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社会工作的含义、存在问题及对策浅析

2017-03-24赵璐璐

卷宗 2016年11期
关键词:案主社会工作者场域

摘 要:网络社会工作作为传统社会工作与网络社会的崛起相碰撞的产物,是技术与人文的融合体、虚拟与现实的衔接体,网络社会空间呈现出虚拟性、跨地域性和管理自治性等,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者面临新的挑战,解决这些问题和挑战有助于网络社会治理的创新和社会工作的新发展。

关键词:网络社会工作;社会治理

本文系山东师范大学“社工在线”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阶段性成果

众所周知,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创造出了无数的新需求,也推动了许多新的经济形式的产生。许多传统行业纷纷纷纷投进网络大潮中,网络购物、网上外卖、旅行预订、打车软件、互联网理财等等,网络渗透进了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社会规范的不完善性,使得许多网络领域暂时处于政府监管的真空状态,由此滋生了许多问题和矛盾,社会工作作为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当然也要与时俱进。

然而,目前对于网络社会工作的研究尚少,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陈劲松的“网络社会工作的特性及基本原则探讨”1[1],他在文章中提出开展网络社会工作应该遵循5个原则:承认个体的虚拟性权利;建立互为主体性的社会工作专业关系;注重虚拟社会的沟通带来的解放意义;坚信案主具有一种内在的觉察能力;官专注生活的经验性特征。吴小永的“关于建立‘网络社会工作的几点设想”中提出了建立网络社会工作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并分析了,网络交流的局限性,网络使用不当等网络社会工作中出现的问题2[2]。赵万林在“网络社会工作:概念、内涵与发展路径”则提出网络社会工作具有网络化施助手段和网络场域的双重内涵。但目前存在的文章缺乏对网络社会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本文将探讨这些内容。

1 网络社会工作时代背景分析及其内涵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报告》(2016年8月),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57.7%,并且这一普及率正在稳健增长。作为一种历史趋势,信息时代支配性功能与过程日益以网络组织起来。网络构建了我们社会的新形态,网络化逻辑实质地改变了生产、经验、权力与文化过程中的操作与结果。3[3]

网络社会工作作为传统社会工作与网络社会的崛起相碰撞的产物,是技术与人文的融合体和虚拟与现实的衔接体,网络社会空间所呈现出的虚拟性、跨地域性和管理自治性,对于社会工作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對于网络社会工作含义的界定,学者陈劲松认为网络社会工作就是以网络为媒介开展的社会工作,即凭借互联网的各种技术优势,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遵循网络社会工作的特殊原则,协助虚拟社会或网络社会中的案主解决问题,是一种以网络社会中的个人、家庭、有共同问题的网络社区或小组等为服务对象的社会工作。宣兆凯、尹秀云在《社会工作伦理》中则认为网络社会工作是传统社会工作的网上延伸,范围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网络社会工作指社会工作者、案主、社会工作机构、其他相关机构多个主体各自或相互之间通过数字化信息进行的交流互动,狭义的网络社会工作则指社会工作者与案主之间的网上互动。赵万林则提出网络社会工作包括“网络化施助手段”和“网络场域”双重内涵,认为网络不仅是我们拓展服务领域的重要工具,同时我们也处于网络这个场域之中,必须对这个场域中出现的群体舆论等事件进行有效的应对,发挥协助社会治理的作用。4[4]

综合以上说法,我们可以得出:网络社会工作是以网络为媒介和场域,以网络中存在问题的案主为服务对象,以解决网络中案主的问题和网络场域中存在的问题、致力于案主的增能增权和社会治理创新的社会工作新形式。目前的网络社会工作发展处于萌芽期,网络只是作为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沟通的一种方式,社会工作机构和社会工作者进行职业和专业宣传的一种工具,距离社会工作者与案主的沟通主要甚至全部都在网上完成还需要一段时间。本文中对于网络社会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就是针对萌芽期的网络社会工作。

2 网络社会工作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第一,网络社会工作对社会工作者的能力和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网络化、信息化的趋势,这要求网络社会工作者需要具备数字素养,这种素养不仅包括通过信息技术获取、管理、评价和创造信息的能力,与他人沟通的能力,还包括恰当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以及能够引导人改变世界的批判意识及能力。5[5]此外,由于在网络上不能够与案主面对面的沟通交谈,增加了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所存在问题的判断难度。而且由于网络空间中社会临场感不强,服务对象对社会工作者的信任度相比现实中要低,这些都给网络社会工作者开展服务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第二,网络社会工作在农村的开展缺乏物质基础。纵使农村互联网保持稳定,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截至2016年6月,城镇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超过农村地区35.6个百分点,城乡差距依然较大6[6], 信息分配不平等,在农村地区开展网络社会工作缺乏基本的物质基础。

第三,网络社会社会工作的虚拟性和跨地域性,使得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约束力不强,很有可能由于服务对象单方面的主客观原因,半途终止服务过程,这既不利于案主解决面临的问题,也不利于网络社会工作者提供更深入的服务,提升服务水平。

第四,在网络环境中,网民们对社会工作这一专业以及社会工作者的认识水平和信任度都不高,这是开展网络社会工作的一个障碍。

第五,网络社会工作的跨地域性、专业性、创新性,都要求要有一支庞大的高素质的社会工作者做后盾,《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中的目标是到2015年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量将达到50万人,到2020年,达到145万人,但到目前为止,社会工作人才数量与目标数量缺口较大,社会工作人才流失状况较为严重。

第五,社会工作服务场域由现实环境转换至网络环境,社会工作的伦理原则也要适应网络中的“潜规则”并做出适当调整,如果处理不当,隐私泄露,将会给案主造成伤害。

3 解决网络社会工作的问题和挑战的对策

第一,加大社会工作人才的建设力度。政府积极出台相关支持鼓励政策,学校创新培养人才模式,紧随时代潮流修改、完善开设课程和教学形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能够解决具体问题的技术型、操作型专业人才。此外也要完善社会工作职业的评级晋升机制,改善社会工作者的薪资水平,吸引更多的人投身于社会工作这一朝阳行业中。

第二,创新社会工作的开展形式,多渠道宣传社会工作,增加民众对网络社会工作的认识,提高信任度。例如社交通信软件(QQ、微信、微博、易信等)建立同质性小组,将现实中的小组在网络这一场域中开展。通过服务来宣传自己,增强民众对于社会工作的好感和信任度。

第三,一个专业只有解决了知识方面的问题,才能立足;一门职业,只有满足了民众的需求,才有存在的必要。目前网络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困扰,像网络环境良莠不齐、反动、暴力、黄色等鱼龙混杂,当年欧美社会学在应对和解决欧美现代化转型一系列重大社会问题中实现了高水平7,当今的中国正处于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学的二级学科,也要多多听取和反映民众的需求,铺好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最后一公里路,在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水平。

第四,网络社会工作就像是一个需要多部门联动才能运转起来 的机器。网络社会工作的跨地域性、服务的时效性,更需要我们这台“服务机器”做出及时准确的回应,因此,社会工作应该加强与各部门、各组织、各团体的联系合作。社会工作教育单位可以在相关社会工作机构设立实习基地,邀请一线社工、专业学者作經验分享和知识讲座,增强学生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对于本专业的客观认识;社会工作机构处于开展服务活动的需要,需加强与社区居委会、兴趣团体(例如老年千人合唱团、老年旅行小队)、社会组织(某地区志愿服务队等)、医院、政府部门等主体的合作。网络社会工作萌芽期需要线上线下的交互配合,这就要求社会工作机构不仅要掌握本地区的相关资源,更要具有跨地区调动所需资源的能力。

4 结语

网络社会的到来,社会工作面临的新发展,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通过对网络社会工作定义的再分析,我们可以明确目前的网络社会工作正处于发展的萌芽期,面临着硬件设施、人才队伍、专业伦理、服务水平等方面的挑战。在解决问题与挑战的对策上,既要提高好自身素质:加大社工人才建设力度,树立数字素养,提高服务水平,又要增强自身与环境的交互配合:加强与各部门、各组织、各团体的联系合作;既要提供一般的、普遍化的服务,又要根据不同对象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既要秉承传统的伦理原则,也要吸收新时代的要求。有创造性地通过网络这一新渠道提供多样化的专业服务,促进网络社会的和谐有序。

参考文献

[1] 陈劲松.网络社会工作的特性及基本原则探讨 [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4,(5):71 -78.

[2] 吴小勇.关于建立”网络社会工作”的几点设想[J].中共郑州市党委学报,2006,(1):110-111.

[3] (美)曼纽尔卡斯特, 夏铸九、王志弘等译:网络社会的崛起[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年, 第434页.

[4] 赵万林.网络社会工作:概念、内涵与发展路径[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校报,2016,35(1):110-111.

[5] 宣兆凯, 尹秀云. 社会工作伦理[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5年.

[6]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信息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6年.

[7] 李强.怎样建设一流的社会学学科[N].中国科学报,2016.8.18

作者简介

赵璐璐(1996-),女,汉族,山东临沂人,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2014级本科生,社会工作专业。

猜你喜欢

案主社会工作者场域
基于“自主入园”的沉浸式场域教研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对职业流动影响的研究——基于对广州市社会工作者的调查
论我国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的培育
个案:发挥“家一校一社”联动作用实现全方位的关注与支援
浅析实施案主自决的困境及其对策
重掌生活主导权
——认知行为治疗介入精神障碍康复案例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
社会服务机构中社会工作者激励因素研究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