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生数学思维障碍的成因及对策

2017-03-25刘秀珍

甘肃教育 2017年3期
关键词:思维障碍数学教学对策

刘秀珍

【关键词】 数学教学;思维障碍;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3—0084—01

高中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关键时期,如果在这个关键时期他们的数学思维得不到很好发展,且有了一定的障碍,将会严重影响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接受和学习。因此,教师不能本本框框地只给学生传授知識,更要注意学生智力的开发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有效克服高中生数学思维的障碍,让他们灵活、有效地用创新的方法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提高自己的数学成绩。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思维障碍形成的原因

根据布鲁纳的认知发展理论,学习本身是一种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的学习总是要通过已知的内部认知结构对从外到内的输入信息进行整理加工,以一种易于掌握的形式加以储存。也就是说学生能从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最有效的旧知识来吸纳新知识,即找到新旧知识的“媒介点”,这样,新旧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发生积极的相互作用和联系,使得原有知识结构不断分化和重新组合,从而使学生获得新知识。但是这个过程并非总是一次性成功的。长期以来,我们都习惯地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掌握书本知识、获得间接经验,因而在课堂上教师就把自己的“绝招”、“金点子”不断地传授给学生,课后教师不断地寻找所谓的“好题”塞给学生,以便学生迅速地掌握知识,而等到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时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其实,这样教学,还容易使教师的教学脱离学生的实际,导致学生在学习高中数学过程中新旧知识不能顺利“交接”,造成学生对所学知识认识上的不足、理解上的偏颇,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就会产生思维障碍,从而影响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

二、思维障碍的具体表现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总是有一些学生对数学学习提不起兴趣,甚至对数学产生厌倦情绪,从而导致数学成绩下降或者一直无法提高,这一切都是因为学生在学习数学时遇到了种种的思维障碍。教师上课听不懂,作业不会做,久而久之,学生的数学成绩就会越来越差。这主要表现在一些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方法比较单一、教条,教师说一就一,说二就二,把教师讲的学习方法、解题思路不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遇到这样的思维障碍,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就像钻进了一条死胡同,再加之没有很好的观察能力、发现能力、创新能力,只是一味地套公式、套概念,久而久之,就对数学失去了兴趣。

三、思维障碍的解决方法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若能对数学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积极主动地学习,进而产生数学思维的兴奋灶,也就能更大程度地预防学生思维障碍的产生。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形成坚强的意志力,从而使学生的数学思维更好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同时学生要增强自信心,形成积极的心理暗示。对于一贯数学思维不活跃的学生来说,更要增强自信心,正确认识自己,这样才能激活大脑中储存的基本信息,使思维更加活跃,解题思路更加畅通。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着重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基础知识状况,尤其在讲解新知识时,要严格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注重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衔接。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发掘出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尽量做到基础分流,弹性管理,分层指导,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3.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数学意识是指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该做什么及怎么做,至于做得好坏,当属技能问题。有时一些数学问题不是学生不懂,而是不知怎么做才合理,不知怎么写才全面。有的学生面对数学问题,首先想到的是套哪个公式,模仿哪道做过的题目,对没见过或背景稍微陌生一点的题型便无从下手,无法解决,这是数学意识不强的表现。因此,数学教学中,在强调基础知识的准确性、规范性、熟练程度的同时,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数形结合、逆向思维等方面进行探讨,进而实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编辑:谢颖丽

猜你喜欢

思维障碍数学教学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