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职业教育变得更加“敏捷”
2017-03-24臧志军
如何让职业教育变得更加“敏捷”
36kr网站2016年10月报道:“××自行车”(全国连锁的公共自行车公司)在全国105个城市投资、运营、管理40万辆公共自行车,有5000名运营管理人员负责车辆的安全检查、卫生保洁保养和定期的车辆零部件更新。
在汽车已经普遍进入家庭的中国,自行车仍然是一个庞大的产业:中国是世界最大的自行车生产基地、世界最大规模的自行车使用王国,很多城市都建设了庞大的公共自行车系统,“互联网+公共(共享)自行车”已经成为城市生活的常态,自行车产业背后隐藏着巨大的资本身影。可以推想,这个以自行车为中心的产业群的从业者人数可能以十万计。作为一个职业教育工作者,我自然会联想到:这个产业以及其他产业中相关业务的从业人员由谁来培养?
查看《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在“加工制造专业类”下,与陆上交通工具相关的专业有“汽车制造与检修”和“汽车电子技术应用”,所列举的专业方向除了与汽车相关,还有“摩托车制造与检修”“拖拉机制造与维修”,但没有自行车相关专业方向;在“交通运输专业类”下,陆上交通除了轨道交通专业外,有“汽车运用与维修”等4个专业、14个专业方向,也与自行车没有任何关系。没有经过调研,我们无法确认在国内有没有学校开设自行车专业。但一般而言,多数学校是以《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为开设和发展专业的依据,估计自主开设自行车专业的学校并不多,甚至没有。那么,我们为什么忽视“自行车—摩托车—汽车”这一技术发展链条中的一环呢?
目前我国工业领域产业就有39个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而2010年版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共有专业321个,按照《目录》“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的要求,专业供给与产业需求之间存在巨大落差,因此必然会出现教育界对产业需求的选择问题。但《目录》在处理时却把许多听起来不够高大上而有巨大市场需求的产业排除在外。
一个产业总是复合的:自行车产业不仅有加工制造,也有工业设计,还有社会公共服务和投融资,而我们的专业目录仍然坚持“加工制造大类”“交通运输大类”等分类方式。专业化教育真的能使职业教育满足产业需求吗?这五年来,中国在面板产业、互联网产业、手机产业等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甚至全球领先,用2010年修订的专业目录来管理2016年的专业建设显然是不合理的。
时常听到产业界对职业教育的不满,其中就包括认为职业教育过于僵化的观点。专业管理的思路来自于20世纪50年代向苏联高等教育的学习,用来指导今天的中国职业教育,还合适吗?
(臧志军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