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过程的会计课程PDCA循环教学思考*
2017-12-15于锦绣
于锦绣
基于工作过程的会计课程PDCA循环教学思考*
于锦绣
PDCA循环是全面质量管理的科学程序。职业院校会计课程教学借鉴PDCA循环原理,将会计课程教学与实际工作过程紧密结合,力图有效衔接课程知识体系与职业标准、教学内容与岗位要求、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循环往复,推进职业院校会计课程教学质量的螺旋式提升,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精湛专业技能的会计人才。
工作过程;PDCA循环;会计课程
课程教学作为直接作用于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是提升教学质量最为重要的载体和抓手,没有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就没有教育质量的提高。职业院校必须践行“课程为王”的原则,[1]牢固确立课程教学是人才培养核心的意识,从教育的共性要求与职业教育的个性要求充分融合的维度出发,依据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的原则和对需求主体生产过程要求的把握,建构职业院校课程教学的内容体系,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需求、有职业素养、掌握专业核心技能的人才。
职业院校会计专业的会计课程要更好地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路径之一是运用PDCA循环理论,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会计课程教学体系,[2]通过教学计划(Plan)、课程实施(Do)、成果检验(Check)、反思调整(Action)四个阶段的学习过程,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机会,培植学生在反思中学习、在反思中提高的意识,增强学生适应企业实际工作环境、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
职业院校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借鉴PDCA循环原理,按照“P(计划)—D(执行)—C(检查)—A(调整)”四个步骤,[3]并结合会计工作过程实施教学,能够构建与用人单位要求相一致的教学模式,更有助于会计专业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如下页图1所示。
一、计划阶段
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实施前首先应搞清楚“做什么、为什么做、由谁做、什么时间和地点做、怎么做”5个问题,并制订相应的计划、目标和工作流程,为此需要教师在教学实施之前做好下列工作。
图1 PDCA循环下基于工作工程的导向模型
(一)调研区域会计行业的发展现状
结合教学大纲与人才培养方案,通过问卷、访谈、研讨等方式深入企业调研,调查会计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人才需求状况、岗位工作任务、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等,从而了解和把握所授专业课程面向的职业岗位、岗位群及典型工作任务。
目前,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被叫停,列入建议取消的资格证书行列中。行业企业财务团队的人才结构将不可避免地发生转变,新型业财一体化软件、财税系统的出现,使得传统的核算会计等岗位将被“互联网+”软件和电子记账所替代,随之而来的新型信息化管理会计岗位及智能化系统操作岗位将应运而生,教师在培养会计人才时应当充分了解、分析这一变化,依据市场新岗位设计相应的典型工作任务。
(二)邀请企业、行业、教育专家共同论证和开发课程
以市场需求为逻辑起点,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能够解决实际工作问题,是会计专业课程开发科学性与可行性的基础和前提。会计专业授课教师,授课前应首先对区域具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充分调研,通过召开行业、企业、产业专家分析会,参照职业资格标准对专业工作岗位、岗位群所需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和把握。
(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整合教学内容
以企业生产服务过程为主线,打破传统的依据书本章节安排教学内容的做法,整合书本教学内容并按照行业、企业的会计工作过程,设计典型的工作任务,从而确定所对应的学习领域,并依此设定学习者需掌握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职业素养,在遵循职业教育教学规律的同时,按照学生的职业成长规律实施教学,努力使学生的专业素养、专业技能适应会计工作岗位的需求。
比如,在专业会计课程“销售业务”章节里讲授资金付款内容时,可以参照企业的实际工作任务、流程、标准,整合书本理论知识来引导学生学习,更充分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主动性,使学生在真案例中体验会计工作的乐趣和意义。
二、执行阶段
按照计划的内容实施会计专业教学,在执行阶段应当按照会计职业标准来完成岗位工作任务教学,严格对照生产岗位操作流程,培养具有职业素养、职业能力的会计专业人才。
(一)设计典型工作任务学习情境
在确定了学习领域之后,教师可着手学习情境的设计,进入构建行动领域阶段。根据不同工作任务选择恰当的学习情境载体,可以是项目、案例、模块、活动、问题等,要做到将知识和技能有机融合且涵盖学习领域的全部学习目标。教师设计的学习情境应与学生在未来工作岗位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相似或相一致,以真实情境中的实践问题为核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要注重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分析和反馈,让学生自我管理、自主学习,培养他们在实际工作岗位中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满足学生对实践知识的需求和对情境迁移的要求。
(二)企业行业专家参与教学过程
职业院校应聘请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会计人员和财务管理者作为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通过任职企业发展史及财务经营状况的介绍,将会计从业要求和职业标准带进课堂。指导教师在各种典型工作任务中着重培养学生的会计岗位职业分析判断能力,并把对工匠精神的诠释、对职业的敬畏、对技能的崇尚等与会计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劳动工作过程中不断体验、实践、探索和求知,以及早适应社会工作的要求。
(三)根据教学内容确定相应的教学方法
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素质为宗旨,将“工作与学习相结合”的理念落实到教学各个环节。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过程并不是一个简单地从教师传授到学生接受的传递活动,而应当是在探究、思索、实践、反思、改进过程中领悟知识、把握要领、提高能力、形成个性化理解的过程。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及学情选取利于学生接受并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从而有效地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完成学习任务。
(四)教学任务实施要充分融入信息元素
教学任务的实施,需要教师根据培养社会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组织课程教学内容,借助各种形象生动的表现形式(多样化、定制化、快速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讲授支票填制及结算内容时,可采用微课、动漫、录像等手段,也可以利用虚拟仿真实训平台让学生扮演各种会计角色,比如出纳、会计主管、银行会计等,体验不同岗位的工作任务,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检查阶段
不断观察收集教学实施阶段中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及知识技能掌握的程度,检查执行过程是否偏离计划内容、教学效果是否符合预期目标。
(一)职业素养的检查
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更要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建构。核心素养是技术技能型人才之魂,能力是技术技能型人才之体。教学过程中会计工作任务的完成,除了关注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外,更应关注会计教学中是否培养了学生严谨规范、诚实守信、廉洁自律的职业素养及社会服务意识、团结协作意识等。
(二)知识理论的检查
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互依存而又相互影响,知识理论来源于实践活动,是对实践活动的总结和升华,但又反作用于实践,指导实践活动的有序前行。会计理论知识是指会计专业或行业所对应的岗位及岗位群所需要的理论与知识,包括基础性知识、专业知识。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阐明专业概念、原理和理论知识的作用,并通过各类方式检查了解学生学习掌握的情况,为学生下一步顺利进行实践操作做好充分准备。
(三)技能操作的检查
技能操作的学习既是一个知识认知的过程,也是一个心理加工的过程。技能操作既要求个体进行认知上的分析,也要求个体作出实际能力反应。教师及行业企业专家按照职业标准检查会计工作的技能操作情况,例如填制支票、编制报表等操作内容是否深度贴近当前岗位实际工作情况,是否对接最新职业标准及规范,学生是否会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将技能进行迁移,等等。教师及时指出存在的问题,指导学生进行下一步的学习。
(四)教学方法的检查
方法是效果的保证。教学方法的检查应着重于三个方面。一是检查情境的设置是否合理。教师反思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是否努力创造条件,尽量选择在真实的职业现场或教学仿真场所,以增强任务的现场感与真实感,提高任务完成的质量。教师应具有出色的“导演”才能,能让学生迅速“入戏”进入相应的职业状态,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二是检查教学手段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通过检查,反思教师课前是否充分研究过学情,是否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精心设计了适合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方法。在“互联网+”的信息化背景下,教学方法的运用不一定仅仅局限在课堂上,可以选择将典型的工作任务制作成微课,利用微课引导学生课上课下、线上线下、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拓展行动导向课堂的有限时间和空间。三是检查教师课堂语言表述是否生动形象。通过检查,反思教师授课是否具有亲和力和激情,授课语言是否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能否使学生在激情状态下进行学习和思考。
四、调整阶段
根据会计工作任务成果的形态,总结经验,并将经验优化成标准并制度化,将未解决和新出现的问题纳入下一个循环。
(一)根据行业企业发展状态调整授课内容
教师通过反思课程内容是否符合区域经济市场生产需求,及时对预设的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取舍。通过定期召开教育专家、行业企业专家参加的座谈会,总结提炼教学实施中的成功之处,纳入教学工作之中,并使之成为保留的内容,对于课程教学中未能解决以及难以解决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进入下一轮循环加以改进。
(二)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方法
教师授课前要认真研究学情,根据授课内容及学生的学习基础、思维习惯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一般说来,职业院校学生不喜欢学科型的理论灌输式教学,如若教师课堂教学仍然单向灌输,授课方式与学生思维习惯脱节,则无法调动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教师要依据学生学习基础、学习特点、学习习惯调整教学方法,比如运用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主题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长处,找到自己的兴趣点,从而使学生将时间和精力更多地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或擅长的学习内容上,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三)根据课程教学评价的特质调整评价内容
课程教学评价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抓手,要发挥好课程教学评价的积极效用,教师需主动反思评价内容是否过多地局限于对知识、技能的评价,是否将学生对于探究与体验的自我评价活动置于评价的核心位置,是否从欣赏学生的角度进行评价。无论是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第三方评价,都应该将评价重点放在激发每一名学生“寻求能够达到自己潜能的最高水准”的热情上,[4]而不能以学生积累的知识量或技能的熟练程度为依据,搞“排行榜”,更不能将课程评价主要指向学生的“选拔”。另外,课程教学评价应更多地关注“过程性评价”而不是“终结性评价”。
[1]席冬梅.课程质量: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最深的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4):24-28.
[2]油新华.工作过程导向:高校《基础会计》课程教学设计[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6):50-51.
[3]雷沪,李万锦,金洪勇.产教融合视阈下提高高职教学质量探析——基于“PDCA”循环管理法的应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3):35-38.
[4]钟启泉.跳出课堂评价的“新八股”[N].中国教育报,2017-05-11.
G712
A
1005-6009(2017)68-0058-04
于锦绣,江苏旅游职业学院(江苏扬州,225127)办公室副主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工商管理、财经商贸。
*本文系2016年江苏省第三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基于戴明环理论的‘PDDCEA’循环在职业学校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编号ZYB16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主持人:于锦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