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高考”在质疑中前行
2017-03-25张秀红
张秀红
在高中生涯中,有两项考试非常重要。一个是会考,会考通过可以取得高中毕业证书,考题简单,绝大部分人都可以顺利毕业;另一个就是万众瞩目的高考,举国上下一年一度的盛会。2015年开始的浙江高考改革打破了“一考定终身”的顽疾,增加学生选择权、取消文理分科,目的是分散考试压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业内人士称其是对高考制度的一场“革命”。然而,推行中的“新高考”并没有得到学生、家长和教师的广泛认可,质疑声不绝于耳。
浙江“新高考”解读
浙江“新高考”将“会考”改为“学考”,顾名思义,是进行学业水平考试,学生通过这项考试,可以取得高中毕业证书;“高考”改称为“选考”,意思是给学生更多选择机会。考试科目除语文、数学、外语3科为必考外,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7科为选考,每名学生需要从这7门功课中选出自己擅长的3门课,和语数外一起组合成自己的高考科目。所以,在理论上,以前的文科、理科将变成数量多达35种的高考组合。每年的4月和10月是选考科目的考试时间,6月是必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的考试时间,这3科采用全国试卷,每科满分为150分,总分450分。其中,外语科目提供2次考试机会,也就是说除了语文、数学依然是“一考定终身”之外,其他的科目都可以参加2次考试,取其中的最高分作为最终的高考成绩。
在每年的4月和10月的考试中,同一科目提供学考和选考两种试卷,学考满分70分,考“必考题”,选考在学考“必考题”基础上增加“加试题”(满分30分),满分为100分。同科目的学考和选考同时在不同考场进行,学考时间是1小时,选考时间是1.5小时。以2016年10月考试为例,它是学考和选考相结合考试。对选考科目的考生来说,他既能通过70分必考题的考试获得高中学考等级,作为高中毕业的依据之一,同时也能通过100分的考试获得高考选考科目等级和赋分。因此这次考试被简称为“新学考选考”。学考科目,每科最多可以考2次,成绩2年有效。有效期是以考生参加6月份全国统一高考首日为基准日期,倒退2年来计算的。
高中学考和高考选考,都以当次、当科考试考生的卷面得分(学考按70分试卷的得分,选考按100分试卷的得分)为依据,根据事先公布的等级比例见表一,按最接近的累计比例划定等级。高中学考划A、B、C、D、E共5级;高考选考划21级并报告给学生,并按下表二的对应关系赋分,在招生录取时计入高考总分。
浙江高考改革的初衷是减轻学生负担,将考试压力分散到整个高中阶段,贯彻选择性教育理念,目的是以选考呼应高中新课改倡导的选课,引导学生在共同基础上个性化发展。对学生来讲,有利于学其所好,考其所长。然而,在“新高考”的实行中却出现与初衷相违背现象。
考生面对“新高考”
“新高考”与初衷相违背的现象一:学考、选考同台竞技,增加考试变数。李辉是一名高二学生,他的高考科目并不包括歷史,所以他准备参加4月份的历史学考。如果这次考试通过了,那么他之后的高中生涯就再也不用接触历史这门学科了。姜怡然是一名高三学生,历史是她的选考科目。于是在4月的时候,李辉被安排在A考场,拿到了一张卷面满分为70分的学考卷;姜怡然被安排在B考场,她拿到了一张与李辉的一样的学考卷,同时还拿到了一张30分的选考卷,两张试卷的满分是100分。开考60分钟后,李辉交卷了;又过了30分钟,姜怡然也交卷了。考试的结果:李辉的卷面分是45分。因为这次历史卷实在是太简单了,又加上选考的人很多,导致只有不到5%的人分数比李辉低,所以他的学考成绩被判为不合格。姜怡然在学考部分的卷面分是70分满分,选考卷的卷面分是20分,总分为90,但因为选考卷实在是太难了,所有学考卷成绩被判为合格同时写了选考卷的人中,只有1%的人总分超过了她,所以她得到了一个赋值分97分。拿到结果后,李辉抱怨道,要不是因为有高三的选考生,他这次肯定可以通过学考的。
高二、高三一起考,学考部分是同一张试卷,用同一标准划分A、B、C、D。这对高二学生来说,是一次严重的不合理竞争。道理很简单,高二怎么能考得过高三?再说高二学考的学生大部分是这门课比较薄弱的学生,而高三选考得学生大部分是这门课最强的学生,把这两类学生放在一起考评,考题应该如何出?
“新高考”与初衷相违背的现象二:不同科目的横向比较,导致文理科失调。张佳佳和杨阳是同一所高中的高三学生,张佳佳的选考科目是物理、生物、地理,杨阳的选考科目是化学、历史、技术。6月份的高考结束后,张佳佳的总分为560分,杨阳的总分为520分,他们都报考了某重点大学的物理专业。该物理专业对浙江招生的选考要求是物理和化学,由于张佳佳的总分高于杨阳,该专业最终录取了张佳佳。由于采取了赋值分的缘故,不同的科目的最终得分之间直接进行横向比较。选了不同科目的考生,将会放在一起进行排名,按总分从高到低进行录取。
这种情况带来的后果是文理科比例严重失调,理科的地位迅速下降,大部分学生选择了文科。很多学校都有这样的心理:普通高中的学生在物理方面的劣势太大,和重点中学学生没有可比性,选择生物、政治等科目反而可以不落下风,所以不会选考物理;重点中学的学生考虑普通高中的学生都不选物理了,选择物理的都是重点高中的尖子生,自己也不一定能够考到好成绩,因此也不选物理。
学业水平测试的安排、高考的专业平行志愿、按“3+3”总分进行录取,后一个“3”把等级折合为分数,这一系列政策组合在一起,得到的可能结果是:浙江高一学生就要确定自己的科目组合,否则,难以应对接下来的合格考和等级考——这与防止学生过早选科,造成知识结构单一的改革初衷背离;在高一选科时,就必须确定今后上大学、专业的选择,否则,有可能影响志愿填报和今后的学业发展——这又与在高中培养学生的兴趣背离;高校分为精英教育(通识教育)和职业教育:通识教育重视学生能力培养,不强调专业,可专业平行志愿的录取,要求学生重点关注专业选择——这与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素质的教育要求背离。
“新高考”与初衷相违背的现象三:教学秩序乱、排课困难。一个学校选考科目共7门,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再加上学校要根据学生整体成绩水平将班级分为几个层次,这样就增加了教务处的排课难度。不仅如此,每次考完试后,有的学生余下的大半年只需要学习2门课,有的学生要学6门,同是一个班级的学生,如何排课?
各个学校在摸索中,总结出两套方案:一个是走班,同班不同课,按照语数外组织行政班,但行政班内部允许出现不同的高考方案。比如:同样是一个班的学生,有的选考史地生,有的选考物化生,当上语数外的时候,大家坐在一个教室里,要上专业课的时候就分散到自己所选学科的教室里学习。如此一来,在师资、硬件有限的情况下,可以支持更多的选课方案,节约师资力量。但是这种方案也有缺点,选考科目教师无法换课,因为教师一旦错过这个上课的时间点,学生就会分流进入其他教室。
另一种方案是按选考科目组织行政班,于是产生出物化生班、化生技班等,全年级所有课都是一起上的。这种方案缺点是教师比较辛苦,因为套餐更加集中之后,同一科的选课人数增加,教学负担加重,经常出现人手不足的情况。在推广了这种排班法后,有的学校甚至还出现了一个教师教整个年级8个班的怪现象。
学校、学生和家长对高考政策的功利理解,也导致制度弊端更加严重的显现出来。有的学生、家长对高考政策的理解以及进行学业规划,完全按照功利的高考目标来规划选科、选考,导致学生更加焦虑。
“新高考”除了催生出一些怪现象,同时还把学生的选择权提前了。取消文理分科以后,“7选3”科目导致有35种组合方案。台州一所高中教师说:在高二年级选课时,很多孩子不知道该如何选择;家长也是一头雾水。“更为关键的一点是,高一年级学习结束后,学生必须对新高二课程作出选择,选择组合方案;而且一旦上报不可更改。即使将来可能允许个别学生修改,也将极大浪费高二年级的时间成本,改过来后的学生也很可能失去了高考的竞争力。”
台州市路桥区陈先生的女儿今年读高一,他说:“以前,社会上一直批判高考‘一考定終身。但是,现在浙江“新高考”方案下,高一学生在16岁至17岁的年龄段就要对自己进行全面的职业规划,因为两年后高考报考的‘专业+大学密切相关。这简直是‘一选定终身呀!”
专家:理性看待浙江“新高考”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校长吴国平表示:原高考中,逢考必选、追逐满分高分这样的“老心态”一定要调整了。浙江“新高考”两次选考机会的理想状态,是让不同水平的考生自主选择合适的考试时间,如果考砸了,第二次考试也不乏补救机会,但惯例来说,两次考试的成绩并不会差太多,花费过分的精力在上面并不值得。
上海市星河湾双语学校校长唐盛昌指出:“学生、家长、老师对浙江“新高考”改革方案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几次选考过后,大家对难度如何把握有了相应的概念后,焦虑就会好很多。“新高考”还处于探索过程中,有问题存在是正常的。改革是不可能一步到位的。给了学生选择权,本身就是一种进步。在大方向正确的前提下,操作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很正常,需要逐步地解决和完善。
北京大学教授文东茅认为:高考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涉及中学办学理念、师资队伍、教育管理、教研支持、空间设备、信息技术等变革,需要考试机构在题库建设、考务管理、考场准备、考试时间协调、阅卷队伍准备等各方面周详准备。浙江“新高考”还需要高校在招生改革、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密切配合,更需要政府的政策、经费、编制等多方面的支持。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则认为:浙江给学生选考科目两次考试机会的初衷不错;但是,按百分位计等级,折合为分数计入总分,必然催生“田忌赛马”之类的学科和考试选择。如果高考总分录取模式不变,所谓的选择机会增多,确实会弄出各种乱像。在美国,高中实行学分制教学,SAT一年多次考试机会,这对应的是大学自主招生,多元评价。如果美国大学录取也要求把不同科目选择的同学进行排序,然后投档,局面也是可以想象的。我国其他省市已经宣布从2017或2018年进行高考改革,也会实行“3+3”科目组合,因此,要从浙沪改革中吸取经验、教训。一方面,应在突破录取制度,推进高校自主招生方面着力;另一方面,要结合录取制度,理性设计考试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