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视域下“工匠精神”的内涵及培养策略
2017-03-24奚萍
奚 萍
心理学视域下“工匠精神”的内涵及培养策略
奚 萍
目前“工匠精神”受到各行各业的普遍关注。尝试从心理学视域探索“知”“情”“意”“行”四个层面的“工匠精神”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培养工匠精神的具体策略。
心理学视域;工匠精神;内涵解读
2016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由此“工匠精神”再次回归到大众的视野,受到各行各业的关注。本文尝试从心理学的视角,初步探索“知、情、意、行”四个层面的“工匠精神”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培养工匠精神的具体策略。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解读
(一)“工匠精神”之认知层面
心理学中把认知定义为“人对于客观事物的感觉、知觉和表象”。从认知层面认识“工匠精神”,首先要认识何为“工匠”。在《工匠精神读本》中,开篇第一句就讲到“工匠,是指有手艺专长的人”,像中国古代的鲁班、欧冶子、蔡伦、毕昇等,现代的如高凤林、胡双钱、周东红、宁允展等。自古以来,工匠都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他们钻研技艺、不断革新,他们创造价值、积淀文化、推动人类社会的文明之旅。著名科技发展史专家乔治·撒顿在总结古代欧洲科技发展史时说:“无论那时还是现在,最出色的专家既不是博学之士,也不是语言大师,而是那些手艺人——铁匠、制陶工、木匠和皮革工等,他们掌握着相当丰富的知识和经验。”
自然,“工匠精神”就是这些“手艺人”或者说“匠人”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2015年央视《大国工匠》的片首语这样写道:“他们耐心专注,咫尺匠心,诠释极致追求;他们锲而不舍,身体力行,传承匠人精神;他们千锤百炼,精益求精,打磨中国制造。他们是劳动者,一念执着,一生坚守。”这既是对片中人物的评价与褒扬,也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为了民族复兴伟业而不懈努力的中国当代工匠的品质与精神所做的一个极为精准的表述。
(二)“工匠精神”之情感层面
情感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情感最初是从认知中逐渐分离出来的,它又反过来促进认知的发展。那些具有“工匠精神”的“匠人”必然对其珍视的“技艺”有一份特殊的内心情感。
中国当代紫砂壶艺的泰斗顾景舟先生,一生制作的紫砂壶不是很多,有时好几年才做一批壶。因为从设计草图、选矿、原料制备、技艺加工到烧成等每个环节,顾景舟都亲力亲为,只要是自己不满意的作品就毁掉。顾景舟认为,“始有人格,方有壶格;只有淡泊,才能宁静,这样做出来的壶才有自己的个性和气韵。制壶绝不能仅仅靠技术,而要用心境、用人格、用生命”。所以说,“工匠精神”不仅是一种认识层面的观念,更是一种生命意义上的情感关怀,一种对所执之事的尊重与热爱。正如有人所言,“用生命在创作”,正是这种热爱与尊重的浓厚情感,才促使匠人们精益求精、推陈出新、追求极致,达到“技进乎道”的境界。
(三)“工匠精神”之意志层面
意志是人们自觉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我们平常所说的勤奋、吃苦、自制、毅力、奋斗都是意志的具体体现。意志是成才的重要保证,因而也是成才的一个必要条件。
每一位具有工匠精神的匠人,在追求技艺精湛的道路上都打上了意志的烙印。曾以世界第一的速度试跑京沪铁路的CRH380A型列车,可以说是中国高铁的一张国际名片。打造这张名片的人中,有一位不可或缺的人物,就是高铁首席研磨师——宁允展。宁允展负责的定位臂这道工序,只能依靠手工研磨,而留给手工研磨的空间只有0.05毫米左右,也就是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经过十余年的实践,宁允展就在这细如发丝的空间里施展着自己的绝技,十余年里遇到无数挫折,但是宁允展就是凭借着对事业的热爱,凭借着因热爱而产生的坚强意志,坚持不懈,愈挫愈勇,百折不挠,解决最高端的工艺难题,提升产品品质。所以说,真正的工匠精神必然意味着意志层面的坚持与努力。
(四)“工匠精神”之行动层面
认知一般是以抽象的、精确的、逻辑推理的形式出现,情感一般是以直观的、模糊的、非逻辑的形式出现,意志一般是以潜意识的、随意的、能动的形式出现;认知主要是关于“是如何”的认识,情感主要是关于“应如何”的认识,意志主要是关于“怎么办”的认识。如果说“知情意”都是内心层面的“工匠精神”,那么“外化于行”才是“工匠精神”真正的落脚点。
所谓“工匠精神”的行动层面,即外化于行,就是把工匠精神所蕴含的职业品质和职业行为落实在具体的岗位实践中,贯彻在工作的每个环节中,体现在产品的每处细节上。无数杰出的工匠之所以能够获得人们的普遍尊重和赞扬,不是因为他们说得有多么好听,而是因为他们干得漂亮。高超的本领是践行工匠精神的前提和基础。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才能检验工匠之技艺,杰出的工匠一定是过硬的技术与工匠精神相结合的典范。
二、职校“工匠精神”的培养策略
各类职业院校是培养中国现代化“工匠”的主要基地,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需要依靠一批具有“工匠精神”的职校学生。如何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学生?笔者认为,依据工匠精神“知、情、意、行”四个层面的内涵,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多感官感知“工匠精神”
首先,对一门技艺的认识与经验是产生热爱之情的前提。心理学认为,认识的途径是多样的,可看、可听、可触。比如,我校通过组织学生观看《大国工匠》纪录片、引导学生阅读《工匠精神读本》、邀请当地企业优秀“匠人”给学生做讲座、让校园“小匠人”跟学生交流经验、让学生参观触摸“匠心作品”等途径,让学生更好地热爱所学专业和技艺,感知“工匠精神”的存在。
(二)“情之所动,心之所系”——参与体验“工匠精神”
知其然与知其所以然,基本都是认识层面的,如何让“工匠精神”或者“匠心文化”与学生的生命产生更为深层的交集?答案就是“参与”,即让学生在体验参与过程中,结合之前的客观认识,融入自己的理解并将其主动表达出来。基于此,我们组织学生进行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校园辩论赛、文艺表演等活动,这些活动都是为了让学生在参与中切身体验工匠精神,让“工匠精神”不再是冰冷的知识或是于“我”之外的存在,而是学生在此情此景的当下“情之所动,心之所系”的一项体验。
(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把当下的事情做好”
“工匠精神”不仅是对技艺的精益求精,更是一种对待当下生活一丝不苟的态度。内化于心的“工匠精神”外化于行便表现为努力把当下的事情做好。作为学生,当下最重要的事情便是学习。一丝不苟地、负责任地完成每一项学习任务,掌握好专业技能,提高自身文化素质,便是培养“工匠精神”的基础。基于此,我校积极组织各项技能比赛,开设多门人文素质选修课,举行各项人文素质活动;同时制定了各种学生管理制度,加强学风、班风建设,努力打造良好的校园“匠心文化”,让学生更好地把内化于心的“工匠精神”外化于行。
G717
A
1005-6009(2017)68-0045-02
奚萍,江苏省金坛中等专业学校(江苏常州,213000)教师,助理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职德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