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的问题和对策

2017-03-24宋佳音

内蒙古艺术 2017年2期
关键词:数字化数字资源

宋佳音

(通辽市群众艺术馆 通辽 028000)

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的重要支撑。为适应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条件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需要,自2002年以来,文化部、财政部共同组织实施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等重大基础性数字文化工程,着力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

2011年,文化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随后文化部在六省市进行了公共文化数字支撑平台建设试点,许多地方加快了数字化探索步伐。近年来,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快速推进,平台建设、资源建设、服务推广取得了可喜成绩,对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国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库群初具规模,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模式有效创新。但与其他领域相比,与巨大的投入和所占资源相比,效果仍不够理想,与社会公众的期待仍有较大差距。

公共文化数字化包括三个层次的内涵: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的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的数字化;公共文化管理工作的数字化。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中的标准,同样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为公众提供服务的数字化平台的技术标准,要相对统一(全国或大的区域范围);二是对公共文化场所、阵地进行管理的工具(平台)功能需求的分类梳理后的标准化;三是为公众提供的数字化产品与服务内容(各种类型、类别以及大栏目分类等)区分的标准化。

但是,目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数字化建设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首先是条块分割,标准不一,重复开发建设现象比较突出,也不利于下一步的互联共享。其次是服务与管理分离,三大公共数字文化惠民工程和各地的实践都着眼于构建公共文化资源共享的服务功能,而对管理工作则基本没有涉及,由此使得服务与管理的数字化建设不配套,管理方式和手段落后的问题凸显。第三是服务质量不高,内容单调、及时性较差,服务方式简单、缺乏互动,群众参与率和满意度不高。第四是资源整合不够。一是公共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转化率低,二是对已有数字资源整合不足,开发利用率不高,同时由于分类不科学、与新媒体缺乏深度融合等,资源优势尚待释放。

要解决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数字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要解决好标准化问题,制定相关政策标准,按照“大统筹、大整合”的原则,将近年来各地的探索加以梳理提炼,尽快出台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的总体规划、规则、标准和相应政策,从标准、制度、经费等各方面加以引导,确保建设的有序推进和高效运作。要提高对标准化的认识,认清其重要性,增强紧迫感。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体系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关系到民生幸福的重要保障。调查显示,西方国家网络应用的前三名排序一般为商务、即时通信、信息,而我国则是信息、游戏、电子商务。我国网民对网络需求的特点,也印证着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群体对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求与需要。我们必须从建设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重要阵地、确保文化安全的高度,从树立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的高度,认识标准化建设的重要性,以守土有责的强烈使命感和紧迫感,把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数字化建设中的标准化问题,提到应有的高度。

提高对标准化建设的认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数字化时代的阵地意识。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民族精神家园的基础工程。事实证明,网络时代拥有物理网络资源以及网络监控权,不等于拥有话语权。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正在改变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方式,正在催生“谁控制网络空间谁就能控制一切”的法则。作为主阵地的公共文化领域的守土者,我们必须围绕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提供内容丰富、应用便捷的服务,加紧工作,争取主动,有所作为。二是要站到国家利益、国家文化安全、抢占制高点和话语权等高度去认识,不能囿于狭隘的地方政绩、部门利益等视角。

二是整合资源,促进开放共享。近年来,公共文化数字整合资源、开放共享的呼吁一直不断,但由于某些行政或利益壁垒,我们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整合度、开放度远远落后于公众需求。开放共享,首先涉及文化部门内部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比如对目前已经建成的数字化博物馆、数字化图书馆、数字化文化馆等,将这些数字化资源聚集到一站式联网服务平台,让原本相互独立封闭的系统能够互通整合,发挥大数据为公众带来的最大效益。

三是内容管理要精细化。公共文化数字化内容是包罗万象、多样化的,如何处理和展现这样的超量信息,使管理更科学,公众更容易接受,需要进一步对公共文化数字资源予以细分管理,建立从内容创意采编、内容加工、内容分发到内容营销等等体系化的管理流程,建立细分的内容管理制度,细分领域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与之配套的技术资金支持等,这点可以借鉴大型的已经有丰富经验的商业网络平台。

文化资源在数字化后,其展现模式也是丰富多彩的,有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而传播媒体终端也由过去的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向网络、手机转变。载体的改变,要求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必须具有可视、可听甚至可触、可感的特点,通过提取文化遗产精髓,设计成具有娱乐性、趣味性、参与性、展现形式多样性的产品,契合当下大众审美情趣,让民众喜闻乐见,参与者能够充分融入特定的文化历史环境中,潜移默化地了解文化内容。

四是要提升公共文化数字服务的现代传播能力。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高度关注互联网虚拟储存空间,将文化信息有效聚合,形成庞大信息网络的开放性、平等性和集聚性。

通过积极构建公共文化云、公共数字网站、公共文化信息智能服务终端、公共文化数字流动站等数字化传播载体,将图书馆、文化馆、艺术馆等传统公共文化服务空间的海量文化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通过“一站式”门户平台和丰富的智能终端接入,着力打造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等数字化生产与储存空间,为公众按需索取、随时随地获取文化资源和文化服务提供保障,从而形成“大文化”数据库,真正实现“参与式”公共文化服务,打造一个全新的公共文化服务的“文化工厂”,构建智能化文化服务空间。在大力挖掘公共文化虚拟空间的同时,还要积极关注“数字快车”之下各类弱势群体的公共文化利益。

五是要推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社会化。对于公众而言,在满足标准化、均等化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上,他们的文化体验和消费具有多元性、地域性和多样性等特点,这也要求数字化文化事业和数字化文化产业能够互通有无,借助市场资金、先进技术、成熟理念,深度挖掘和开发我们的优秀文化;同时,加大政府对优秀的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剧、微电影、动漫动画片、纪录片或节目栏目等作品的扶持和购买力度,完善相关奖励、补贴政策,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及个人捐赠或共建相关文化项目,进一步丰富公共文化数字化内容储备。数字文化事业和产业的深度融合、相互促进是未来文化建设发展的大趋势,将现代公共服务本身所具有的双重属性——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体现得淋漓尽致。

[1]夏洁秋.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路径探索——以上海为例[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12).

[2]李月明,伍艺.文化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与服务初论[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9(01).

猜你喜欢

数字化数字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资源回收
答数字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数字化制胜
数字看G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