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017-03-25李淑华
摘要:数学学习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因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任务。本文主要研究了思维的概念,小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特点,以及如何发展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生 培养 思维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家关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现代教育观点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即思维活动的教学。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良好思维品质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数学学习中要使学生思维活跃,就要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思维方式。要学生善于思维,必须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没有扎实的双基,思维能力是得不到提高的。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本文就是谈谈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的几点尝试。
通过观察发现,小学生思维发展主要有以下特点: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低年级小学生虽然对一些简单事物有一定程度的抽象观念,但对绝大多数事物的认识是具体的,可以直接感知的。这时他们一般不能指出事物的本质。中高年级学生逐步学会掌握一些科学定义,学会区分事物的本质和非本质东西,学会独立进行一些初步的逻辑论证,但抽象逻辑思维仍带有很大的局限性,需借助直观形象或熟悉的事例才能顺利进行。
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通过多年的教改实验,我认为:1.从具体的感性材料入手,逐步升华,促进学生的思维;2.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3.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维;4.注重读说训练,推动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我们可以试着围绕这些方面进行:
一、注重兴趣的培养,启发学生的思维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积极的思维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感性基础上的,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思考,去探索知识的奥秘。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注意创设情境,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和现实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去探寻问题的根源。如教“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时,以游戏形式,让学生任意说出一个分数,不做除法,可以知道这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学生一听就感到好奇,都想知道是怎么回事,从而有了学习的需要,产生了学习的动力,再进一步引导他们去找规律,求结论。这种由好奇心引出的求知欲望,就是通过激起学习情趣,促发学生产生灵感,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过程。
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听讲,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儿童的思维具有不稳定性,在学习过程中,我教给学生认真思考,会想问题,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如:看到应用题,要想需要知道什么条件,解答的思路是什么,怎样想问题最简单。这样,学生思考得准确、深刻。这种习惯的养成有助于思维品质的形成。
(二)培养学生养成仔细观察,用心去记好习惯
低年级教材里直观的东西较多,高年级教材中线段图较多。从低年级开始注意教给学生学会比较、观察,做出正确的判断、推理。如:教9+6=(9+1)+5,8+5=(8+2)+3;9加几与8加几的计算方法相同,都用凑十法;不同点是9加几想9加1等于10,把另一个加数拆成1和几;而8加几想8加2等于10,所以把另一个加数拆成2和几。再指导学生观察、比较、找区别、抓联系,养成仔细观察、善于比较、发现异同的好习惯。
让学生用心地记,指的是记数学中的常用数据(如3.14×1,3. 14×2,3.14×3……3/8=0.375,1/4=0.25,1/5=0.2……),记数学中的公式、法则等,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同时,又能促进学生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
(三)及时检查,调节思路
多数小学生乐于做题,而没有检查的好习惯,甚至不会检查。我在数学课上训练学生检查的方法是:一看是否抄错题或数;二看运用公式是否准确,计算过程是否出错;三看答题书写是否完整。
三、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维
小学生的独立性和归纳概括能力较差,他们不善于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看到什么就想到什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示范、引导、指导,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获得一些思维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问题,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思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在思维的活跃状态中,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提出深浅适度,具有思考性的问题,这样就将每位学生的思维活动都激活起来,通过正确的思维方法,掌握新知识。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提问的内容和方法,提问过于简单,总是“对不对”“懂不懂”,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问的问题太大,或者提问不明确,学生都无法回答。我们要善于提问,逐步培养学生掌握分析与综合、归纳和演绎以及类比等常用的逻辑思维形式。例如在应用题的教学中,当学生仔细读题,边读边想,弄清题目内容,并能复述题意后,教师可以适当提些问题进行启发,如:“题目给的条件有什么作用?” “要解答这个问题必须知道哪些条件?”“题目中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根据这个条件你能得出哪些结论?”等等,引导学生自己逐步想出办法,解决问题,而绝不是简单地告诉他用什么方法做。
四、注重读说训练,推动学生思维 (下转第72页)
(上接第73页)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重要外在表现体,语言能力的高低、直接反映了一个人的思维是否灵活。加强数学课堂的语言训练,特别是口头说理训练,是发展学生思维的好办法。在学习“小数和复名数”这一章节时,由于小数与复名数相互改写,需要综合运用的知识较多,这些又恰恰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怎样突破难点,使学生掌握好这一部分知识呢?我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加强说理训练。在学生学完例题后,启发总结出小数与复名数相互改写的方法,再让学生根据方法讲出做题的过程。通过这样反复的说理训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推动了思维能力的发展。又如在教学“两三步计算”的文字题时,在讲解完例题、巩固练习之后,我让学生根据算式说说用文字应该怎样表述,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同时更进一步解决了正确列出含有两级运算的文字题这一难点。
总之,数学教学离不开思维的训练,数学课堂是一个充满着创造思维的课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诱导学生从形象思维上升为抽象思维,进而发展为创新思维是有章可循的。数学教学处处都蕴含着丰富的创新因素,只要我们更新教学观念,仔细观察,耐心引导,适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热情,才能使学生思维能力的火花竞相迸发,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气氛热烈、信息频传、人性灵动。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让学生学习、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更要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这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2]孔慧英,梅智超编著.现代数学思想概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3]郭思乐,喻伟著,数学思维教育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4]席振偉著.数学的思维方式[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作者简介:李淑华,女,小教高级,主要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