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康体适能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2017-03-24杜俏俏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2017年4期
关键词:体力耐力处方

杜俏俏



健康体适能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杜俏俏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苏州,215004。

体力活动不足对健康的影响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低体适能水平已被认为是心血管疾病的显著行为危险因素和全因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规律运动和适宜的体适能水平在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中发挥有益作用并存在量-效关系。该文主要介绍健康体适能研究及其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

健康体适能;运动;健康管理;应用

当前,慢性病的发生呈现低龄化和高发病率的趋势[1]。研究证明,静坐少动的生活方式是当今慢性病发生的第一独立危险因素,是21世纪最大的公共卫生问题[2]。体力活动和运动对预防和延缓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有良好效果[3]。规律运动和适宜的体适能水平可减少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有效降低血压、改善骨密度、预防跌倒等,在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中发挥有益作用并存在量-效关系[4-6]。美国一项历时5年探讨体适能水平与死亡率的追踪研究结果显示:一旦抛弃久坐的活方式,并拥有“普通”体适能水平,可以降低44%的死亡率[4]。通过运动可以解决或减轻70%的代谢综合征和40%左右的骨骼类疾病[7]。合理的运动和良好的健康体适能可以使人群保持低水平的医疗消费。基于健康促进和减少慢性病的发生,使健康获得科学化管理的目的,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健康体适能研究及其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作一介绍。

1 健康体适能

世界卫生组织对体适能定义为:身体有足够的活力精神进行日常事务而不会感到过度疲劳,并还有足够的精力享受休闲活动和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8]。美国运动医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ACSM)将体适能分为竞技体适能(sport related physical fitness)和健康体适能(health 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HRPF)。健康体适能与健康相关,是指一般人为了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提高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效率所追求的体适能[9]。《ACSM健康体适能测量与评价》是健康体适能测评的权威文献。国内外实践证明,健康体适能对引导大众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效果十分显著[2,5]。健康体适能的评定主要包括心肺耐力、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柔韧性、身体成分等内容,涉及人群包括儿童少年、青年人、中老年人、残疾人、慢性病患者和特殊职业人群[10]。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已在2014年7月通过健康管理(体检)机构和健身机构联合启动健康体适能测评与运动管理多中心应用研究,预期在全国健康体检中心建立健康体适能测量评价系统,逐步建立中国人的健康体适能评价标准。

①心肺耐力:反映由心脏、血液、血管和肺通气组成的呼吸和循环系统向肌肉运送氧气和能量物质,维持机体从事运动的能力[11-12]。心肺耐力作为人群体力活动水平的客观生理指标,与各人群全因死亡率及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高度相关。提高心肺耐力即提高有氧运动能力,加大心脏每搏输出量,从而减轻动脉粥样硬化,提高胰岛素受体敏感度,降低血糖水平[5]。心肺耐力是目前健康体适能测评最完善的部分,也是评估体适能优劣最重要的指标。

②肌肉适能:是指机体依靠肌肉收缩克服和对抗阻力,维持身体运动的能力[11-12]。肌肉适能水平的高低和变化对于维持正常人体运动能力和促进人体健康水平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提高肌肉适能可以改善血糖、血脂调节,防止跌倒[4]。

③身体成分:是指组成人体的各组织和器官的总成分,以及各种物质的比例等。包括身体脂肪量和瘦体重,另外还有浮肿指数、肌肉形态指标、营养状况、基础代谢率等指标[11-12]。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过多的体脂肪尤其是腹部脂肪增加,肌肉成分下降,基础代谢率降低,可导致慢性病的发病率增加[2,4,13]。生物电阻抗测试法可以通过测量人体的电阻和导电性推算出体内相对脂肪量,精确度较高。

④柔韧适能:是指移动某一关节使其达到最大活动范围的能力。柔韧适能主要受肌肉、肌腱和韧带中结缔组织的特性以及肌肉和肌腱内的反射活动的影响[11-12]。研究发现,柔韧适能和年龄、性别并不存在决定性的联系,无论性别如何,年龄多大,都可以通过锻炼对柔韧适能产生影响[1,3]。提高柔韧适能可降低运动时肌肉拉伤、关节韧带扭伤的发生几率,或减轻损害的程度[10]。相对于心肺适能、肌肉适能,学术界对柔韧适能的研究相对较少。建立适合不同人群的柔韧适能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⑤平衡能力和反应能力:主要反映神经肌肉协调能力,提高平衡能力和反应能力可预防老年人跌倒,减少运动损伤[11-12]。

2 运动处方

运动处方(exercise prescription)是指根据患者或体育健身者的性别、年龄、医学检查资料(包括运动试验和体力测验)、体力水平、心血管功能状况等,用处方的形式制定适合自身的运动种类、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及运动频率,提出运动中的注意事项,指导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科学锻炼的一种方法[10,14]。大量研究已经证实,科学合理的运动可以提高健康体适能,降低慢性病的发病风险和死亡率[15]。按照运动处方进行科学锻炼,不仅更为安全,而且对于增强体质、疾病预防和康复具有很好的效果。运动处方作为健康体检后续服务的一种方式也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3 健康体适能测评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

健康管理是以现代健康概念、新的医学模式以及中医治未病为指导,采用医学和管理学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对个体或群体健康状况及其危险因素进行全面检测、评估、有效干预和连续跟踪服务的医学行为和过程[16]。美国哈佛公共卫生学院的一项调查显示:通过规范的健康管理,能够避免80%的心脏病、70%的中风以及50%的癌症[8]。健康体适能管理是通过对个体进行健康体适能组成要素的测试、评价、分析,并根据综合的结果,制定合适的运动处方,包括适当的运动项目、运动强度、运动频率和时间,同时在运动中进行健康指导和干预,并长期进行效果跟踪、评估分析、处方调整[7]。其内容主要包括:①评估,收集个人基本信息、疾病危险因素、运动饮食习惯等,进行健康体适能测评并作个性化评价。②指导干预,根据评价结果,综合制定个性化运动处方。③监测疗效,定期对健康体适能相关指标进行测评,分析运动效果,调整运动处方。在以上所有过程中应安排不同程度的健康教育和指导。疾病预防与康复的阶段都需要体能的参与,目前只是简单的问卷和非个性化运动指导,对于综合考虑个体的健康体适能需求制定个性化运动处方以及营养和生活方式日益迫切。通过健康体适能管理后,90%的个人和企业对于健康生活质量的满意度有所提高;没有进行健康体适能管理的个人和企业,只有10%有所提高[7]。

3.1 在儿童青少年人群中的研究与应用

健康儿童和青少年的运动能力与体重呈负相关,与心肺适能、骨骼肌肉力量呈正相关,与身体柔韧性并没有确定关系[17]。儿童时期较低的心肺适能水平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预测因素。在儿童期通过提高运动能力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增加健康体适能水平,降低心血管疾病危险,并对成年后的健康产生持续效应[4]。已有临床医生利用现有的证据对脑瘫儿童实施针对性的健康体适能测试和体力活动训练的干预[18]。目前高校体育课程中也增加对大学生健康体适能的测评。Jeoung等[19]的研究认为大学生健康体适能水平降低会导致代谢综合征,影响身体成分的组成,而通过规律的运动可以预防与年龄增长有关的肥胖。肥胖程度、肌肉耐力、心肺耐力水平也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健康体适能水平较低的男生会出现注意力缺陷伴多动障碍的趋向,因此,在提高健康体适能的同时也要重视健康心理适能[20]。健康体适能水平与心理健康也密切相关。

目前,学术界对健康心理适能没有达成共识。心理适能的评定及如何促进健康心理适能还需进一步研究。张钧华等[11]通过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初步确立了我国17~23岁大学生身体成分、肌力与肌耐力、柔韧性、心肺耐力测试指标,在预实验的基础上验证所选择的指标的有效性、可靠性和客观性,之后对所修订指标进行大样本应用测试。目前国内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健康体适能研究仅是纳入学校体育课程中的现状调查分析,并没有提出针对性的运动干预措施。研究多停留在空泛的运动医学理论以及测评系统上,缺乏系统性。此外,国内对该方向的研究仍难以摆脱竞技体育思想的影响,很难对健康体适能的发展起到真正的推动作用。这背离了健康体适能发展的实践。

3.2 在成年患病人群中的研究与应用

健康状况决定体适能水平,而体适能状况也影响健康。通过规律的有氧锻炼可控制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Vancampfort等[6]对患有双向情感障碍和心血管疾病的身心共病患者进行研究,发现低体适能水平是显著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可通过增加针对性的特殊运动处方来增加健康体适能水平。Celikagi等[21]通过对胆结石患者的健康体适能、日消耗能量和静息代谢率的测评得出,女性胆结石患者的日常体力活动和肌肉力量是受损的,通过日常有氧力量训练可控制疾病进展。Yalcinkaya等[22]通过比较慢性颈痛患者与健康人群的健康体适能发现慢性颈痛患者的握力、下肢力量、最大摄氧量以及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都比健康人群低;而通过颈肩操锻炼可提高相关健康体适能水平,控制疾病进展。Sener等[23]发现肌纤维痛患者的肌肉力量比健康人群差,甚至会增加患者的焦虑和抑郁,通过规律的体力活动和有氧力量锻炼可较好地控制疾病进展。Takemura等[24]的研究得出:那些在30岁有良好体适能水平的男性在50岁时得结肠息肉的相对危险度仅有0.39,所以在30岁进行规律的运动锻炼可以降低老年时结肠息肉的发生率。Kirkham等[25]对社区癌症康复患者的健康体适能测试建立了适宜的标准化评价项目,并在实践应用中不断改善。

3.3 在健康和亚健康人群中的研究与应用

健康体适能管理最主要的服务对象是健康人和亚健康人群。Tveter等[26]通过对18~90岁的370名社区志愿者进行健康体适能测评,提出了适用性的体适能参考值,用于临床实践。健康体适能是健康问题的预警器。Taanila等[27]对芬兰1,411名新入伍士兵的健康体适能水平跟踪随访发现,低水平的健康体适能可以通过加强有氧肌肉训练来改善。与男性相比,女性低体适能水平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更高。Kordi等[2]对1,000名20~60岁的伊朗女性的健康体适能水平测试研究发现,20~30岁的伊朗妇女体适能水平没有明显变化,40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肺耐力和肌肉耐力水平开始下降,体脂含量增加,建议40岁以上的女性通过规律的体力活动来促进健康。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较多的是关于提高健康体适能水平的干预措施。Li等[28]对台湾高科技公司员工进行为期12周的前瞻性干预研究表明,有氧运动可以提高健康体适能水平。Ngowsiri等[29]进行13周的队列研究发现,泰国传统运动可以提高绝经期妇女的健康体适能水平和生活质量。中老年绝经妇女的认知功能与健康体适能水平也有相关性,认知刺激作用的出现更多地与体力活动的多样性有关,而不是体力活动的持续时间[30]。目前“知人群作为静坐少动的主要人群,已成为健康体适能研究的主要对象。王康康[31]对河南省45~59岁高知群体运用测量法、专家访谈法、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法进行健康体适能相关指标进行测量、统计、分析,发现其心肺相适比值高于国家平均水平,在握力、柔韧适能、肌肉含量和体脂百分比方面,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李琤等[14]对苏州地区中年非体力劳动人群部分体适能指标的调查表明,女性在各方面指标均优于男性,健康体适能状态更好。

4 总结

体力活动不足对健康的影响已经成为全球问题,是人群死亡和多种慢性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5]。医学的发展已从过去的医疗医学进步到现代的“预防—医疗—康复”的整体医学,而“预防重于治疗”的口号更突显主动积极促进健康的意义。通过运用科学有效的医学手段和专业的服务,如健康体检、健康评估、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等,可帮助人们建立正确的健康体适能理念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摆脱亚健康状态。规律体检使得潜在疾病得以早期发现,但人们只注意运动的重要性,对于健康体适能的认识却往往不够,并存在检后干预推进动力不足的问题。美国、加拿大、欧洲、日本等国家均长期关注体力活动与健康的关系,在测试体力活动、体适能评价和制定合理、科学的健康指南等方面做了前瞻性的研究,并提出健康促进的体力活动指南。一致推荐的体力活动指南为:每天进行30 min,每周≥5次的中等强度体力活动,是维持健康的最低体力活动量[4]。我国健康体适能评价与管理体系正在起步,沿海及发达地区正在逐步建立完善的健康体适能评价与管理模式,如上海市的市民体质健康测试中心、宁波大学健康体适能测试诊断中心、西北地区高校健康体适能评价与管理体系,但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制定出适合中国人群的体力活动指南。

由于健康体适能要素与健康和疾病有密切的关系,都需要通过运动的方式促成。但是就运动干预来说,健康管理(体检)机构和健身机构各自独立,前者对运动不熟悉,致使运动无法推进;而运动健身机构则与检后人群缺乏有效联系。建立健康管理(体检)机构和健身机构联动机制,推动健康管理医学服务与非医学服务(运动健身)行业的优势互补、共赢结合(医-体结合),形成健康管理的适宜技术,可开辟运动促进健康新途径,预防和延缓慢性非传染病的发生发展。

[1] Maltais D B, Wiart L, Fowler E, et al. 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for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J]. J Child Neurol, 2014, 29(8):1091-1100.

[2] Kordi M R, Fallahi A, Sangar M. 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and normative data in healthy women, tehran, iran[J]. Iran J Public Health, 2010, 29(4):87- 101.

[3] Tveter A T, Dagfinrud H, Moseng T, et al. 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measures: reference values and reference equations for use in clinical practice[J]. Arch Phys Med Rehabil, 2014, 95(7):1366- 1373.

[4] 谌晓安, 王人卫, 白晋湘. 体力活动、体适能与健康促进研究进展[J].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12, 31(4):363-372.

[5] Williams P T. The Illusion of improved physical fitness and reduced mortality[J]. Med Sci Sports Exerc, 2003, 35(3):736-740.

[6] Vancampfort D, Sienaert P, Wyckaert S, et al. 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in patients with bipolar disorder vs. healthy controls: an exploratory study[J]. J Affect Disord, 2015, 177:22–27.

[7] 褚锃. 浅谈“健康体适能”管理[C]//体质研究与健康促进论文集. 北京: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质研究分会体质学术会议, 2006.

[8] 徐峻华,刘云清. 体适能测评技术与健康管理的关系[C]//第四届中国健康产业论坛. 北京: 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中华预防医学会, 2007.

[9] 杨丽霞. 西安地区普通高校大学生健康体适能水平研究[D]. 西安: 西安体育学院, 2014.

[10] 杨静宜, 徐俊华. 运动处方[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3-4.

[11] 张钧华. 我国17-23岁大学生健康体适能测试指标与评价准的构建[D].北京: 西安体育学院, 2013:8-9.

[12] 马海燕. 广西大学生健康体适能现状与体育锻炼行为分析研究—以广西师范大学为例[D]. 南宁: 广西师范大学, 2011.

[13] 李琤, 孙飙. 苏州城区中年非体力劳动人群体力活动状况与部分体适能指标的调查[J].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 32(4):459-465.

[14] 王春秋, 孙彬, 齐万华, 等. 运动处方在体检后健康干预中的应用[J].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 2009, 3(1): 42-44.

[15] Hombergen S P, Huisstede B M, Streur M F, et al. Impact of cerebral palsy on 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in adults: systematic review[J]. Arch Phys Med Rehabil, 2012, 93(5):871-881.

[16] 王力, 王丽辉. 健康、健康管理、健康管理师及中国健康管理的发展前景[J]. 中国疗养医学, 2011, 20 (12): 1065-1067.

[17] Cattuzzoa M T, Henriquea R S, Nicolai Ré A H, et al. Motor competence and health 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in youth: a systematic review[J]. J Sci Med Sport, 2016, 19(2):123.

[18] Nooijen C, Slaman J, Slot W, et al. 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of ambulatory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 with spastic cerebral palsy[J]. J Rehabil Med, 2014, 46(7):642-647.

[19] Jeoung B, Hong M, Lee 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ntal health and 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of university students[J]. J Exerc Rehabil, 2013, 9(6):544- 548.

[20] Jeoung B.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nd 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in university students[J]. J Exerc Rehabil, 2014, 10(6): 367-371.

[21] Celikagia C, Genca A, Balb A, et al. Evaluation of daily energy expenditure and 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parameters in patients with cholelithiasis[J]. Eur J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14, 26(10):1133-1138.

[22] Yalcinkaya H, Ucok K, Ulasli A M, et al. Do male and female patients with chronic neck pain really have different 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depression, anxiety and quality of life parameters[J/OL]. Int J Rheum Dis, 2014. [2017-06-10]. https://www.research gate.net/ publication/262197329_Do_male_and_female _patients_with_chronic_neck_pain_really_have_different_health-related_physical_fitness_depression_anxiety_and_quality_of_life_parameters.

[23] Sener U, Ucok K, Ulasli A M, et al. Evaluation of 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parameters and asso- ciation analysis with depression, anxiety, and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fibromyalgia[J]. Int J Rheum Dis, 2006, 19(8):763-772.

[24] Takemura Y, Kikuchi S, Oba K, et al. A high level of physical fitness during thirties is a negative risk factor for colonic polyps during fifties[J]. Keio J Med, 2000, 49(3): 111-116.

[25] Kirkham A A, Neil-Sztramko S, Morgan J, et al. 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assessment in a community-based cancer rehabilitation setting[J]. Support Care Cancer, 2015, 23(9):2525-2533.

[26] Tveter A T, Dagfinrud H, Moseng T, et al. Health- 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measures: reference values and reference equations for use in clinical practice[J]. Arch Phys Med Rehabil, 2014, 95(7):1366- 1373.

[27] Taanila H, Hemminki A J M, Suni1 J H, et al. Low physical fitness is a strong predictor of health problems among young men: a follow-up study of 1411 male conscripts[J/OL]. BMC Public Health, 2011,11:590. [2017-06-10]. http://europepmc.org/articles/PMC3166 930? pdf=render doi:10.1186/1471-2458-11-590.

[28] Li C L, Tseng H M, Tseng R F, et al. The effectiveness of an aerobic exercise intervention on worksite health- related physical fitness--a case in a high-tech company[J]. Chang Gung Med J, 2006, 29(1):100-106.

[29] Ngowsiri K, Tanmahasamut P, Sukonthasab S. Rusie Dutton traditional Thai exercise promotes health re- lated physical fitness and quality of life in meno- pausal women[J]. Complement Ther Clin Pract, 2014, 20(3):164-171.

[30] Eskes G A, Longman S, Brown A D, et al. Contribution of physical fitness, cerebrovascular reserve and cognitive stimulation to cognitive function in post-menopausal women[J/OL]. Front Aging Neurosci, 2010, 2(11):137. [2017-06-10]. https://www.research gate.net/publication/47676642_Contribution_of_Physi- cal_Fitness_Cerebrovascular_Reserve_and_Cognitive_Stimulation_to_Cognitive_Function_in_Post-Menopausal_Women. DOI: 10.3389/ fnagi.2010.00137.

[31] 王康康. 河南省中年“高知人群"健康体适能特征分析[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13(5):143-147.

Research Status and Application of Health 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Deficiency on physical activity is a public health problem. Low physical fitness has been recognized as a prominent behavioral risk factor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and an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for all-cause mortality. Regular exercise and appropriate fitness levels play a useful role in disease prevention and health promotion. There is a quantity-effec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The author performed a review about health fitness research and its application in health management.

Health 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Exercise; Health management; Application

10.16117/j.cnki.31-1974/r.201704005

杜俏俏(1989—),duqiaoqiao1989@163.com。

2017-07-15。

猜你喜欢

体力耐力处方
人间处方
多面好手 倍耐力全新Cinturato P6
解决因病致贫 大小“处方”共用
处方
3000m跑,锺练耐力和意志
人类的收留
如何在小场地上进行耐力跑
加油!
巧用球类练习发展耐力十法
水下作战用啥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