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戏剧的远虑与近忧
2017-03-24黑晓欧
黑晓欧
(沈阳话剧团 沈阳 110167)
纵观国内儿童戏剧舞台,我们似乎有很多话要说,但是,面对当下的令人忧心忡忡的儿童戏剧现状,又感觉到无从开口,甚至有些无奈。中国有句古训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艺术何尝不是如此呢。所谓“远虑”,就是运筹帷幄,没有运筹帷幄,何谈决胜千里。本人近年来置身于儿童戏剧创作和演出,执导了多部儿童戏,结合自己的艺术实践,对儿童戏剧的发展与现状作几点思索与研究。
一、儿童戏剧的产品数量与观众人数的比例失调
据国家权威机构公布的数据,我国现有3至13岁的少年儿童数量为2.3亿,实施“二胎”政策以后,儿童增长的速度还会加快。两亿之众的少年儿童,他们的成长需要丰富的物质产品,也需要文化艺术等精神食粮。那我们的儿童艺术团体有多少呢?这里也有一个官方数据:目前,全国只有22个专业儿童艺术院团,其中体制内的儿童艺术院团只剩下9个,也就是说,推向市场的那19个儿童艺术团体是自生自灭、朝不保夕的“个体户”。有人打过一个这样的比方,儿童艺术生产单位与儿童数量的比例失调,相当于全国只有22家医院,却要承担着两亿三千万儿童的健康,足见这22家医院是多么不堪重负。我们把目光投向偏远地区,没有进过剧场的儿童不在少数,没有看过童话剧的孩子也大有人在。他们的文化生活,有的是靠电视,有的是靠山村教师教唱的儿童歌曲。可见,我们倡导了多年“艺术教育、美育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和现在的儿童艺术产品的数量来对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不仅是儿童戏剧供不应求,就是儿童电视艺术的生产现状也令人担忧。广电部提供的数据:从2003年起到现在,国产电视剧每年不少于500部,约15000集。而我们的儿童电视剧生产,十几年的累计,不及成人电视剧一年生产的零头。
少年儿童健康成长需要复合性精神营养,不能单靠学校里的文化教育。而复合性精神营养是需要好的配方,要适合儿童成长期的需要,这是一个关系到下一代的百年大计,仅仅有二十几个艺术院团是难以挑起这副重担的。
二、走向市场的儿童戏剧良莠不齐
有的专家曾经做出这样的呼吁“请不要剥夺孩子拥有高级情感与审美的权利”“儿童戏不是儿戏”等等,这些问题值得每一位从事戏剧艺术的工作者深思。但是,我们不能忽略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少年儿童这个特殊的观众,是一个“你给什么他就要什么,你拍(排)什么他就看什么”的“饥饿”群体。健康唯美的舞台艺术,会培育一个个美好的心灵,反之,你喂给他文化“三鹿”奶粉,他就成长为一个精神上的畸形儿。此话并非骇人听闻。当然,我们不能否认在北京、上海等文化城市的舞台上,有一些高水平、高质量的儿童戏剧。但是绝大多数的城市地区的儿童还没有享受到这样高水准的舞台艺术的条件。有人从这种现象中看到了商机,于是,一些粗劣的儿童戏剧应运而生。一些民间艺术院团,还有其他剧种的专业院团,出于商业目的,粗制滥造,用当下儿童生活中的故事,经过简单的包装,搬上舞台,灌输给艺术饥渴的少年儿童。殊不知,儿童戏剧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艺术门类,从表演技巧到儿童形体,从深入浅出的剧情到儿童的心理变化,都是要下气力琢磨和打造的。一些地方院团为了回避这些硬件不足的窘境,居然把要上演的剧本事先录音,然后让没有表演基本功的演员戴上面具,根据录音在舞台上比比划划,走来走去,根本不用张嘴,就完成了全剧的表演,美其名曰“人偶剧”。我们知道,走进剧场的孩子都是欢呼雀跃的,无论是经典童话,还是无厘头的“人偶戏”,他们都会全神贯注地看。当他们的兴趣消失的时候,剧场里便是一片哗然,孩子的好奇消失了,自然要表现他们自己。眼下,市场上这样的儿童戏表演不在少数,目的只有一个,在孩子们的身上挣钱,这就是儿童戏市场化带来的负面效应。中国的儿童教育问题很多,怀有不良的商业动机者,都抓准了家长们“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理,实习班、特长班、艺术培训等等花样百出。而儿童戏的营销手段就是,以让孩子们接受戏剧教育、培养高尚情操为名,把孩子们拉进剧场,钞票装进口袋,大功告成。
三、儿童戏剧编导队伍的虚弱
凡是编排给儿童看的戏剧,都应经过专业团队精心打磨,才能搬上舞台。道理很简单,依孩子们的年龄,他们看戏,光是接受,还不能冷静思考,所以,要保证演给孩子的是最纯正,最营养的正面艺术,这就说到我们的儿童戏剧创编队伍。尽管中央已经下了很大气力,限制大型的艺术活动,我们的舞台艺术汇演、艺术大赛、变相艺术大赛还是层出不穷。一个城市可以办全国性戏剧汇演,一个小镇可以云集世界著名院团办常态的国际戏剧节,一个院团可以举办规模空前的戏剧演出季,再看看我们一贯积极倡导的儿童戏剧活动,却是略显冷清、停滞和走过场。高水平的编剧、导演都一窝蜂地去搞戏剧艺术的高大上,追求戏剧国际化,戏剧市场化,偶尔有的大导演、大编剧被请来关心一下儿童剧创作,出了一些好的儿童剧目,但是,儿童戏剧艺术的常态化还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幻想。
没有一支专业水准很高的儿童戏编导、表演队伍,很难为孩子们提供好的舞台艺术,电影电视也是如此。所以,建设高水平儿童戏剧队伍是我们的远虑,不考虑到这一点,我们的儿童戏剧会止步不前甚至会倒退。新中国成立后,不同的年代出现过不同的儿童经典作品,电影《小兵张嘎》、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儿童戏剧《马兰花开》等等,这些经典儿童戏剧,陪伴着几代孩子们成长起来。可见,给儿童写戏、导戏、演戏,要有一支敬业的有爱心的队伍。当一台好的儿童戏落幕,我们看到孩子们流连在剧场,与演员合影,久久不肯离去的时候,会更加感觉到肩上责任的重大。
在20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儿童戏剧舞台上出现过一大批杰出的以方掬芬为代表的儿童戏剧表演艺术家,他们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儿童戏剧事业,他们的理念是“一生都作孩子”,用爱心塑造了许许多多栩栩如生的舞台形象,也为中国的儿童戏剧舞台留下了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这些舞台形象和优秀剧目与那个时代的孩子们共同成长。在讨论如何发展儿童戏剧的时候,有一种难以回避的说法:现在与那个时代不同了,此一时,彼一时,不能用市场经济的今天与计划经济的过去相比。于是,为了票房,可以不顾艺术标准,为了经济效益,而放松儿童戏剧的教育功能,为了剧场效果,而过分强调儿童戏剧的娱乐,把儿童戏排成了娱乐至上的游戏和儿戏。
有专家给儿童戏创作的要素考量下了这样一个定义,基本顺序是:艺术水准、教育意义、最后才是娱乐性。看上去,这个说法主次分明,无懈可击。然而,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对于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优秀儿童剧目,这三大要素是不应该排位的。娱乐性包容着教育,艺术水准决定着娱乐性和教育性是否能让观众接受,这三大要素是水乳交融的艺术整体,不能分出主次,更不能强调一方而忽视另一方。我们的儿童戏剧创作,不能走入这个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