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物流高等教育的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
2017-03-24张剑
张剑
摘 要:随着国外高等教育机构与我国高校交流的不断增多,国外教育体制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本文通过对中外高等教育进行比较,了解中外物流管理专业高等教育的异同,分析得出在物流管理方面中外高等教育的差异对我国物流管理专业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最后提出应该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素质,注重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等启示。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高等教育;启示
在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体制也应适应国际需要。在我国加入WTO以后,国内外高等学府间有了更广阔的交流空间,这也使得外国的高等教育体制对我国的影响越来越显著,部分国内高校开始效仿国外大学实施学分制改革。另一方面,随着近几年物流行业的不断发展,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也是水涨船高。尤其是国际贸易的持续发展,要求物流管理人才具有国际环境下的从业能力。因此对中外物流管理高等教育进行比较,了解二者之间的异同,对于我国物流管理学科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国外物流管理专业发展现状
本文分别在欧洲和美国各选取一所具有代表性的高校进行介绍。美国约有50余所大学开设了供应链管理或物流管理专业,教育层次设置齐全。经过40多年的实践与发展,目前美国物流管理高等教育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其主要特点:以基础概念、理论、方法为学科体系主线;以经济学、系统科学、管理学为学科理论与方法基础,借助现代信息、管理、物流等技术,结合储存、贸易、运输等实际需要构筑的学科体系。以美国迈阿密大学为例,该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是以配送和物流的核心要素为主线,开设物流战略管理、采购与供应链管理、配送系统设计、运输与仓储的规划与管理等课程。同时,在课程设置中注重信息技术与信息规划方法的使用和开发。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水平,还开设其他学科的课程如人力资源管理、运筹学、市场营销学、国际沟通、管理会计等。此外,他们根据各门课程之间的前后逻辑关系,构建合理的体系。学生能够清晰的了解专业核心课与前期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使学生在学习前更有目的性。在实际应用方面,每门课程教授一项实务技能,若干门课程的学习融会贯通使学生具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欧洲的应用型大学—丹麦VIA大学,开设面向制造业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行任务导向型的学期教学计划安排,每个学期都设有一个学习目标。使学生在每个学期的学习过程更有目的性,适合学分制的教学计划安排。为防止培养计划与课程设置、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脱节,该大学进一步明确抽象、笼统的培养目标,使其更具有操作性。将每学期的教学内容分为核心课程和辅助课程。第一学期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真实的市场,学习市场运行的一般规律和各类经济现象。对本专业的研究对象进行了解,并学会在实际中准确识别他们。主要课程包括:营销管理、供应链管理、库存管理、数学基础、技术制图以及学期任务。第二学期主要学习市场需求预测和产品计划制定的相关知识,生产过程相关的课程。主要课程包括:产品技术、产品计划制定、Excel使用、预测技术、统计学、经济学等;第三学期主要学习流管理的知识。生产建模与仓储布局设计、采购管理、生产运作与质量管理。采用项目化教学法,围绕每学期的课程将企业实际项目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此外,还开设学期课程融合项目,将所有课程的知识融会贯通并在实际案例中应用。最后是学研项目,即将社会工作与学校课程相结合的项目。这些项目构成的实践体系层次分明,可以实现学以致用。到第四学期后学生基本学会知识的应用方法,所以将部分实践类项目的开设顺序调换。开设的课程包括:价值链优化课程模块、工作实习机会引论、金融方法及其在投资中的应用、战略管理、科学论、价值链设计、成本理论与预算编制方法等。第5学期,为期20周的企业实习。第6学期开设的课程有:流程再造与专业化、管理方式和沟通方式的改造、产品研发管理的改造及选修课。第7学期主要学习谈判、商务模式。随着年级的增加,从第四学期开始变为学生自主学习,即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自我管理的方式。提供机会让学生深入企业,让企业提出问题由学生来解决。每学期期末有2周实践周,由学生解决企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毕业论文也是如此。
2 对我国物流管理专业发展的启示
1.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上更好的体现素质教育,推广实施微课程、互动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增强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内容上,实现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将抽象晦涩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相结合。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层次由“听懂、理解、掌握”进一步延伸到“批判和创新”。
2.要转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使课堂成为师生交流思想、分享知识和经验的场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责任是引导学生去发现和获取知识成为良师益友。不轻易否定学生的新奇想法,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去验证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與老师共同探讨问题,在争论中深入理解知识。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关系,关心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根据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接受程度,选择合理的教学方式。
3.通过外出学习、培训以及同行交流等活动不断加强教师专业能力及个人修养,适应教育、教学发展新需要。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习什么样的知识才能使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一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在这种社会环境下,要求教师在掌握本门课程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具备相关专业的知识。能够根据实际需要和学科发展及时对课程的内容进行调整,为讲授内容补充新鲜血液。终身学习,不断提高自己才能诲人不倦。
参考文献
[1]林金辉,刘梦今.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内部教学质量保障基本要素及路径[J].中国大学教学,2014(5).
[2]陈丽萍,朱玉成.中外合作办学省级政府教育统筹试点实施情况调研报告[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2):77-83.
[3]闵文.中外合作办学中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引进与有效利用[J].新校园旬刊,2015(11).
[4]郭丽君,李慧颖.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制度与文化分析视角[J].高等教育研究,2014(5):49-54.
[5]朱之红,常学洲.论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中外合作办学[J].中国成人教育,2014(2):50-51.
[6]杨欣,赵庶吏,李英军,等.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以北京农业职业学院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