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初中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研究
2017-03-25陈曾平
陈曾平
摘 要: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一所学校乃至一个区域内教育工作者永恒的主题。湖南省株洲市天元中学(以下简称“我校”)“区域初中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研究”课题组借用“株洲市NPK读书共同体”这个平台,不断地对区域初中化学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几年来坚持每期读好一本书,每月召开好一次区域性的教研活动,且将活动总结上传到“株洲教育信息科研网”,通过这个平台“走出去”也“请进来”,从而得出结论:教师和学生就是一种最好的课程资源,教师读过的书籍和研发的学案都是最好的课程资源。
关键词:区域;初中化学;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
什么是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包括可以作为学习和教学内容的材料和使学习和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的客观条件和设施。我们通常说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主要指“作为学习和教学内容的材料”,即教学资源。课程资源由于分类标准不一样而定义不同,目前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其主要的分类有:①根据来源,课程资源可分为校内课程资源与校外课程资源;②根据性质,课程资源可分为社会课程资源与自然课程资源;③根据物理特性和呈现方式,课程资源可分为文字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和信息化资源;④根据存在方式,可分为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⑤根据功能特点,可分为素材性课程资源与条件性课程资源。
总之,对于本课题研究的课程资源范围是初中化学课程资源,相当于上述课程资源结构中的校内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法规、教师、学生和文本等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下面就分别从这几个角度进行论述我校是如何开发和利用初中化学课程的。
一、法规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法规资源主要包括有关初中化学教学的一些法律、政策等纲领性文件,在实验区的初中化学教师,必备的书籍有《化学教学论》《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湖南省2014年初中毕业学科学业考试标准(化学)》和《株洲市2014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化学)》等,每期组织实验区教师进行学习、分享,仔细分析每年的考试标准,及时掌握政策、法规变化的方向,不断提高初中化学教师的专业能力。
1.解读《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本书是在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的直接指导下完成的,经过修订后,强化了中国特色,突出了时代特征,體现了国际视野。作为一线的化学教师很有必要,同时也不得不学习的一本纲领性文件,对化学教师的教学有很强的指导性。
例如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特别重视实验在学生科学探究中的作用,用了两个二级主题“学习基本的实验操作”和“完成基础的学生实验”来强化学生对化学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的学习,并且增加了“初步学会用酸碱指示剂、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的要求,增加了“化学实验应高度关注安全问题,避免污染环境”的要求。在“身边的化学物质”部分,删减了“知道纯水与矿泉水的区别”的要求,把“知识结晶现象”改为“能举例说明结晶现象”,把“知道金属的物理特性”改为“了解金属的物理特性”,把“了解用铁矿石炼铁的原理”改为“知道可用铁矿石炼铁”,等等。通过这样的学习,一线化学教师更加清楚哪些是“了解”,哪些是“知道”,哪些是“理解”,给化学教学指明了方向,避免了教学中的盲目性和无效性,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因此,本课题组成员每人一本,先自学,后集体培训。
2.熟读《湖南省2014年初中毕业学科学业考试标准(化学)》
湖南省初中化学考试标准是每年修订一次,每年的考试标准有所变化,作为教学一线的化学教师就要了解和掌握这种微妙的变化。如将2010年与2014年的考试标准进行对比,就发现有细微的变化。在二级主题“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中,2010年只有3点考试内容,而2014年则有5点考试内容;在“学习基本的学习技能”中,2010年只有6点考试内容,而2014年为7点考试内容……那么,增加的一点或两点考试内容又是什么呢?为什么要增加这一点要求呢?这都是值得学习和反思的地方。还有,在题型示例中,也有部分习题进行了更换,这也是我们值得研究的地方。
3.精读《株洲市2014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标准(化学)》
株洲市初中化学考试标准也是每年修订一次,每年的考试标准也有所变化,每年的考试命题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命题趋势有所不同,特别是近几年来,更加注重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重视学科思想和思维能力的考查,进一步加大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考查力度。除了以上书籍,几年来我校课题组读过的书还有《如何说课》《如何评课》《高效课堂22条》《追随苏霍姆林斯基》《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课堂观察》《课堂观察Ⅱ》《建构主义教育研究》和《教师专业成长》等,这些书籍都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新的理念和方法。
二、教师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教师资源是指化学教师自身、同伴和校外的初中化学教师,这些都是初中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资源:不同的教师,由于存在个体差异,可用于教学的资源也不同。
化学教师要充分调动自己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和热爱,把自己的生活经验、教学经验充分地展现在课堂上,采用多种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教师语言的幽默、表情的丰富、演示的规范和动作的潇洒等都会引发学生立志学好化学,教师的个人魅力是学生学好化学的源泉。所以,教师在课外时间对自身素质的提高非常重要。
对于同伴,要充分调动教师的学习欲望,甚至要规定教师每周至少听一节化学课,逼出来的学习也是一种重要的资源。我们的同伴很优秀,哪怕一节课只要有一点收获,一个学期下来也能收获颇多。同伴对重点知识的处理、对教材的处理和对课堂的处理是书本上学不到的重要资源,同时在备课上强化集体备课,充分发挥每一位化学教师的聪明才智。我校规定每周星期三下午为化学组集体备课时间,在这个时间内,教师只带教材、教参、学案、红笔,一律不得做与备课无关的事,特别是针对教学环节的设计、课堂的导入和习题的选择都做了精心的安排,真正体现了同伴的力量。
对于外校的化学教师,我校课题组依托“株洲市NPK读书共同体”,坚持每月举行一次主题教研活动,大體流程是:先由1~2位教师上课,然后评课,最后布置下月学习任务,通过外校教师的上课,我们可以学到在本校看不到的教学风格与教育理念,对于同一堂课,教师的切入点不一样,教学效果也不一样,特别是通过评课,教师学到的东西更多,有的教师专门评价“教什么”,有的教师专门评价“怎么教”,有的教师评价“采用了哪些教学方法”,有的教师评价“教学效果”,等等,最后株洲市教科院化学教研员周学良老师的点拨给老师们指明了方向。外校的老师多才多艺,有的在“演”方面有很高的艺术,有的在多媒体技术方面水平很高,还有的在论文写作、发表方面很内行,有的在创新实验方面很出色……这都是我们区域内难得的课程资源。
三、学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学生是最好的资源,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背景,这是学生学习化学的最好资源。如有的学生来自农村,家里有沼气池,他们就可以向其他学生介绍有关沼气的知识;有的学生家长是在污水处理厂工作,他们就可以向其他学生介绍污水处理系统,等等。
学生的兴趣是最好的资源。学生刚进入初三,化学作为一门新的学科,很多学生会对这门新的学科产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师要充分抓住这难得的“兴趣”,使之持续地产生,这就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内驱力。
学生的课堂生成是最好的资源。每个学生的阅历不同,思考问题的角度也不同,在教师的启发下往往有不同的课堂生成,如有的学生会把相对原子质量理解为质子数的两倍。因为氧的相对原子质量=8×2=16,氮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2=14等,但钠就不是11的两倍,铝就不是13的两倍,所以相对原子质量是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
学生的错误是最好的资源。学生出现的错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反面教材。如学生把化学反应的条件“点燃”写成“燃烧”,这是错误的,只有“点燃”才是条件,而“燃烧”是一种现象;还有把“点燃”写成“△”,这也是错误的,“△”只表示“加热”。
四、文本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文本资源包括学案、考试题、作业题和PPT等,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我校推行了学案,精心编写好每课时的学案,向学案要质量,向学案要分数,学案就是集体备课的呈现,学案就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学案质量的好坏可以反映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学案的形成要经过以下几个流程:个案—集体研发—下水作业—个性化教案—进一步修正—定案。
试题的研发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法宝。每次考试,我们都有命题人和审核人,命题结束后,命题人要对每道试题进行考点分析,判断是否有重题、漏题,而且要试做,试题出来之后,先是本校进行测试,然后区域内共享。
作业题是一种重要的资源。为了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减少重复练习,我们学校推广了“两册分离”,即习题册和练习册分离。就是学生在做作业时,答案不再写在试卷或习题册上,而是写在练习册上,教师批改练习册,学生将错误的试题更正在练习册上,并在习题册或试卷上将错题的题号用红笔圈好,明确习题册上哪些题目做错过,一个星期后,进行问题跟踪,只做“错题”,一个月后继续跟踪,一个学期后进行第三次跟踪,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PPT是初中化学教师的一项重要的专业能力,在平常的教学中常常利用PPT,对于一些质量较高的PPT,我们常挂在QQ群上,进行区域内共享,教师下载后还可以进行个性化处理,从而提高备课效率。
总之,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需要我们一线教师的进一步研发,这也是解决区域内化学教师单兵作战,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举措,这需要我们每一位一线教师认识资源、理解资源,从而能整理资源,发挥资源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王习双.浅议初中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学生之友(初中版),2011(10).
[3]于国强.初中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探究[J].好家长,2014(43).
(作者单位:湖南省株洲市天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