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媒体时代高师美育的变化

2017-03-24江守义

美育学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美感美育院校

江守义

(安徽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自媒体时代高师美育的变化

江守义

(安徽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自媒体时代,高师美育的变化首先表现为美育环境的变化:由有限的书本转向无限的媒体,由文字玩味转向视觉享受,由教师引导转向师生互动,由现实感染转向虚拟体验。这些变化要求高师美育在人格塑造、价值坚守和去碎片化等方面表现出自己的特点,并采取一些措施来适应这些变化和特点。

自媒体;高师美育;变化

当前是一个自媒体时代,智能手机的广泛流行让移动终端无处不在,微信、QQ等社交平台让每个人都可以随时在网上推介自己。当代大学生基本上是在自媒体陪伴下成长起来的,他们对自媒体似乎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和依赖感,这给我们的美育带来新的问题。高师院校是培养中小学教师的摇篮,高师大学生的美育效果对未来的中小学美育至关重要,值得特别关注。

在《审美教育书简》中,席勒指出,一个人要从感性的人成为真正理性的人,他首先要成为一个审美的人,审美是人走向理性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席勒认为:“人不可能直接从感觉过渡到思维,他必须后退一步……以某种方式回到纯粹无规定性的那种否定状态,在还没有任何东西对他的感官造成印象之前他就曾经处在那样一种状态之中。”(席勒《审美教育书简》第62页,张玉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这种状态就是审美状态。。如何成为审美的人?途径当然很多,总体上看,美育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蔡元培先生当年大力提倡美育,认为学校、家庭、社会均可作为美育的场所,学校可通过“公开之讲演或演奏”“美育之集会”来实施美育,家庭的“清洁整齐”是美育的前提条件,社会的美育“以美化市乡为最重要”[1]75-78。在自媒体时代,由于大众传媒的作用,美育途径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就高师院校而言,“公开之讲演或演奏”“美育之集会”早已淡出学生的视野,甚至教师的美育引导也不再是美育的主要途径,美育主要依赖学生的自主选择。

之所以说高师美育依赖学生的自主选择,是因为在自媒体时代,高师美育的环境发生了如下几方面的变化。

一是美育知识由有限的书本转向无限的媒体。在纸质媒体时代的高师院校,美育知识主要通过书本来记载,通过教师的讲授来传播,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主要是被动地接受相关知识,美育知识和其他书本知识一样被学生所记忆。由于书本的容量有限,学生获得的相关知识也有限,虽然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在实际生活中获得美育的机会差别很大,但作为书本知识的美育内容,对每个学生都是一样的。在自媒体时代,携带方便的电子产品取代了携带不方便的书本,电子阅读取代了书本阅读,随处可见的移动终端代替了固定的阅读场所,给学生接受美育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空间;更重要的是,电子产品的储存量很大,一个手机可以储存上百本书本的内容,而且可以随时更新,这样自媒体中包含的美育内容是无止境的。随着网络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利用互联网进行相关内容的搜索已经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互联网氛围下成长起来的学生,似乎天然就会使用网络,通过网络来搜索美育知识,美育知识的提供便无穷无尽。美育知识由书本转向媒体,使美育知识的获得由当下性转向便捷性。在纸质媒体时代,不管是阅读书本还是听老师讲解,学生只能在阅读或听讲过程中对这些知识印象深刻,如果要想将这些知识牢记在心,就需要按照记忆的规律来进行记忆,知识获得体现出一种当下性特征。在自媒体时代,学生获得美育知识主要依靠网络信息,虽然对网络信息的阅读和阅读书本、听老师讲解在了解美育知识方面没有本质的差异,但网络的便捷性还是让学生摆脱了记忆的苦恼,对已经忘记的相关内容,随时随地上网搜一下就又知道了。自媒体的普及,给美育知识的传播也带来前所未有的便捷,如吉登斯所言:“由于全球化以及互联网的影响,无论是在加拉加斯还是在开罗,人们都能够收听或收看到相同的流行音乐、新闻、电影以及电视节目。”[2]这种便捷性带来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就正影响看,便捷性打破了知识的区域界限,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的相关观点都可以为我所知、为我所用,都可以和自己生活中的美育活动联系起来。就负影响看,由于知识获得很方便,学生对书本上的知识不太重视,对老师的美育引导也不以为然,因为这些知识和教导随时都可以在网上搜到。

二是美育形式主要由文字玩味转向视觉享受。在纸质媒体时代,学生获得美育知识的途径主要是阅读或聆听,重视书本或口头的文字讲解。阅读或聆听要求学生投入精力,关注并思考相关内容,甚至对美育内容有一种敬畏感,很多学生在学习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时感到有难度,在弄懂其中某个问题后又有一种欣喜。即使置身于博物馆或公园等地感受文物或自然风光之美时,一般也能耐心地听工作人员的讲解,了解文物究竟美在何处,了解自然风光背后的人文价值,从而获得美感。在这种情况下,美育固然需要美的环境的熏陶,但对学生来说,最重要的熏陶还是对美的环境的认识,这种认识难以离开文字讲解。自媒体时代的文化,“最突出的特点是从视觉出发。它是一种图像和图画不仅相互纠缠,而且可以互换的视觉文化”[3]35,在这样的氛围中,“文学迅速地游移至后台,而中心舞台则被视觉文化的靓丽辉光所普照”[3]34。这样,图像阅读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文字阅读,学生对美的欣赏主要依靠图像而不是文字,在日常的微信聊天中,很多表情符号代替了文字,这种“客观对应物”(艾略特语)式的表情符号折射出现在的学生对视觉文化的青睐。充斥自媒体中的,是各种图片和视频,在进行美的欣赏时,学生习惯于快速浏览这些图片和视频,难以有耐心去慢慢体会文字中所蕴含的美。很多中小学教科书也用各种色彩来区分内容,让书看起来有些花花绿绿,在这种教材陪伴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视觉享受甚至成为学习的当然前提。美育本来就需要很多美的形体或风景来让学生欣赏,美育依靠视觉享受似乎更显得理所当然了。

三是美育途径由教师引导转向师生互动。蔡元培当年提倡美育时,说很多美育因素,“一经教师之提醒”,则可激起学生“无穷之兴趣”[1]75。这意味着,学校美育离不开教师的引导。纸质媒体时代,学校美育基本上像蔡元培所说的那样,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和引导,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美感意识,从而养成审美的习惯,学校美育由此得到强化。自媒体时代,学生的网络技术水平甚至超过教师(专业教师除外),“学生依靠自己就能获取大量的信息……他们面对的学习材料,将是多样化的呈示方式,例如,超文本链接、万维网冲浪、虚拟实验。师生之间面对面的‘直接的、罐装的讲授’的需求将会减少”[4];同时,依赖于网络媒体的美育与网络终端的操作水平直接相关,学生由于网络技术方面的优势,可以为某一内容设计出教师可能也设计不出来的美感;更重要的是,自媒体时代的网络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无时不在的互动平台,QQ聊天、微信、微博等可以让教师和学生就某一美学话题或审美对象进行随机交流或深入探讨,在交流探讨中,由于随时可以在网络上搜寻相关知识,教师的意见和学生的意见都不能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只能在相互的交流讨论中得出美感共识。即使在课堂上,教师对某一审美对象或美学理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也随时可以通过手机上网来查看相关知识,从而对教师的讲解表示认同或疑问。教师的主导作用让位于师生互动。

四是视听美感由现实感染转向虚拟体验。美育除了美育理论的讲解之外,一个重要的途径是通过视听美感来进行美育。在纸质媒体时代,视听美感基本上靠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那种由图文并茂和视频效果带来的美感在课堂上基本上是缺失的,随着多媒体走进课堂,随着智能手机被带进教室,课堂上的视听美感有了质的飞跃,甚至现在有的教师没有多媒体就不会上课了,学生离开多媒体也不会听课了。同样由于自媒体的发展,课后的视听美感以前主要是由学生深入到生活场景之中去感受各种艺术,因为“艺术是对个人目的明确地施加审美影响的基本手段”[5];现在则可以足不出户,通过自媒体来感受世界各地的视听盛宴,因为“高科技正在衍生出一种新的文化,这种文化……以仿真、虚拟的数字、图像语言,强烈地冲击着传统的视觉表达,以虚拟现实、再造现场、制造幻境,改变着人们对真实的观念”[6]。学生是否利用自媒体来进行美感体验,差异是巨大的。没有自媒体的视听感受,学生必须投入到现实的环境之中,学生的视听感受就是他对现实生活某一方面的感受,直接影响到他对课堂教学和课外生活的看法;同时,这种感受是持久的,即使下课了,也可能记住了老师的某个姿势、某种说话的腔调,即使离开了某个具体的生活场景,但在那个场景中获得的体验也会让他久久回味。自媒体带来的视听感受,只是由虚拟现场带来的感受,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没有必然关系:在学生看来,课堂上的视听美感如何,和教师的上课水平没什么关系,课下通过自媒体所享受的视听美感,和自己的实际生活也没有关系,一切都只是通过虚拟世界来暂时满足自己的美感要求。一旦没有这种虚拟体验,美感很快就会消失,学生又必须回到与虚拟世界有巨大差异的现实生活中来。既然美感体验和现实生活没有必然关系,学生就可以选择自己所喜欢的内容来享受视听美感,这不仅表现在课后的自由选择,也表现在某些学生上课戴着耳机看手机。

上述四个方面的变化,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在美育过程中的自由度,导致现在高校的美育主要依赖学生的自主选择而不是教师的引导。

上述四个方面的变化是自媒体给高校美育带来的变化,这些变化不是高师院校独有的变化,但高师院校由于其定位的特殊性,它对这些变化比非高师院校应该更加敏感一些,这也决定了自媒体时代的高师美育应该有一些特殊的要求。高师院校以培养中小学教师为主要育人目标,学生毕业后就会承担起教育中小学生的工作,这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人才的培养,因此,高师美育不仅要通过美育来塑造一个个大学生,更要通过这些大学生将这些美育理念传递给广大的中小学生。在价值多元化的自媒体时代,这就要求高师美育在人格塑造、价值坚守和去碎片化等方面要有自己的特点。

美育本来就是塑造人格的教育,但塑造人格的教育宗旨在功利化的自媒体时代很大程度上“被变异”了,甚至被忽视了,高师院校由于培养的是未来的教育者,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效果的重要保证,所以高师院校的美育需要格外重视美育在塑造人格方面的意义。席勒当年提出用“游戏冲动”来化解“理性冲动”和“感性冲动”的对立*在《审美教育书简》中,席勒说:“只有当人是完整意义上的人时,他才游戏;而只有当人在游戏时,他才是完整的人。”又说:“感性的人通过美被引向形式和思维,精神的人通过美被带回到质料并被归还给感性世界。”见席勒《审美教育书简》第48页和第54页,张玉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就是希望通过美育培养出融感性、理性、审美于一体的和谐人格,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的感性能力和精神能力的整体达到尽可能有的和谐”[7]63。美育培养和谐人格是通过情感这一中介来完成的。审美本来就是一种情感体验,美育本来就是一种情感教育。但自媒体时代充斥于网络的嘲笑、诋毁、吹捧、阿谀,给学生的自我美育带来困扰,这就需要学校美育来引导学生健康的情感,来塑造学生完整的人格。和培养学生人格同时进行的,是要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换言之,美育要培养学生一种道德的崇高感,这是高师美育需要特别强调的地方。未来的中小学教师,没有一种崇高的道德感是难以抵制自媒体时代的各种诱惑的。崇高被某些学者认为是美育的应有之意*王元骧在《美育并非只是“美”的教育》中指出:美育情感“是由美(优美)感和崇高感两方面所构成的。所以,要造就健全的人格,除了美的教育外,还需要崇高的教育。只有同时兼顾这两者,我们对美育的理解才是完整的。”见《学术月刊》,2006年第3期,第119-125页。,高师院校在自媒体时代这一特殊历史时期,更需要强调道德的崇高在塑造完整人格中的重要性。对未来的中小学教师而言,他们的知识储备应付他们的教学工作绰绰有余,但他们的道德修养能否应付社会的种种诱惑很成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高师院校在美育过程中应该特别重视价值引导,将价值引导寓于情感熏陶之中,让学生在美育过程中养成优良的道德品质,让学生明白没有道德品质的人格是不完善的。高师院校对学生健康情感的培养和崇高道德的引导,在自媒体时代,还要特别注意它们的辐射效应的特殊性。历史上有很多美育成功的例子,健康情感和崇高道德的完美结合,让美育带有一种近乎本雅明所说的“光晕”效果。但在自媒体时代,美育的这种“光晕”效果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即使有健康情感和崇高道德结合的典型,也淹没在纷纭复杂、泥沙俱下的网络信息之中。自媒体时代健全人格对美育的辐射效应,主要靠量的积累而不是质的提高,这就需要更多的人兼具健康情感和崇高道德,这离不开高师院校的美育之功。只有在美育中包含崇高道德的引导,高师院校所宣扬的“身正为范”,才成为高校教师和未来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要求。

与塑造人格密切相关的,是高师院校的美育必须强调价值坚守。自媒体时代的价值多元化让学生在价值选择时有些无所适从,如上所说,美育虽然需要崇高道德的引导,但对一般学生来说,美育是难以走向道德的崇高,高师美育最切实的要求是让学生不能迷失自己,在不迷失自己的情况下,进行符合自身要求的价值选择,并坚持这种价值选择而不随波逐流。美育固然强调身心自由的重要性,但这种自由不是无底线的自由放任,而是有底线的自由选择,这个底线就是“美”。美不仅是一种外表上的形体美,也不仅是内容上的精神美,它同时也是一种价值观念的标杆,一种社会正能量的导向。在自媒体时代,强调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价值观念的多元化让很多价值观念似是而非,学生有时甚至美丑不分,以丑为美,对很多低级趣味的东西津津乐道。高师美育要做的,就是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美和丑,就是要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就是要引领学生自由地奔向美而不是自由地奔向丑。在奔向美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自我,发现自己独特之处,从而做出自己的价值选择。美的价值说到底是一种道德上的善。席勒的“审美状态”最终指向“道德状态”:“人在他的自然状态中仅仅承受自然的力量,在审美状态中他摆脱了这种力量,而在道德的状态中他支配着这种力量。”[7]75审美的价值的本性也在于“审美之善”,无论是发现艺术品中的“构成审美之善的特征”,还是通过艺术品发现“有益于审美之善的特征”,审美与“善”都联系在一起。[8]美育所造就的和谐人格本身就含有道德上的要求。这样看来,美育不仅是审美教育的过程,也是价值选择的过程。如果学生有一个能欣赏音乐的耳朵,他会在音乐欣赏中慢慢做出自己的价值选择:是以音乐来愉悦身心?还是以音乐来与人沟通?抑或是以音乐来启迪别人的心灵?学生如果能坚守自己的价值选择,高师美育就不再是一种学校教育,而是学生的终生财富,让学生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一直都有美的享受。美育有一个特别之处,它既是个人的,也是公共的,这就要求美育在坚守个人价值的同时,还应该有一种坚守公共价值的情怀。美育不仅培养个人的审美趣味,也引领社会的审美风尚。对公共价值的坚守在自媒体时代可能更为重要。自媒体时代是个商业的时代,经济利益高于一切,人们的公共理想和价值情怀在经济利益面前往往不堪一击;自媒体时代也是个个性化的时代,每个人似乎都可以通过张扬个性来放逐公共价值;自媒体时代还是个张扬感性欲望的时代,对个人感性的张扬容易导致对社会理性的忽视。一个人如果一味追求经济、讲究个性、张扬感性,他的人格肯定不够完整,而追求完整人格正是美育的最终目的。要改变这种一味追求经济、讲究个性、张扬感性的情形,对公共价值的关注是必由之路,因此美育强调对公共价值的坚守就显得很有必要。由于高师院校的学生毕业后会面对有同样问题的中小学生,高师美育对公共价值的坚守就显得更为迫切。

自媒体时代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碎片化。有学者指出:“移动互联网环境中的信息生产与传播是弥散性的,也是丧失整体性关联的、分散的和无法整体控制的,本质上体现为随意性、非理性和多元性。”[9]碎片化不仅让互联网上的信息不够完整、不成体系,也让自媒体时代的大学生养成一种零散阅读、随意浏览的习惯,养成一种对智能手机的依赖症。将这种习惯和依赖带到美育学习中,学生很难沉下心来认真地阅读文艺作品,认真地学习美学理论和美育理论了,这导致他们对经典的忽视和无知。现在的高师学生,经常戴着耳机听音乐,但不学音乐的很少知道巴赫;中文系的学生,很少有人读过《巴黎圣母院》和《战争与和平》,甚至有些人连中国小说的四大名著也没有通读过。高师院校一般多少都有一些美学课程或美育课程,但即使上这些课的学生也很少有人通读朱光潜的《谈美》和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对经典的忽视和无知,导致的一个直接结果是学生缺少相关知识的系统性,作为大学生,系统性知识的匮乏充其量是个人的知识储备问题,但作为未来的教师,系统性知识的匮乏会让他对相关问题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会对他所教的学生产生不良影响。碎片化的阅读、对经典的忽视和无知,容易形成一个认识误区:审美就是感官享受,美育就是美感熏陶。稍微有点美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很多感官享受不是审美,即使感官享受是审美,也只是对审美对象的形式感知,至于审美共感、审美创造、审美趣味、审美判断等,不能仅靠单纯的感官享受。或者说,单纯的感官享受不等于美感熏陶。美育是需要美感熏陶的,但美育不能只有美感熏陶,美育是引导人走向和谐健全的人格,是人自我发展的需要,这不是美感熏陶就能完成的,还需要美育知识的系统化学习,需要美育和人的本质力量的内在契合。因此,高师院校必须要让学生明白一个基本的事实:美育是一种系统的教育,而不是一种碎片化的娱乐。

自媒体时代的美育虽然主要靠学生的自主选择,但学生的自主选择容易带来盲目性,高师院校为应对自媒体带来的变化,为满足自身的特殊要求,对美育的引导比以前更加重要,因为自媒体时代美育的任务“要比席勒时代、蔡元培时代更为复杂,更为艰难”[10]。高师院校的美育需要采取一些针对性措施。

措施之一,是开设美育课程。由于现实条件的制约,高师院校很难在全校开设专业性的美育课程,但可以开设通识性的“大学美育”“艺术欣赏”之类的课程,让学生对美育的相关知识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对美育的实施有一个大致的感受和认识;同时,利用自媒体时代的网络优势,开设一些慕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自由选择。这些课程,既要讲解一般的美育知识,也要结合时代进行价值引导,最好坚持在知识讲解的基础上来进行价值引导;既要有对对象的审美体验,又要有对对象的理性分析,最好是侧重审美体验基础上的理性分析;既要借助当前的种种文化现象来进行美育,又要避免将美育课上成文化研究课。

措施之二,是有意识地在各门课中贯彻美育思想。“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1]36但由于各门课程的差异,如何在不同的课程中贯彻美育思想,实施起来有一定难度。但只要学校有这个意识,教师在上课时注意这方面的引导,各门课程中其实还是可以进行美育的。蔡元培早就说过,中学阶段,数学、几何学、物理、化学、地质学、植物学、动物学、天文学、地理学、历史学等,“无不于智育作用中,含有美育之元素”[1]75,蔡元培所说的中学阶段的这些课程,在如今的高师院校的课程设置中也多有体现。教师上课时要结合自己所上课程的特点,抓住该课程中“美育之元素”,不难在将美育融于智育之中。需要注意的是,自媒体时代,在这些课程中实施美育,课堂上可以通过多媒体授课让学生对美育有一个直观的感受,课后可以让学生利用自媒体对课程的相关内容进行美的感受和体验,主要通过第二课堂来开展美育。

措施之三,是讲清楚自媒体的利弊,引导学生利用自媒体来进行美育。经过教育部的教学评估之后,高师院校一般都知道多媒体授课的利弊,学校可以让教师联系这些利弊告诉学生自媒体也存在利弊。自媒体之利,主要在于其资源的丰富性、操作的便捷性和信息获得的即时性;自媒体之弊,主要在于网络虚拟化让体验失去真实感、网络资源可靠性带来的审美价值误导的可能性、碎片化的阅读依赖对美育造成的负面影响。在讲清楚这些利弊之后,高师美育最重要的是实现对学生的引导。有论者认为,“大众传媒中的美育作用,则是根本不用着意去安排,特意去施为,而是在每天难以离开的与传媒共处中就悄然实现的。”[11]在我们看来,正是由于自媒体时代的学生每天与传媒共处,而传媒信息又泥沙俱下,所以更需要教师的引导。引导时要结合上述所说的四个方面的变化和高师院校美育的特殊要求。引导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引导学生学习系统的美学知识和美育思想,让学生在利用自媒体进行美育的同时,不要忘记对艺术经典的欣赏和感悟,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对高师美育而言,主要还是学习系统知识和阅读经典,自媒体只是一个辅助性手段而已。其二,引导学生通过生活体验和文字阅读来进行审美,不要依赖虚拟世界的视觉享受来审美。美育是协调理性与感性的教育,对感性和理性的协调要求受教育者必须投入到现实生活之中,一味沉溺在虚拟世界中,其实是疏离了生活,对人的发展而言,这本身就不够理性。如果条件许可,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力度,鼓励学生去听音乐会或看画展,让学生比较这些在实际生活中得到的美感和看手机视频所获得美感的差异。让学生明白:美育一定是通过生活本身获得的,高科技不能代替美育。美育离不开审美,审美需要想象,文字能带给人无尽的想象,而视觉只带给人暂时的冲击,从培养人的审美想象力来说,也应该多阅读文字而少欣赏视频。其三,引导学生利用自媒体对相关美育问题展开讨论,交流各自的审美感受。由于课时有限,很多问题在课堂上无法展开,可以让学生利用自媒体来进一步探讨,最方便的做法是建立微信群,在群主的倡导下,组织一些有兴趣的同学,对美育的相关问题进行交流,交流时,可以借助网络上的资源,让一些碎片化的网络资源在讨论中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促进对美育相关问题的认识,提高美育效果。

措施之四,是加强师德建设。现在国家非常强调师德建设,师德建设不仅是德育的需要,也是美育的需要。美育并不是独立的教育,它和智育、德育是联系在一起的,美育是在学习各门知识的过程中实现的,美育离不开智育,在任何时代都是一个通则。自媒体时代的美育,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德育和美育的联系。在一个价值多元、信息繁杂的时代,价值引导对美育显得尤为迫切。高尚的道德情操不仅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未来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要求。有些学生受网络上的一些不良行为和价值观的引导,以为生活就是为了让自己过得好一点,为了让自己过得好,甚至可以不择手段,这容易导致学生失去道德底线,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危害。学生的价值观出现问题,在自媒体时代有一个特别的现象,是喜欢将本来崇高的东西“恶搞”一番,这从表面上看,是学生在炫耀自己的网络技术,但从深层次看,是学生不拿崇高当回事,以消解崇高为乐。这时候,教师的师德就显得更为重要。师德好的教师,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很多高师院校都出台了加强师德建设方面的文件,对师德建设有具体要求,但这些都是表面文章,最重要的,是教师自身要有师德意识,要自觉意识到师德不仅是学校的要求,也是个人全面发展的要求,还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条件。教师以身作则,抵制不良社会风气,用自身的“崇高”因素带动美育,可能比口头的美育说教甚至生活的美感体验更为有效。自媒体时代的师德,不仅表现在课堂上和学校的相关宣传中,更表现在学生和教师的日常接触中。借助自媒体手段,学生可以和教师随时进行联系,学生之间也可以随时就教师的为人为学进行讨论。教师要注意,在和学生的日常联系中,要有师德意识,起到示范作用。

总之,自媒体时代给高师院校带来了美育环境的变化,这一变化要求高师院校对美育要有新的认识,并采取一些具体措施来应对这一变化,这些认识和措施也是高师美育变化的表现。

[1] 蔡元培.蔡元培谈教育[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5.

[2] 吉登斯.社会学(第4版)[M].赵旭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570.

[3] 艾尔雅维茨.图像时代[M].胡菊兰,张云鹏,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4] 加德纳.未来的教育:教育的科学基础和价值基础[J].刘沛,译.教育研究,2005(2):12-19.

[5] 斯托洛维奇.审美价值的本质[M].凌继尧,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200.

[6] 甘阳,陈来,苏力.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2006:321.

[7] 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张玉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

[8] 梅内尔.审美价值的本性[M].刘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1-19.

[9] 王德胜.“微时代”的美学[J].社会科学辑刊,2014(5):162-167.

[10] 周伟业.“带刺的玫瑰”——如何防止网络审美文化对艺术教育的负面影响[J].美与时代(下),2011(3):51-53.

[11] 张晶.大众传媒在国家美育工程中的社会担当[J].现代传播,2010(7):8-14.

Changes in Aesthetic Education in Normal Universities in the Age of We-media

JIANG Shou-yi

(College of Literature,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241000, China)

In the era of we-media, changes in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in normal universities first occur in the environment: finite books giving way to infinite media, reading of words giving way to visual enjoyment, teachers no longer leading but interacting with students and reality being replaced by virtual experience. All these changes require aesthetic education of normal universities to display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in aspects such as formation of personality, maintenance of values and obliteration of fragmentation and take measures to adapt to these changes.

we-media; aesthetic education in normal universities; change

G40-014

A

2095-0012(2017)04-0055-07

(责任编辑:刘 琴)

2017-05-28

四川省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巴蜀诗歌文化与四川文化旅游产业开发研究》(SC14E091)的阶段性成果。

肖砚凌(1984—),女,四川德阳人,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研究人员,主要从事中国古典诗学、中国古典美学研究。

猜你喜欢

美感美育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兼具力度与美感 Bowers & Wilkins 702 S2/707 S2/HTM71 S2/ASW10CM S2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关于书法美感问题的几点思考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大桥下面:我喜欢被遗忘的美感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