8. 科学性原则:一是指传授给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要有科学性;二是指心理健康教

育或心理辅导过程要体现专业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刘华山.学校心理辅导[M].安徽人民出版社.

[2]吴增强等.现代学校心理辅导[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3]柳斌总主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书(第1、4分册)[M].长城出版社.

[4]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5]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

[6]韩似萍.青春期教育课内容要点

[7]石中英等.青春期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

[8]杭州市开元商贸职业学校人口文化节材料

猜你喜欢

辅导心理健康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