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行之美:行者常至,为者常成
2017-03-24张烨
张 烨
德行之美:行者常至,为者常成
张 烨
职校教师的德行之美,一方面来自执着坚守的精神追求,而成就为理智的寻绎者、坚定的学习者、精诚的合作者、勤奋的实践者;另一方面来自持续砥砺的实践路径,从目标(引领导向)、能力(架构思路)、管理(控制激励)三个维度磨炼而提升。
教师专业;职业学校;教育守望;德行之美
穿过熟悉的城市繁华,在树影婆娑的街边里弄停下了车子,没有喧嚣,耳边传来那感人至深的歌声:任风翻阅背影的日子,烛光将记忆摇曳成孩子的身影,夕阳便凝重了教师魂……或许,这只是一支小曲,并没有道出职业教育为人师者的全部内涵,但我们至少从中感受到一种职业教育人奉献的圣洁和伟岸。是的,他们甘为人梯,甘愿付出,面对大千世界,面对芸芸众生,面对一群中(高)考暂时失利、缺乏足够发展动力、人生理想比较单薄的学生,怀揣责任,心拥淡泊,像春蚕,像蜡烛,在职业教育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谱写无怨无悔的人生。虽然平凡,他们的脊梁却支撑着无数家庭的未来梦想;虽然艰辛,他们的双手却托举着孩子们心中的太阳。他们就是这么一群平凡而又执着的职校教师。
一、价值涵养:执着坚守的精神追求
人生成长的数十年,是用精神养料不断自我锻造、自我锤炼、自我修行的过程。孟子所云“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等等,仅仅是一种外化形态。提升精神、抚慰灵魂是生命长久跋涉后的一种升腾。为此,广大职业学校教师只有从容地选择走思想的路、灵魂的桥,才足以超越当下的职业偶然,走向生命的成熟。个中既浓缩着长时期的心路历程以及对于心中理想的追求,同时又意味着把理想付诸真实的实践。正是因为这种无所怨尤地为精神思想服役、为教育灵魂祈祷的信仰感怀,职校教师才会在时光的绵延中,让发生变化的人生在灵魂的引领、精神的滋养下获得十足的积淀和丰厚的馈报。
(一)理智的寻绎者。理智是教师职业崇高存在的真实化身,是主体演绎自身价值的理性表达。寻绎是教师面对时间绵延的主动姿势,是深刻表达责任承担的专业自觉。为此,广大教师入职后,只有在客观分析自身情况、学校现实及周遭教育发展态势的基础上,努力将自己比作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所描绘的追求光明的哲人,始终认为太阳就代表着科学真理,唯有这样的真理才不理会幻觉和影子,努力达到真正的存在;才能在执着信念的指引下,理性勾勒自身发展的清晰愿景,并在元认知监控的即时慎思中,合理、合情、合法地调整自己的行进路径及行动策略,并逐渐演绎为个体操作的实践自觉,从而摸索出一条适合于个体自身并能积极应对学生的专业发展道路。
(二)坚定的学习者。坚定是教师在大数据时代应对复杂性思维应抱有的一种从容的意志。学习是教师根据自身需求、教育需要努力拓展知识视野、丰富发展内涵的实践必需。早在1919年,陶行知在《教学合一》一文中就指出:“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而不是购买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现在教育界的通病,就是各人拿以前所学的抄袭过来,传给学生。”为此,广大职业学校教师唯有按照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提出的构建学习型团队的发展规划,来努力塑造一个学习型的个体,建立一种召唤与驱使自己向前的动力系统(圣吉把这种动力称为个人勾画自己美好未来的一个设想),才能厘清什么是融入生命活动并对自身最为重要的事情,并成为持之以恒为之奋斗的愿景。
(三)精诚的合作者。教师之间应当围绕学生共同利益而通力合作、同心协力,这是教师职业的群属使命。一名能共享智慧、分担责任的团队型教师,笔者认为首先应是一个对现实生活负责任的人,能按照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所描绘的那样,一直努力要求自己以超越意图伦理的责任意识直面当下的生活情境,出色地完成自己应尽的义务;同时,一个有着强烈团队意识的人,积极反对“守知奴”,有效消解人际“知识封锁”,能在完成自己本职工作的基础上真诚地关怀他人,本着同甘共苦才能达到精神沟通、感情融洽的切身感受,以共享合作的亲密关系来谋取团队利益的最大化,为学校正常生活的进行、学生有效教育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勤奋的实践者。朱学勤教授《道德理想国的覆灭》一书以法国大革命和中国文化的祛魅化比较为背景,向人们描述了乌托邦式道德理想的破灭。教师的教育活动历来是一项基于真实问题的“反思性实践”活动,只有依托生活、生命、生本的伦理化实践,才能达成对人性全面价值需求和一般潜力的重视。为此,以职业人培养为目标的职业学校教师必须坚信教学活动是一项基于一定理想的活动,这种全身心的行为能力需要教师对情境的即刻投入、对问题的即时处理、对学生的即兴引领,无论多么优秀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它自身是永远不会转化为教育实践的,它必须依赖教师以某种特定的形式对学生施加“影响”,教师在情境中必须全身心地对出乎意料和无法预测的情境做出反应。而这些完全依赖于教师永不停歇的教育实践和在实践中不断提升的教育境界。
二、实践构想:持续砥砺的路径铺陈
教师个体是有着理想追求、自我定位的学习者,教师在实践中不仅要完成知识的简单堆砌,更要完成知识渐进发展、薪火相传的接力与传播。所以,广大教师要把研究创新知识作为拓展自己生命宽度的一种助推剂,勉励自己在闲暇时间用略显粗糙的笔触播撒科研的种子,在思想与学术的田野里生根发芽,直至收获属于自己的累累果实。在学习、研究之余,教师也要清楚地勉励自己,文化知识的单向度吸收只能促使它们完成线性的传递,不可能产生复合型的文化基因,只有团队合作与交流才可能建构裂变、交叉式的文化模式。所以,站在三尺讲台前的广大教师,应能动地通过自身的智慧塑造、任务驱动、项目改造、素养提升等途径,有效地架构起自身操作与学生发展间的桥梁,用教师的学术与人格来辅助学生的主动成长,用教师的践行与技能来拓展学生的生动发展。
(一)“历史的天空”——目标(引领导向)。电视连续剧《历史的天空》中的主人公姜大牙有这样一句台词:“人的一生其实都在找‘我’字上面的一撇,如果一个人能够找到这一撇了,那我也就成为完整的我了。”个人认为,不管是对于一个人还是对于一个团队,都必须有目标引领。西方管理学家把它称为“目标管理”,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同样如此。为此,广大教师只有在职业生涯发展的起始阶段找到适合于自己的发展目标,才可能通过生涯规划进一步理顺、调整自己的发展思路,进而实现主动的教育实践。这样的发展进程被有着“土耳其之父”之称的基马尔认定为“渐进的改革”,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也是一个自我“渐进改革”的过程和结果。有一句广告语曾说,我不在乎这趟列车要去向何方,我只在乎沿途看到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试想如果一位驴友的旅途无关乎目的地,那这样的旅行充其量只是走马观花。因而,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定位非常重要。一名智慧型教师能够出色地用目标统揽自己的时间,并能在意志支配下勾勒发展的步骤,清楚地跟随自己的思路来理顺不同时期所学知识、所做工作的结构和内容,出色地完成新旧知识、新老经验的贯通和建构。
(二)“东方时空”——能力(架构思路)。《东方时空》的栏目主编梁建增曾说过:任何行业的从业者如果能做到心中有理想,手中有绝活,那脚下就不怕没有实地。对于教师来说,这里的“理想、绝活和实地”其实就是自身综合素质的蓄势与凸显,而这些素养培植唯一有效的途径就是历练及反思。陶行知先生提出每个教师都有“站岗位”的要求,也就是说每位教师所负的责任不尽相同,每个人按照岗位设置的要求有自己应尽的岗位职责。教师应该把握“教书育人”的内涵特质,在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指引下,不仅能站牢、站稳个人自己的专业岗位,按要求执行好自己的岗位规范,履行好自己的岗位职能,尽职尽力把本岗位的服务工作做好;同时,职业学校教师尤其要注意知责明职,努力对照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双师型”要求,注重自身行业、职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不断进行专业开发和技术改造,自觉学习并领会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经济常识和价值规律,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开展课堂教学和处理教育教学相关问题;时刻关注技术变革和创新调适,具备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与所学专业有关的创造性活动的能力;此外,还要具备高超的沟通技巧,能有效沟通校内外关系,借鉴现代企业管理的知识和技能来协调和处理与企业、行业从业人员的关系。
(三)“CEO”——管理(控制激励)。在现代教育管理中,人们普遍重视的因素是:1.受教育对象专业知识和技术的掌握程度;2.教育管理者有效开展组织与推销的能力;3.组织为获取效益而确立的短期、功利性的管理目标。在一定的条件下,这些因素主导了当前教育的发展,但同时也导致了对人性全面价值需求和一般潜力的忽视。这种基于西方现代化准则的教育管理体系充分发挥了人的工具理性,并使理性演化为控制人性以获得利益的机制,其结果是使教育管理体系中的个人与群体的创造力丧失殆尽。电影《CEO》中的主人公原型——海尔集团的张瑞敏曾经系统地阐述了他在海尔成功管理的斜坡理论,处在斜坡上的球体要进一步向上滚动的动力无非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拉力,另外一个就是推力。对于管理者来说,拉力主要缘自团队内部的张力,来源于管理者“人性化”的内部控制,因为管理的本质就是控制;而推力则主要来源于员工积极性的提升,缘自管理者高超激励手段的运用,因为管理的核心就是激励。为此,作为教育管理者的教师要在把握学生实然人性的基础上,把目标指向学生个体、群体善行的开发,对学生个人及集体团队抱有较高的期望,创设支持性、鼓励性的诚信环境,经常激励学生,唤起学生潜在的良好道德,以亲情的感召来激发他们的善行,把人固有的善端发展到身外,创造适合每一个个体愉悦成长的精神空间。
教师,教育征程的一群跋涉者,应该有方向也有毅力,认准了目标,再坚实地走下去。这恰如何清涟所说的“我们仍然在仰望星空”,思想的境界博大而宏深,实践的进程朴实而创新,“行者常至,为者常成”。
G712
A
1005-6009(2017)60-0016-03
张烨,江苏省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无锡,214001)德育室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德育原理和课堂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