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域的固守与突破

2017-03-24孟显波

内蒙古艺术 2017年2期
关键词:艺术家民族艺术

孟显波

(内蒙古艺术学院 呼和浩特 010010)

地域文化中的“地域”,是文化形成的地理背景。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呈现特定区域各民族分布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信仰等源远流长、独具特色的文明表现,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文化是无形的,可以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体现出来,它们历经千年的洗礼,传达不同的民族地域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地域文化与地域文化不朽的载体,体现了历史文脉的传承。

我们所生长的这片土地,曾经历过多个民族的发祥、兴衰,每个过程都镌刻下深深的文化烙印。提及她的辉煌,大部分是从历史书籍中看到,从考古学家呈现给我们的历史文物中看到。古老的民族文化内容遍布范围极广,无论是建筑、音乐、美术领域等方面的物质文化,还是民间文学、宗教文化等方面的精神文化,既体现在特色艺术、价值观念、风情习俗等方面,又存储于各民族成员的头脑和思想意识中。而地域性文化作为各民族文化的客观存在,不仅具有一般文化所具有的特点,还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质,各民族文化有自己的独特性正是其存在的理由,这就是地域文化的立足点。

我们提及地域,是因为我们毕竟在一定地域中生存,但文化之根能不能真正扎得下去,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绝不是对过去毫无感悟的照搬挪用,简单地拿来就能自称为对传统的继承。之所以称对传统的感悟,是因为在我们的认识理解中它包含我们自身全面知识的能量启动能力。因而,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也并非肤浅地理解成地域固守,而是当代知识与传统精华碰撞之后立足于当代文化,校正当代艺术所存在的轨迹偏差。一旦承载的个体消失,这些文化也将随之消失。同时其本身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当中,即在外部具体环境的变化下也会随之发生改变。这是无论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的研究都无法缺少的对对应点的确定,否则文化将处在虚对虚的境域中,并逐渐衰败。

在我们固守了我们的文化基础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汉唐时代的艺术是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得到至此不灭的光环的。这当然是一个范围很广的学术性研究范畴,几句话是无法概括的。但有一点我们可以看到,无论国力处在平常或盛世,总有许多我们现在称之为文化精英的文化人在他们的艺术中关注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存在的关系。无论是批判的或是歌颂的,艺术家所具有的精神品质始终融于作品并显现出来。因而我们相信艺术所追求的精神性其实来源于艺术家自身的人性。

在艺术行为实施过程中,随着艺术活动的展开,我们能够接受预料之外的可能发生的事情。最佳状态的艺术创作,并不是艺术家透过作品在进行独白,而是在对话。显然这种对话会存在各种各样的惊奇与疑惑。在艺术中,人们追求的就是惊奇——能确定新的目标的惊奇。人们还认为,目的是灵活多变的,它绝不仅仅是去表现人们已知的事物,而是去探寻未知的事物。我们通过各地域的文学作品及音乐、舞蹈、美术、建筑中所学到的知识,理解他人所经历的感受,从而产生共鸣。

艺术通过多个方面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跨越地域。事实上,我们能够创作出有助于了解沟通的艺术形式与艺术作品,这首先就证明了人类在这方面的能力。此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说明了我们人类的需要。创造表情达意的方法,需要用这些方法把形式——意思的关系确定下来并传播。就像科学一样,艺术使我们洞悉了共享人类丰富想象和情感的蹊径,这样我们就分享了艺术品本身所凝聚的独有的感悟。这并不是说任意两个个体对某一艺术品的感受毫无二致,对艺术品的感觉绝不会雷同,但会有一致的地方。艺术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虽然艺术的发展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在艺术观念和表现形式上都会不同,但却能以某种方式超越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差异。无论你是住在伦敦、纽约、北京或任何一个民族地域,只要你懂得如何探究贝多芬四重奏的和谐,懂得探究米开朗基罗雕塑的精神,懂得探究达·芬奇《蒙娜丽莎》的神韵,以及懂得探究毕加索抽象艺术的视觉迷惑,你就能意会其艺术魅力的涵义。

今日北方民族的主体精神在与全国甚至世界各地一样注重信息化的同时,并未丧失博大而淳厚的胸怀,这是北方地域的草原及土地赋予的性格。我们在读勃鲁盖尔和米勒的作品时看到同是表现农民但却有完全不同的感受,艺术家对所表现的主体置心的远近不同,自然感情各异。而当下的北方民族美术不是一统的强制,而是在研究文化传统精髓、找到文化支点之后全面开放的文化突破。北方民族美术是在忠心于淳厚的北方游牧民族的个性之后,以文化人的姿态介入到世界高科技飞速发展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之中。因此,突破才是我们对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的真正继承和发展。扎下去的是根,吸取的是营养,长出来的是有别于根的干、枝、叶、花、果。

从中国各地域各朝代的雕塑、建筑、书法、绘画、诗、词、歌、赋等等文化艺术形式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国是具有抽象思维传统的文明古国,初看之时它似是云里雾中,但真正看懂之时,在云雾中确是有所感悟的。既然先哲们的思想老早就那么有境界,那么实在地抽象,而在绘画的发展中却只是在笔墨之中求变,最终也没有创造出一个绝对抽象的图式来。当我们再参照西方文化来看绘画的发展时,他们的翻新着实使我们应接不暇。当杜尚双手捧着他的小便池阔步迈进美术馆并在暗暗窃喜时,热衷于艺术革命运动的艺术家们又双手揪着自己的头发悲壮地大喊:“绘画死了。”对杜尚小便池的顶礼膜拜,使他们又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认为:艺术和一切没有关系,一切都是艺术。否定与破坏一切成了他们的精神宗旨。在此,我以为他们走入一个误区——即纯虚化的形式并不能表达出博大精深的艺术思想(艺术思想包含着观念),也并不能就此就是体现了突破。中国文化讲求辩证的虚实,于是中国古代艺术家们总在极力借实表现或表达虚的存在。西方文化讲大实,20世纪中后期否定本应固守的文化精神而只在形式上力求图治,虽然对于艺术的单一因素,在形式上有所拓展,但却在与人对话的语境中阻碍着人们,人们无法自然地从作品中得到畅通的导向,于是这些艺术家自己牵强的解释,批评家天马行空的评说,这一切的确与人们没有关系,因为我们已知那是“皇帝的新装”。这难道不是从一个象牙塔走进了另一个象牙塔吗?因此,固守必须是固守传统的文化精神,突破更应在艺术自身领域中突破,这样艺术的独立性才能得以纯化。

艺术自然不是简单的高呼口号,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有文化精英们存在并稳固着人类文化大厦的根基。无论是东方的吴道子还是西方的毕加索,他们都是世界艺术锁链中的某个环节,连接着并延伸着世界艺术的持续发展。

今天,科技和通讯允许我们对不同的信息进行同步传送和交叠,全球网络不仅实现了全球一体化,同样许可了个人兴趣的表达。个人本体与社会本体同时得以凸显和确认,但这些本体可以为迎合需要面被捏造出来,许许多多的东西使我们失去了对它的判断能力。而艺术的真实性对于艺术家来说,则更应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关系,文化艺术的差异性不仅存在于当代艺术的多元化,也真正存在于当代文化艺术的表达方式永远都无法统一的事实上,而艺术的多元化发展在世界各地以及各个民族地域得到认同。而与此同时,今天的边缘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却又预言了新形式艺术发展的未来。

正是鉴于对历史和当代社会的再认识,北方民族的美术不是区域性的局限,它是我们自小受到的文化熏陶而又具备当代思维、面向当代人文社会的文化创造。

艺术的价值不仅仅是艺术自身各要素(点、线、面、色彩、形式、技术、类别等)的组成给人们带来的愉悦,还包括了在当代社会发展中,形象地反映的社会的现实性和典型性,艺术效果的感染性,隐含思想的深刻性等。只有来源于生活又能有效地指导生活的艺术作品,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我们所要固守与突破的是以一个有形的艺术形式与有形的世界链结,使人们通过各类型艺术形式顺畅地同当代社会的人文精神领域融合,关注我们所生存的环境空间,使我们的人性得到潜移默化的归正,这将是在突破中对辉煌的地域文化的最好固守与突破。

猜你喜欢

艺术家民族艺术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纸的艺术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