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口译中的障碍及应对策略
2017-03-25张菲菲
张菲菲
随着我国入境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导游口译员逐渐成为传播中国文化、扩大对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但由于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导游口译中,译员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文化障碍的制约。在功能目的论的指导下,本文浅析了导游口译中的障碍,并且提出了有效的应对策略。
引言
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旖旎的自然风光、多彩的风土人情,倍受国外游客青睞。旅游业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中西方在语言和文化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为了发展旅游业和弘扬中国文化,导游口译应运而生。然而,由于导游口译的特点以及口译员自身的原因,在翻译过程中,口译员会遭遇很多障碍,影响翻译的顺利进行。在功能目的论的指导下,本文试图提出有效可行的克服文化障碍的策略。
一、导游口译中的障碍分析
旅游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社会、跨文化、跨心理的交际活动。而旅游翻译中的导游口译是与来自国外不同文化背景的有思想、有目的的游客进行面对面、情对情、正式或非正式、目的性明确、并且当场见效的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情感的国际交流和人及交流(陈刚,2004)。为了避免文化冲突,不影响外国游客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口译员有必要了解可能遇到的障碍及成因,在口译实践中,可以运用一些有效的策略,提高翻译质量。
(一)导游口译中常见的障碍
跟一般口译一样,导游口译也具有即时、同步和不可预测等特点,同时又具备其他翻译类型中并不突出的特点。那么,在导游口译中,口译员可能遇到的障碍有以下几种。
第一,百科知识。在介绍旅游景点、历史遗迹、民俗民风、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信息时会涉及地理、历史、文学、艺术、建筑、饮食、宗教等多方面的知识。在导游口译中,这些丰富的百科知识对于口译员来说无疑是一大挑战。要将这些涵盖广泛的百科知识准确、流利地翻译给海外游客,除了一定的专业技能,口译员还应该有相当的百科知识储备。
第二,文化负载词。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游客素质的提高,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游客越来越注重文化享受,希望在旅游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文化知识和信息。然而,中西文化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许多汉语词汇并没有对应的英文表达。在导游口译过程中,口译员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文化负载词,例如“阴阳、罗汉,麒麟”等这种有很深的文化蕴含的词汇。而要将这些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词汇翻译或解释给国外游客,对导游口译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第三,服务对象背景多样。到中国参观旅游的游客来自世界各地,他们的英语掌握程度、文化背景不尽相同。虽然导游口译员可以将中文翻译成英文,但是同样的口译活动,对于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游客,效果却存在差异。即使是来自于同一国家或地区的游客,由于教育背景、文化背景、理解力的不同,导游口译员的翻译也会有不同的效果。因此,导游口译在翻译或解释某一文化现象或事物时,有的游客能够立即理解并接受,而有的游客需要通过提问和口译员进一步互动才能理解。
(二)功能目的论指导下导游口译障碍应对策略
20世纪70年代,功能目的论兴起于德国。1971年,莱斯首次把功能范畴引入翻译批评,将语言功能、语篇类型和翻译策略相联系,发展了以源文与译文功能关系为基础的翻译批评模式,从而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1978年,弗米尔提出了目的论,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以源文为基础的有目的和有结果的行为。翻译必须遵循一系列法则,其中目的法则居于首位。也就是说,译文取决于翻译的目的。此外,翻译还必须遵循“语内连贯法则”和“语际连贯法则”。弗米尔认为,翻译中的最高法则是“目的法则”。翻译的目的不同,翻译时所采取的策略、方法也不同。换言之,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译者应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而且有权根据翻译目的决定源文的哪些内容可以保留,呢些需要调整或修改。
在导游口译中,为了实现向外国游客传递有关旅游景点、我国历史、文化、民俗等方面的信息,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的目的,导游口译员须以游客为中心,快速、准确地将导游讲解信息传递给国外游客。以下四种翻译策略有助于导游口译员克服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障碍,用外国游客熟悉的语言表达实现导游口译的功能。
1.增译法
增译法是汉英口译中常用的方法。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在翻译时增添词、短语或句子,以便更准确地表达出原文所包含的意义。导游口译过程中,考虑到中西方文化差异,在翻译一些有关历史、宗教、风土人情等的专有名词时,口译员需要补充一些背景信息加以解释和说明。增译法可以使导游口译员的翻译更容易被外国游客所理解,同时也满足了他们了解中国文化的需求。
例如:在介绍莫高窟洞窟中的塑像时,讲解员会提到佛教中的“净土宗”。很多外国游客对中国的佛教了解甚少,而对“净土宗”可能一无所知。因此,在翻译时,导游口译可以使用增译法先直译出“Pure Land Buddhism”,然后进一步解释说明“one denomination of Buddhism” 。这种灵活的处理方式不仅使导游口译的译语便于外国游客理解接受,而且也向他们介绍了中国的宗教文化,使旅游景点更具吸引力。
2.释义法
释义法也叫阐释法,是对于直译后听众无法理解或者会误解的信息,或者由于不符合英语语言特点而出现的会影响译文质量的内容,进行恰到好处的解释。导游口译中,译员可以先直译,然后对外国游客无法理解的内容进行解释。
例如:在翻译唐代诗人张九龄的“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时,如果导游口译员字对字直译这句话,不仅让外国游客对其意感到迷惑不解,而且原文的美感也会大打折扣。因此,为了让游客理解其真正含义又不失原义,口译员可以采用释义法,先将原文解释为白话汉语,而后翻译成英文。这句话的大意为“相隔万里的人仍然像近邻”,那么,就可以翻译成“Long distance cannot separate true friends sharing one heart; they can be like close neighbors even thousand miles apart”。
此外,在导游口译过程中,对于琳琅满目的中国菜名的翻译也可以借助释义法。为了让海外游客在品尝美味的同时还能享受到心理美感,翻译时,译员可以从成分和做法两方面描述。如:红烧狮子头,如果直译,会产生很大的误解。要向游客传递正确的信息,需要用释义法将这道菜的成分、做法描述出来,译成“braised minced pork balls in brown sauce”。
3.省译法
中文导游讲解词经常会引经据典,使用大量华丽辞藻,以此来营造气氛、吸引游客。为了使译语符合英语思维习惯、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避免累赘,不影响外国游客对主要文化信息的理解,导游口译员可以有选择地省略一些重复的溢美之词、晦涩的诗句、繁琐的名称等。这样既可以使译语更加简洁、符合英语表达习惯,也让外国游客对中国文化有更好地了解。
例如:第二种说法是从藏经洞出土的文书和许多唐代文献都记载,唐代沙州敦煌县境内有“漠高山”、“漠高里”之称,据此考证,鸣沙山在隋唐也称漠高山,因此,将石窟以附近的乡、里名称命名。在介绍莫高窟之名的由来时,导游提到了一些历史信息。这句话要传达的主要信息是莫高窟是以地名命名的。原文中的“唐代沙州敦煌县境内有‘漠高山、‘漠高里之称,据此考证,鸣沙山在隋唐也称漠高山”只会让游客更加糊涂,因此可以省掉,让译语传递的信息更简洁、准确、易懂。因此,可以译为“Based on the paperwork and literature of the Tang Dynasty in the Library Cave, Mogao Grottoes were named after the place nearby”。
二、结语
导游口译的跨文化性决定了导译工作内容的广泛性,导游口译员可谓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作为导游口译员,不仅要有丰富的百科知识、良好的双语能力,还应该具备灵活运用翻译技巧的能力。由于口译实践经验不足,本文提出的应对导游口译中的障碍的应对策略并不完善,知识个人的一点拙见。要成为一名专业的导游口译员,一个优秀的文化使者,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中西文化修养、充实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不断加强口译实践,积累经验,提高水平。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