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需求变化与美术馆管理理念的转变
2017-03-24孙玲芳
摘 要:美术馆曾被人拿来与教堂进行对比,在美术馆内人们可以随意转变自己的思绪,美术作品为受众群体带来一次又一次的艺术享受。但是,随着经济形式的不断变革,美术馆正面临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受众群体的文化需求也在发生改变。如何才可以有效满足社会受众的美术需求对于美术馆来说至关重要。基于此,笔者在文中对外部需求变化与美术馆管理理念的转变进行分析。
关键词:外部需求变化;美术馆;管理理念;转变
文章紧紧围绕当前文化背景下文化发展政策制定时对美术馆的需求及社会受众的美术需求展开分析,以期可以利用对此内容的有效解析,进而全面阐述外部需求的变化引发美术馆管理理念变化的过程。
1 文化发展政策制定需要考虑的元素
4E理论作为量度国家扶持美术的法律政策定制的基本标准,同时也是帮助工作人员分析各项数据条件的主要工具。其主要起源于西方启蒙运动,公民享有文化权利被误认为是社会群众获取民主权利的外在表现,特别是在当时信仰极度缺失的时刻,美术作为慰藉人们内心世界及文化需求的主体,成功渗透至人们的现实生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文化启蒙对于国家文化政策的颁布具有何等重要的作用。随着文化形式的不断创新,对社会生活中弱势群体的关心、照顾及文化认同、经济社会文化承载力及文化形式的多样化发展都逐渐转变成为国家扶持文化发展政策制定时需要着重考虑的因素。美术馆自身不仅要做到对于艺术的无尽追求,同时还要充分利用文化艺术手段不断强化文化功能。但是最近这几年随着人们对文化产业经济价值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受众群体开始期待美术馆可以创造出的艺术价值。对于一座文化城市,在制定美术发展政策时,充分考虑当地旅游业发展,经济竞争力的提升、就业压力的降低等因素。当社会生活中的受众工作生活压力不断增加时,娱乐消遣也逐渐成为人们释放压力的主要途径时,美术馆需要在馆内设置一定数量的沙发,以供疲惫的人们进行放松与小憩。随着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少部分人对4E理论提出自我质疑,从文化实用性价值对其理论进行剖析,并提出了5E理论,5E理论作为54E理論的升华,后者更加关注社会受众的文化体验,将艺术体验作为核心,从美术对于个体受众到群体受众意味着如何价值这一角度入手,对美术艺术价值进行深入解析。
将美术作为实用工具并不是当前才被提出,英国著名艺术家法兰奇·贝尔菲在自传中提出:西方部分发达国家早在19世纪中期就已经在文化事业扶持态度上显示出实用倾向。如,资助美术艺术事业有可能引发社会与经济方面的矛盾问题,当时英国制造业产出的商品质量较差,没有形成自我独特的市场优势,为了提升国家整体的品味,相关部门开始鼓励企业或是文人墨客创办美术艺术院校,无偿开放艺术展览馆等,以此有效将艺术当时的工业成品进行结合。同时,艺术作为当前一种维护社会秩序的最佳方法,通过有效升华艺术欣赏力,从而潜移默化的提升其道德能力。因此,艺术作为一种显性工具,相关部门需要及时进行资金帮扶,使其可以为社会大众所利用。
法兰奇·贝尔菲在自传中明确指出,现阶段经济社会将美术艺术视作为一种工具背后的原因,在宏观调控背景下每一项管理工作都需要投入与之相匹配的收益证据,美术这一艺术投资也不例外。在保证相关数据的帮助来源于国家审计爆炸现象,而并不是单一存活在艺术发展政策的制定上。审计工作开展初衷是因为不信任彼此,借助大量价值性数据结果有效证实经济企业是否真正尽到工作职责及资金花费是否实现预期的成效。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西方各国政府及相关部门不得不缩减资金开销,在巨大资金作用下有效缩小公共财政资金的付出。在减少资金浪费的基础上,有效保障资金的付出效率。此举不仅可以有效强化政府部门在文化发展管理工作的服务功能,同时保障了工作的对外化及透明性。因此,资金扶持美术馆就更需要合理性的理由,并借助各种各样的数据结果证实资金扶持工作的合理性。美术馆从内在需求这一角度出发,从未停止对于美术艺术本质的追求,但是为了可以保证资金链条的完整,教师需要尽可能寻找到适合自我生存发展的证据。
2 外部需求变化与美术馆管理理念的转变
美术馆内文化氛围为社会受众提供了与艺术作品进行心灵碰撞的机会,人们经常拿美术馆与其他宗教场所进行对比,著名法国艺术家艾沃克深就曾将美术馆作为举行一些仪式的场所,美术馆空间被人们看做是一种特殊仪式的举办舞台,此仪式不仅是个人家庭的仪式,同时也可以是面向经济社会的。针对个人家庭,参观者在进入这一礼仪空间内,自主生活人文涵养的一种状态,为了实现这一状态,我们需要从现有艺术作品中精心挑选出一个适宜展示的审美典范,引导社会群众对此类艺术作品进行融合。常态下西方国家审美艺术与社会生活具有密切关联,借助审美欣赏视角的转变,自主升华精神体验。针对社会受众的定义:社会生活中广大受众在仪式中被有效装扮,在学生、共享在美术馆与艺术展览馆引起回应时,有效认证个人或是社会群体的身份。
在美术馆面对资金链条不完整受众群体数量不断增加的社会背景下,美术馆作为“教堂”功能逐渐出现一些变化。如何使受众在轻松快乐的艺术享受中被吸引已经逐渐成为美术馆艺术发展中首要研究的课题。这一变化严重导致“教堂”转变成为购物商场或娱乐公园。在经济作用下,为了充分调动社会受众文化需求,美术馆需要及时转变固有文化模式,使美术馆不再像教堂一样,在轻松自由的文化情境中,不断深刻商业意识,将艺术有效融入至原本的商业发展中,积极创新生活方式,不断激起人们的消费欲望。将艺术与商业进行有机结合,使美术文化成为商业发展的核心。需要注意的是,此举并不是文化的‘糟蹋”,而是将其转变成为游戏特有的物质文化,成为商业经济发展中的绿叶,进而有效开创全新的生活艺术。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主题公园就是迪斯尼乐园,通过有效贴合社会群众的现实生活,借助公园内风趣幽默的主题展览,在场馆内有意识的构建一个轻松愉悦的与公园展览主题相符合的艺术氛围,围绕多样化的艺术活动,改变美术馆固有的呆板面貌。于是,借助样式新颖、生动、风趣与现实生活不同的艺术作品、展览馆展出的美术画作、餐饮文化、娱乐、可以用金钱购买的纪念品等有效构建了社会受众参与主题公园的同等文化体验。
在与“教堂”艺术功能相近的美术馆内,受众群体会全神贯注的欣赏艺术作品,运用自己的学识与作品进行内在的学习交流。在主题公园内的购物区域,无论是哪一种消费都是构建艺术氛围的要素,不再是传统单一的文化意义。在受众头脑中会留下一些印象,进而有效生成了受众独有的参观体验。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受众消费观念的不同。后现代视觉消费场所具有强烈的独特性,其组成有“偶然”或“精神分裂”性目标等多种元素。文化的记忆碎皮会以一种任意的形式参与到人们的现实,在此背景下,社会受众的审美目光不再局限于某一个地方,而是动态变化的过程。人们不再为了追求审美能力的上升,而放弃对于美术艺术的享受。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面对外部需求的不断变化美术馆需要自主进行转变。源自国家艺术扶持政策制定的工具化需求与经济社会文化消费的需求,都导致美术馆要正视并深入剖析当前的所处的外部需求。
参考文献
[1]朱琰.美术馆竞争力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2.
[2]方华.政策和公众需求与当代英国艺术博物馆的管理[D].中国美术学院,2010.
[3]李方露.以观众拓展为视角探究美术馆公共教育的发展[D].华东政法大学,2016.
[4]李莹.民营美术馆展览营销策略研究[D].中南大学,2013.
[5]马越鸥.现阶段我国民营美术馆运营模式分析[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
作者简介
孙玲芳,女,江苏省泰州市人,汉,馆员,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