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单元课文 习得写景真经

2017-03-25蒋怀凭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3期

摘 要: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四年级单元习作中,写景类习作占有较大比重,但是园地中的习作提示却只有寥寥数语,让老师无所适从,对此,笔者对此问题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厘清年段要求,统筹读写内容,巧用单元课文。力求打破单元界限,以单元课文为范本让孩子学会模仿,从句式、片段、篇章各个方面学习单元课文的写法,并且学会迁移运用。就地取材,不舍近求远,力求让最规范的经典课文成为孩子学习的例文。

关键词:写景类习作 单元课文 写景方法

从三年级开始,习作正式进入学生的作业范畴。纵观小学三、四年级的单元作文,写景类作文占了很大比重,仅次于叙事类习作,可达18.6%。

拿到写景单元习作时,教师面临两种选择:要么放,要么收。一放,学生容易天马行空,不成文章;一收,学生容易机械照搬,空洞无物。

一、厘清年段要求

静下心来,细细翻阅三、四年级的单元习作要求,笔者发现教材的编排其实也是匠心独运,三、四年级的要求是阶梯上升的。

(一)写景对象——由宽泛到具体

例:第五册第三单元的习作的要求——选一幅或者画一幅秋天的图画,先跟同学们说一说图画的內容,再写一写你选的或画的画。注意用上平时积累的词句,写好后读给同桌听,根据他的意见认真改一改,再把习作和图画贴在教室里,让大家欣赏。

很明显,这样的习作提示没有明确的写景对象,秋天的田野、果园,秋天的趣事都行。到了第六册第一单元慢慢具体到“家乡景物”,再到第八册的“我们的校园”,写景对象逐渐具体,明朗化。

(二)写景要求——由模糊到明确

笔者认为,三年级的三篇写景习作旨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爱上表达,因而对于习作要求宽泛,只要自圆其说,大致内容是一篇写景文章就行,那么,到了四年级,写景习作就有了明显的变化。相对于三年级写景的漫无目的,四年级在写景上已经有了明确的要求,“突出哪一点奇特之处,按怎样的顺序”,这些措辞都明白地告诉教师,到了四年级,我们的写景习作要关注到景色的细节描写,细致地描绘某一方面的奇特之处,此外,还应关注到习作的谋篇布局,要求按照一定的顺序来介绍,让我们的习作井井有条。

(三)习作评价——由共性到个性

笔者对照六个单元的写作提示发现,在三年级我们比较注重同伴之间的互助,强调同伴评价,在初学习作阶段,希望能到得到同伴的欣赏,有助于形成习作的成就感。到了四年级,慢慢地,同伴之间更要尊重语言表达的个性,也渐渐形成各自不同的表达风格。

二、统筹读写内容

笔者觉得,这六个写景习作所在的单元课文无论是思想内容、语言文字,还是篇章结构上,都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统筹来看四册的单元课文,细细品读,我们确实可以从中找到不少可以学习的地方。

(一)多样的句式运用

句子是构成篇章的基石,课文中有许多重点的句式都有其独到精妙之处。可以让学生来仿一仿,练一练,以夯实语言表达的基础。

(二)丰富的片段积累

写景的单元课文,在构段方式和语言上各不相同,精彩纷呈。请看:

(三)完整的篇章结构

经典的写景课文不仅语言优美,往往结构也层次分明。如:

我们教师潜心解读单元课文,目的就是在教材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学生能写、会写、爱写。

三、巧用单元课文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关于第二学段习作有这样的要求: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这些语言材料哪里来?笔者认为可以从教材的单元课文中来,从学生的生活积累中来。

所以,我们提出:巧妙地运用单元课文,创造性地利用单元课文。

(一)打破单元界限

我们要打破单元的限制,在指导写景习作时不一定只固定在本单元找读写结合点,还可以将目光放在上册,或者下册,只要有可取之处,我们都可以拿来就用。

写自然景观,学生的写景对象是十分丰富的:西湖、湘湖、千岛湖、黄山、桐庐、身边的公园……

四年级的孩子,对于丰富的句式是比较敏感的,比如第六册《富饶的西沙群岛》中“有的……有的……有的”句式,《珍珠泉》中写水的句式,只要老师稍加点拨,读几句范句,孩子们就可以学以致用。片段的积累就需要老师在指导时特意地出示课件,仔细地分析、引导,学生就能顺利发现这个片段的精妙之处。第八册的《桂林山水》中优美的语言,错落的句式形式,一经呈现,学生便已明了。

自然,写身边的公园,学生笔下就会流淌出这样的句子:不知不觉间,我家旁边的公园里已是春色满园,各种各样的花都开了。公园的花真香啊,香得我忍不住在课间偷偷地去闻一闻;公园的花真多啊,多得我数不过来,有月季、迎春花、结香,还有很多叫不出名字的;公园的花真美啊,美得让蜜蜂蝴蝶都在周围嬉戏……

当然,所有的模仿借鉴都是基础,我们的最终目的还是学生能够我手写我心,写出自己内心别样之“景”。

(二)学会套用创造

六个单元的写景课文,还有几个片段,笔者觉得可以让学生学着套用,形成自己的语言。

如《荷花》片段: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是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这两个片段稍加修改,其实就可以变成自己笔下的美景,写西湖的花港观鱼,孩子会写道:这么多的金鱼,一条有一条的姿态,看看这一条,很可爱,看看那一条,也很可爱。如果把眼前的这池金鱼看作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三)善于运用想象

从第六册开始,写景习作屡次提到一个字眼——想象,可见,发挥想象也是写好景物的一大法宝。我们且看课文中的例子。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过来,我就翩翩起舞……(《荷花》)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运用了想象,就能让读者顺利地进入文章的情境,与读者产生共鸣。这也是写景习作为什么强调让读者能够想象出画面,写自然景观,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所以,在指导时,教师要适时地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

对于写景习作,我们通过挖掘教材内单元课文的“丰富宝藏”,打破单元的限制,巧用单元课文,学着写,学着练,由易及难,循序渐进让写景习作不再是难咬的硬骨头。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窦桂梅与主题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朱作仁.小学作文教学心理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

[3]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4]费洁.在教材和学生之间架一座桥梁[J].小学语文教师,2014.07-08

[5]任红梅.挖掘教材”宝藏”,拓宽写作空间[J].小学语文教师,2013.03

作者简介:蒋怀凭(1985-),民族:汉族,职称:小学一级,学历: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