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趣味体育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2017-03-25邬桂娥
邬桂娥
摘 要:随着体育教育质量日渐降低,小学生对体育抵触心理越来越强,体育课堂枯燥、无趣等问题使得体育教学发展前景堪忧。因此,提出趣味性体育教学,以学生的情感、体育参与感受为主要考核目标,打造适合小学生心理需求的体育教学课程十分必要。
关键词:小学体育;趣味体育;开发;实施
一、趣味体育概念
趣味体育以小学生的心理成长特点、身体素质为基础,构建富有情趣、观赏性、体验性的体育课程。趣味体育将贴近小朋友生活的元素、生产活动等结合在一起,能够有效改善体育课堂低效率的教学现状。笔者通过对众多研究者的成果进行调研发现,有关趣味体育教学内容的研究存在很多不同的观点,各个研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将趣味体育认为是体育游戏、时尚体育、娱乐体育等等。笔者认为趣味体育核心是小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体育活动的开展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兴趣,提高学生外在参与度。趣味体育重视小学生的主观感觉体验,所以笔者认为趣味体育是一种娱乐性质的体育教学活动。
二、趣味体育运动的构建
1.小学趣味体育教学模式原则
一是健身性原则。体育运动基本目标是提高小学生的免疫力,促进小学生的身体健康。小学生只有拥有一个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够投入到学习中去。健身性是体育的本质特征,在追求体育教学的趣味性的过程中不能够忽视体育教学的核心价值。
二是可比性与可裁判性原则。趣味性教学可能在短期内具有新意,但是时间一长就会产生疲劳感。可比性与可裁判性能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调动学生的竞争情绪。这种原则能够促使该方法保持长时间的活力。
三是可操作性与可观赏性。趣味体育活动有的难度较大,并不适合小学生。所以要考虑趣味体育活动是否具有实际操作能力。观赏性是趣味体育的外在表现,趣味程度高,那么观赏性就强。所以趣味体育应需要考虑到观赏性。
四是趣味性原则。趣味性原则是趣味体育的基础特征。缺失趣味性的体育根本称不上是趣味体育,只能是形式化的体育活动。
五是安全性和教育性原则。体育活动不论以何种形式展开都应遵守安全性和教育性的原则。其中,安全性是指体育活动中要确保孩子身体和心理的安全,不宜采取过激的体育活动对孩子身心造成伤害,使孩子畏惧体育活动。教育性是教育的根本特征。如果体育活动缺少教育性,那么它就只能称之为娱乐,而非体育教育。
2.小学趣味体育的开发与实施
笔者结合所教授的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情感需求为出发点,研发以学生认知能力开发、情感投入为目标的趣味体育教学模式。认知能力是指学生通过内心感觉、判断、联想、创新等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认知能力强调学生对学习素材深加工的过程。体育教学中学生通过对体育项目的多次重复性锻炼形成具体印象,并在脑海中自我想象,形成深刻的记忆。该记忆在学生面临同样的状况时就能够出现在脑海中指导学生完成体育活动。由此可见,认知能力能够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对知识的创新利用。趣味体育运动中的认知能力主要体现在教学层次设计中,即在设计趣味体育运动的教学内容时,既重视内容的趣味性又重视教学层次化设计。促使体育教学内容在满足学生情感需求的基础上,通过严谨、统筹规划教学计划实现开发学生认知能力的教育目标。学生能够在充满探索欲望、刺激、活躍、欢乐的氛围中获得体育知识。教师需要层层设计教育内容,层层递进,挖掘学生的潜力。笔者主要采用情境教学的模式,优化体育课堂,将趣味性融入小学生的体育活动中。
具体实施:课程内容《原地投掷和障碍跑》。笔者首先以教育目标为基本原则,对该课程进行趣味化的创编。其次,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身体素质,构造一个军营训练的教学情境。军队对学生的吸引力较大,综艺节目《真正的男子汉》获得全国人民的广泛关注。在体育课程中用嘹亮的军歌激发学生的情绪,教育学生像军人一样遵规守纪。在体育课堂中营造浓厚的愉悦氛围,将专业的体育知识借由情趣化情境设计,引导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加强对体育事项的认知,投入其情感,进而达成体育教学的目的。
趣味教育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如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身体机能的增强、学生体育知识水平的提升等等。对小学生来说,趣味性体育教学的意义在于使学生能够愉悦、轻松的氛围中,学习体育知识、锻炼身体,并且获得愉悦、幸福的情感体验。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趣味课堂的构建需要因地制宜,遵从学生的心理需求,结合教学目标进行合理的创编,不能盲目、脱离实际。
参考文献:
[1]陆欢.趣味性教学在小学体育中的应用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4(10):54.
[2]鲜文芬.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趣味生活化的研究[J].新课程学习(上旬),201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