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设置不能仅以市场为导向
2017-03-24李新红
李新红
专业设置不能仅以市场为导向
李新红
经济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10年版)》制约学校专业设置的问题不断显现,如我校在与激光加工、物联网等新兴产业对接时,相关专业往往因专业目录的局限难以获批。如何使教育部新一轮修订中的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更加合理,更加与产业需求相对接?如何使学校专业设置更加“敏捷”?
首先,专业目录的修订及专业设置应兼顾前瞻性和灵活性。中等职业教育不同于各种短期培训机构,因此专业设置更应该透过现象看到市场的本质,预测行业、产业未来发展及人才需求,遵循技术技能学习规律及人的成长规律。同时教育部及省级教育主管部门理应对新专业的报备和审批工作开启方便之门,以利于职校办学贴近市场。
其次,专业目录的修订及专业设置须在充分分析市场需求的基础上进行有机整合。我国525个产业小类是否需要一一对应设置相应专业?中等职业学校是否需要根据所在区域内的产业一一设置相关专业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尤其在复合型人才需求大增的当下,专业设置需要打破原有专业的固化观念,对部分产业进行整合。比如笔者所在学校开设的“岩土工程勘察与施工”“工程测量”两个专业,企事业单位不仅要求毕业生会某一专业的技能,更希望毕业生具备测量、勘探、水文和出具报告的能力。
最后,专业目录的修订及专业设置须具备可行性。职业教育作为与市场联系最紧密、跟百姓生活关系最密切的一种教育类型,专业设置及目录修订很难绕过社会接纳度这个因素。共享单车产业确实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如果我们真开设了“自行车维修与设计”这个专业,可能家长的接纳程度会等同于路边修车摊。就像前几年很多学校开设应用电子专业,虽有很好的就业市场,但不久还是出现了专业发展困难甚至停办的情况。
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应对接产业需求,以产业群或产业链为服务域,主动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如在“摩托车制造与检修”专业中增加“自行车设计”选修课程等,进而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同样,我们可以针对单车的制造和维修、设计,通过企业订单短期培训模式填补人才需求的缺口,发挥职业教育的继续教育功能。
G717
C
1005-6009(2017)68-0078-02
江苏省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