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写本《隋净影寺沙门惠远和尚因缘记》研究
2017-03-24郑阿财
郑阿财
内容摘要:高僧因缘记、因缘传,主要记叙有关高僧的神异事迹,凸显高僧个人的宗教实践与历程,供作信众学习修行的借鉴,结合佛教、历史与文学是其特色。高僧因缘记的故事性、传奇性、神异性是佛教弘传中极受欢迎的宣扬手法。本文根据敦煌写本P.2680、P.3570、P.3727等三件《隋净影寺沙门惠远和尚因缘记》校录文本,析论其情节叙事,持与《续高僧传·慧远传》对照,说明其篇幅、叙事异同之用意与文体属性。并透过对敦煌写本因缘记原生态的抄写现象所呈现的多种高僧因缘记汇抄的文献特色等考察,以为:当时僧人于各种法会间选择《高僧传》中适当的高僧神异事迹,■栝其内容而撰写因缘传、因缘记,以备宣讲参考之用。
关键词:敦煌写本;惠远;因缘记;僧传文学
中图分类号:G2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6)06-0063-11
一 前 言
高僧事迹传记称之为僧传,与记述佛陀事迹的佛传同属佛教传记的一部分。结合佛教、历史与文学三方面元素,由高僧的宗教实践历程,提供一个足以垂范后世的修行典范,是佛传、僧传的主要特色。
僧传在汉地的发展,自魏晋六朝开始,其文献本质虽属人物传记,但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盖以其宗教的特殊性,是以在叙述主题或叙述手法多具文学特质。从中国佛教文学的视角论,佛传文学或僧传文学中展现神奇力量的神异事迹,是构成宗教信仰的重要元素,对于宗教学研究的意义非常大。本质为高僧神异故事的高僧因缘记,在佛教传播过程中每每发挥着宣教引导及弘扬佛法的功能。
敦煌文献中有不少题名或拟名为“因缘记”、“因缘传”的写卷,如:《佛图澄和尚因缘记》(S.1625、P.2680等)、《刘萨诃和尚因缘记》(P.2680、P.3570、P.3727、羽698等)、《隋净影寺沙门惠远和尚因缘记》(P.2680、P.3570、P.3727)、《法照和尚因缘传》(P.2130)、《灵州龙兴寺白草院史和尚因缘记》(P.2680、S.276V、S.528、S.3570V、P.3727)、《圣者泗州僧伽和尚元念因缘记》(P.3727)等六种15件。
中国佛教史上,名为慧远的僧人不少,隋以前见于史传载籍者便有三位,各负盛名。依序是庐山慧远(雁门楼烦氏)(334—416),为中观般若学大师,是南北朝高僧,以弘扬西方净土法门称著,被尊为净土宗初祖。其次是刘宋時江陵长沙寺高僧慧远,修般舟行,以预言死期,死后现形于多宝寺,为世人所称道。另一位慧远则是隋净影寺的慧远,北齐时,即以开讲《十地经论》闻名,为涅槃学名师,敦煌文献中遗存有不少净影惠远的《维摩义记》写本。本文特据敦煌写卷P.2680、P.3570、P.3727等三件《隋净影寺沙门惠远和尚因缘记》写本进行校录,进而持与相关僧传展开比较,析论其叙述特色,论述其在佛教弘传的运用,借以彰显高僧因缘传的意义。
二 敦煌写本《隋净影寺沙门
惠远和尚因缘记》
(一)写本概况
今所知见敦煌文献中有关《隋净影寺沙门惠远和尚因缘记》的写本计有P.2680、P.3570、P.3727等三件。其文献概况分别如下:
1. P.2680
卷子本,正背书(图1)。正面分抄16种文书,分别为:1.《唯识论师世亲菩萨本生缘》、2.《唯识大师无着菩萨本生缘》、3.《寺门首立禅师赞》、4.《灵州龙兴寺白草院和尚俗姓史法号增忍以节度使李公度尚书立难刺血书经义》、5.《第廿三代付法藏人圣者鹤勒那夜奢》、6.《第廿四代付法藏人圣者师子比丘》、7.《刘萨诃和尚因缘记》、8.榜书底稿、9.《大唐义净三藏赞》、10.《佛图澄和尚因缘记》、11.《大唐三藏赞》、12.《罗什法师赞》、13.《隋净影寺沙门惠远和尚因缘记》、14.《远公和尚缘起》、15.《三威仪》、16.《杂写》。背面分别抄写:名录、便粟历、绢帛历、练绫历、声闻唱道文、转帖、社司转帖、丙申年四月十七日慕容使军请当寺开大般若经付经历、匹段历。其中正面抄写的第13为《隋净影寺沙门惠远和尚因缘记》,计16行,行26字。首题:“隋净影寺沙门惠远和尚因缘记”,起“师俗姓张氏,敦煌人也”,迄“此则护法圣者威神之力也”。
2. P.3570
卷子本,正背书(图2)。正面为《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四百七十》。背面分别抄写:1.《南山宣律和尚赞》、2.《隋净影寺沙门慧远和尚因缘记》、3.《刘萨诃和尚因缘记》、4.《灵州龙兴寺白草院和尚俗姓史法号增忍以节度使李公度尚书立难刺血书经义》。其中背面第二种为《隋净影寺沙门慧远和尚因缘记》,计25行,行15字。首题:“隋净影寺沙门慧远和尚因缘记”,起“师俗姓张氏,敦煌人也”,迄“此则护法圣者威神之力也”。
3. P.3727
卷子本,正背书(图3)。正面:《付法藏传》及其他禅宗史料、沙州官吏及僧人来往状牒数通。《付法藏传》行间插写或接写有十多种文书,分别为1.《内亲从都头之常乐县令罗员定状》、2.《都知兵马使吕富延、阴义进状》、3.《第八梦、第九梦》、4.《国清父母给瓜州吕都知、阴都知状》、5.《沙门道会给瓜州吕都知、阴都知状》、6.《圣者泗州僧伽和尚无念因缘》、7.《寺门首立禅师赞》、8.《灵州龙兴寺白草院和尚俗姓史法号增忍以节度使李公度尚书立难刺血书经义》、9.《隋净影寺沙门惠远和尚因缘记》、10.《刘萨诃和尚因缘记》、11.《大唐义净三藏赞》。全卷抄者非一,其中赞与因缘记字体相近,当同一人所抄。其中第九种为《隋净影寺沙门惠远和尚因缘记》写本,计19行,行23字。首题:“隋净影寺沙门慧远和尚因缘记”,起“师俗姓张,敦煌人也”,迄“护法圣者威神之力也”。
(二)文本校录
P.2680、P.3570、P.3727三个写卷中,有关《隋净影寺沙门惠远和尚因缘记》的写本,都是首尾俱全,内容除个别文字外,可说是大同小异。其中P.2680、P.3727首题作“隋净影寺沙门惠远和尚因缘记”,P.3570则作“隋净影寺沙门慧远和尚因缘记”。按:唐人习惯“惠”、“慧”多通,敦煌写卷《六祖坛经》“慧能”都写作“惠能”,是“惠远”即“慧远”。
此三写本中,P.2680为楷体,字迹工整,P.3570为行书,字迹颇有法度,P.3727字体较为拙劣。就抄写内容论,P.3570相较于P.2680及P.3727,多有脫漏。相对而论P.2680内容较为完整,字体工整,因据以为底本,而以P.3570(甲本)、P.3727(乙本)作为参校本,校录如下:
隋净影寺沙门惠远和尚因缘记
师俗姓张氏①,敦煌人也,才年三岁,志慕出家,不恋嚣尘,情归大教。十三②落发,六礼无亏,大小中乘③,如瓶注水,鹅珠掌握,戒月恒明,杖④锡漕溪,周游江蜀。时周武帝删割大法,欲致芟夷,远公于是不顾微躯,屡献逆鳞之范,谓武帝曰:“三涂地狱,不拣贵贱。”帝乃发怒,直上⑤冲冠,僧众惊惶,投身无地。远公神情不易,风调如常,直入庐山⑥而求佛道。其时道俗失色,两两相看,雨泪沾襟,死而⑦无恨,四众递相谓曰:“此公则是⑧像教之中护法菩萨。”众心归仰,名响⑨寰中。
三 《隋净影寺沙门慧远和尚因缘记》
情节叙事
《隋净影寺沙门慧远和尚因缘记》主要叙述慧远和尚成为隋代净影寺高僧的种种因缘。透过对慧远特质、事迹及遇事态度的叙述,彰显一介凡夫,自幼慕道出家,进而修道学法,护法弘道,终至成为一代高僧。
全篇不到五百字,篇幅简短,然记述有关慧远和尚的事迹,却是涉及北周到隋代佛教重大的事件与朝代的兴替;尤其是慧远大师护法弘道的因缘,关系着佛教的隆盛。以下试就其幼年慕道向佛;少年出家学道;中年弘法、护法;以至入山修行讲经,展现神异、授记等情节略做析论,借以彰显此“因缘记”之内容情节,并探究其叙事手法。
1. 出家前:出身与慕道学佛特质的简述
有关慧远出家前的叙述,仅有短短的几句:“师俗姓张氏,敦煌人也,才年三岁,志慕出家,不恋嚣尘,情归大教。”其叙述重心,除了交代俗家姓氏及出生地外,便是彰显其自幼与佛有缘,极具慕道向佛之心。
三岁的娃儿,照理说,认知能力有限,慧远却异于常人,颇具慧根,对凡尘无所眷恋,而立下出家的心愿,这或许与其出生于佛教圣地的敦煌有关。敦煌是佛教东传的要道,自来多有高僧在此译经、立寺、研学,也造就不少得道高僧,如鸠摩罗什前,中国佛教初期最伟大的译经家竺法护,便世居敦煌,八岁出家,人称敦煌菩萨。慧远除自身佛缘外,出生佛教圣地,在佛教环境氛围的耳濡目染下,虔心向佛极其自然。
佛缘、慧根、天生向道之心也是历代高僧主要的出家缘由。按:僧人出家因由不一,据历代高僧传所记述,大抵以因佛缘天生、宿怀道性、思报亲恩、感悟剔度、劝萌出家为要。其中高僧普遍的根本特质,先天佛缘与自幼慧根最受称道。近人有据《宋高僧传》考察唐代僧人出家因缘,分成七类,其中“母梦异象,佛缘天生”,有33人;而“幼显聪敏,宿怀道性”超然离俗、进入佛门的高达109人,为所有出家缘由之冠[1]。可见佛缘天生、宿怀道性不但是僧人出家因由之首,更是高僧之所以为高僧的先天条件,也是因缘传向信众宣扬慧远学佛成道的重要因缘。
2. 出家后:品学道行与抗周护法的描述
有关慧远出家后的叙述,《因缘记》以其戒行、修道、护法为叙事核心,大约可分为两大阶段,一为“十三落发,六礼无亏,大小中乘,如瓶注水,鹅珠掌握,戒月恒明,杖锡漕溪,周游江蜀。”叙述慧远十三岁出家后,学习佛法,三乘皆通,修持戒行及云游参学的情况。一般常人十三岁时,心性未定。慧远宿怀道性,三岁便心慕出家,十三岁出家后,便专注于佛经义理的学习,且很快地融会贯通,还到各地游历、求法。此部分对慧远出家后学习佛经义理的情形,看似轻描淡写地带过,实则把慧远对于佛法的慧根及专注,聚焦、展现得非常清楚。信众出家学习佛法,并非人人皆可如此快速掌握,且融会贯通,一切有赖先天的资质及后天的努力,慧远得以如此,一则是在幼年便立志出家,二则后天对佛法的热忱与独钟。
“时周武帝删割大法……名响寰中。”此段内容强调护法,叙事重心为慧远力抗北周武帝灭佛之事迹。北周武帝灭佛事件,唐道宣《续高僧传》以一千多字的篇幅翔实记述,包括僧道论辩、君臣对话,巨细靡遗大篇幅的书写,俨然为实况记录。《因缘记》仅以一百多字凸出了慧远在抗周护法的表现,且以此为《因缘记》叙事之核心,彰显慧远作为佛教高僧护法之典范。
中国佛教发展史上发生禁佛事件,其中以“三武之祸”规模最大。慧远遭遇的是“北周武帝灭佛”,关系着佛法的隆替。在北周武帝宣告废佛时,僧众皆惊惶失措,投身无地,只有默然接受。唯有慧远独力抗辩,力陈信仰义理,坚守信念,不畏强权,甚至直指武帝必下地狱。杀害出家人或妨碍出家人修行的“破和合僧”为“五逆罪”之一。
慧远强力“护法”,令僧俗大众惊恐不已,生怕受其牵连拖累,默不作声。慧远在守护佛法僧三宝的同时,为了不连累他人,乃只身入庐山隐居求佛学道。其“护佛抗上”虽未获当时僧众适时的响应,然其“护法菩萨”的形象已然深植大众心中,而为四众所归仰,声名响遍寰中。
北周武帝灭佛不仅是一件历史事件,更关系着中国佛教的兴衰,此时正是虔诚佛教信徒实践其宗教理念的绝好时机,慧远挺身护法充分展现大乘菩萨道舍身护法的慈悲精神。此篇因缘记对于此重大事件的叙述,使用对比的叙事手法。如北周武帝下诏灭佛,在场的僧众只有慧远一人独力提出反对意见,诏令难违下,以小博大,越能凸显慧远维护佛法的坚持与信念,这样的精神与勇气,越显难能可贵。
又慧远在帝王面前,毫无畏惧,除犯颜抗诏外,更严厉警告帝王:“三涂地狱,不拣贵贱。”告诫佛法之前人人平等,即使贵为帝王之尊,毁佛灭法,必入三涂地狱。帝龙颜大怒,僧众惊惶,碍于帝王的权势,不敢表态、沉默无声,慧远信念坚定,神情如常。选择远走深山,继续修行之路。如此不亢不卑,极力护法之精神,顿使道俗失色,面面相觑,四众递相称道谓之:“像教中之护法菩萨。”护法菩萨形象的确立,其因缘实为佛教弘法吸引信众的主题,更是发挥布道宣讲功效之利器。
3. 入山修行:石头听经、授记隋君等神异记述
力抗灭佛,强力护法后,慧远选择只身入山修行求佛学道。其地点《续高僧传》作“入汲郡西山”,汲郡为今河南汲县,《因缘记》作“入庐山”,位于浔阳(今江西九江)。前者为史传记载,合于史实;后者源自民间传说,出自嫁接。盖净土初祖慧远(334—416),曾在庐山东林寺组织莲社,而净土宗的创立,其对中国净土信仰的影响至为深远。“庐山”成佛教圣地,家喻户晓,便于传播记忆。此外,庐山远公的民间传说至为风行,而嫁接乃民间传说故事之常态,尤为广大阅听群所喜闻乐道。
《因缘记》记叙慧远入山修行的种种神异经历,先是略述慧远的形象:“身长八尺,腰有九围,容止肃然,时称龙象,入《高僧传》,标法仁尊,隐迹庐山。”《大智度论》:“‘那伽”,或名龙,或名象。是五千阿罗汉,诸无数阿罗汉中最大力,是以故言如龙、如象。水行中龙力大,陆行中象力大。复次,如善调象王,能破大军,直入不回,不畏刀杖,不难水火,不走不退,死至不避。诸阿罗汉亦复如是,修禅定、智慧故,能破魔军及诸结使贼。詈骂、挝打,不悔、不恚;老死、水火,不畏不难。复次,如大龙王从大海出,起于大云,遍覆虚空,放大电光,明照天地,澍大洪雨,润泽万物。诸阿罗汉亦复如是,从禅定、智慧大海水中出,起慈悲云,润及可度,现大光明,种种变化,说实法相,雨弟子心,令生善牙。”[2]“时称龙象”透过龙、象之佛教神力形象,以形塑慧远护法之形象。
其次,则透过讲经说法时神奇事迹之情节,展现慧远和尚的特异。慧远和尚“庐山”(西山)讲经时,“每至说法,群石应声”的神异事迹乃是脍炙人口的宗教故事。此与“生公说法,顽石点头”?譹?訛可相互媲美。用夸饰的叙事手法,来彰显高僧说法的情形,连没有生命的石头,也聆听说法而感悟。
此外,诸天命毗沙门天王第三子配事献食与受记,尤其极尽神异、传奇叙事之能事,《因缘记》云:“时有一人,常来献食,后一日,过斋其食不至,续驰饭钵,食乃碜踈,因问其故。答云:“我是北方毗沙门第三之子,诸天配事和尚。”和尚又问:“汝今日何故迟晚失时?”太子答曰:“今晨天朝晚散,所以稽迟人间之食,所以碜踈。”又问:“天朝何故晚散?”答曰:“原周武帝破灭佛法,令癞疾而崩,杨隋合当天下。”和尚因与隋君受(授)记:“汝若登位,必须再隆三宝。”佛法兴焉,至于今日。此则护法圣者威神之力也。
慧远只身深入山中修行,诸天配事,每天固定送来斋饭,盖彰显其护法菩萨之尊贵。一日,过斋时却不见到来,之后饭钵接续飞驰,然斋饭不似过往,且多掺杂砂石,慧远深感疑惑,向献食者一探究竟。献斋者,自报其乃佛教护法神毗沙门天的第三子,是护法众天神(诸天)派来服侍慧远法师的,今日之所以迟到,原因是“天朝晚散”。而天朝之所以晚散,实因天朝审理北周武帝灭佛一事,做出判决,“令癞疾而崩”,并预言“杨隋合当天下”。除宣告人间即將改朝换代外,并预示隋代佛法大兴,这些都是因为慧远坚信护法而产生的神威。
此段诸天配事者暗助慧远的情节,虽采用神异性、传奇性的叙事手法,但并不显得突兀,反而与前段慧远力抗武帝废佛之事,有其因果关系。不论是慧远与武帝辩灭佛事,或入山修行,皆展现其对佛法坚定的信念,与护法精神。慧远护法感得诸天暗助,此盖皆缘于慧远的护法神威所致。
四 《惠远和尚因缘记》与
《续高僧传·慧远传》之比较
目前有关净影寺慧远的记载,以唐道宣《续高僧传·隋京师净影寺释慧远传》?譺?訛[3]为最早,内容也最为详尽。按:《续高僧传》30卷,唐道宣(596—667)撰,又称《唐高僧传》,内容从梁代初叶开始,到唐贞观十九年(645)止,计正传331人,附见160人。成书后20年间,陆续有所增补。上列三件敦煌写本《隋净影寺沙门慧远和尚因缘记》其抄写年代大抵都为晚唐五代,且其内容明白提到:“入《高僧传》,标法仁尊,隐迹庐山。”足见此《因缘记》的写作年代在《续高僧传》之后,则其内容当有所参考。
《因缘记》中的三个阶段的情节:1.慧远出家前,2.慧远出家后,3.慧远入山修行,《隋京师净影寺释慧远传》也多有述及,只是叙事的手法及内容稍有不同。如“慧远入山修行”的情节,在《慧远传》仅着重叙述慧远专注于修行之事:“遂潜于汲郡西山,勤道无倦,三年之间诵《法华》、《维摩》等各一千遍,用通遗法。既而山栖谷饮,禅诵无歇,理窟更深,浮囊不舍。”但述慧远入山后,自我修行、勤于诵经之事,期间并未发生任何奇异的事。
兹将《隋净影寺沙门惠远和尚因缘记》与《续高僧传·隋京师净影寺释慧远传》内容情节比较说明,表列如表1。
透过《惠远和尚因缘记》与《净影寺释慧远传》情节的比对,明显可知,《因缘记》在慧远入山修行之前的情节,与《慧远传》基本雷同。然而,《慧远传》对于慧远入山修行之事,仅略述修行成果,但《因缘记》则叙述了“群石应声”及“献食推迟”极具神奇性的情节,颇能引发阅听群之好奇心理。同时,借此二事凸显慧远具异于常人的神威,发挥布道弘法之魅力,诱使信众相信佛法灵验,弘法布道效果尤佳。
当然由于文献属性不同,内容各有所重,而情节取材及叙事手法自然有所异同。我们从佛教传记文学的发展来观察,初期以佛传文学为主,之后扩展而有僧传文学的发展,特别是在中国佛教发展的晋魏隋唐以来,僧传文学蔚为大宗。佛教继承印度赞颂传统,初期佛教有赞佛,随着佛教发展,高僧大德辈出,佛教宣教弘法过程,乃有赞僧。赞扬高僧的赞文,逐渐增多。高僧赞赞颂的对象、高僧传记叙的传主与高僧因缘记记叙的主人翁,同为高僧,其内容多涉高僧的行迹,高僧赞,多采五言、七言或四言的韵文形式以赞扬高僧或祖师之功德,篇幅简短,概括典范性强;高僧传多以散文体记叙人物生平事迹,以表彰高僧在弘扬佛法过程中的行迹,塑造高僧德行高远、法力深厚,强调佛教史地位与评价为主体,篇幅较长,具史传性、全面性、史料性强;因缘记多以散文、偶有骈文,讲究文采,篇幅短小,具传奇性、书面性强。所以高僧因缘记与高僧赞、高僧传三者可说同质而分用。
从功能性来看,赞颂文学最初以佛赞为主,之后发展乃有僧赞的出现;若从佛传文学的视角来考察,先是作为赞颂的佛赞、佛弟子赞,之后才发展到兼具赞颂与弘传的僧赞,进而扩展出具弘传性质的高僧因缘记一类僧传文学。
我们从上述《隋净影寺沙门慧远和尚因缘记》与《续高僧传·隋京师净影寺释慧远传》的对照比较,可见高僧传记事是结合佛教、历史与文学,三方面元素,透过高僧的宗教实践历程,展现出足以垂范后世的修行典范。而因缘记的情节与叙事,叙事本身是包含着主观的解释活动,因撰述与宣说者的不一,其叙事自然有所不同。
甚至如释道世撰《法苑珠林》卷第24《说听篇》感应缘,长仅221字有关“隋京师净影寺释慧远”的记述,篇幅与因缘记同样短小,功能同为弘法传教之需,因是“说听篇”感应缘,所以除简要记述慧远的出身、学养、道业说“隋京师净影寺释慧远,姓李,敦煌人。后居上党之高都焉。三藏备通,九流洞晓。天纵疎朗,仪止冲和。讲导为业,天下同归”外,重点则集中在“灵鹅听经”的记述?譹?訛。
有关隋净影寺慧远和尚的事迹,主要见于道宣的《续高僧传》。按:高僧因缘记及高僧传有各自的功能性,高僧因缘记本质为高僧的神异故事,在佛教传播过程中每每发挥着宣教引导及弘扬佛法的功能。至于高僧传记载高僧的宗教实践,树立一个足以作为后世的修行典范。内容上有撰写者对史料的拣选、改写,往往带有个人主观或虚构的部分,不过确实呈现传主的生平、事迹,是传记的基本内容。
从《因缘记》与《慧远传》对慧远的叙述有明显的差异性,主要是二者体裁的不同。《因缘记》主要是要叙说慧远出家前、出家后的各種因缘,什么原因令其出家,出家后修行、悟道、成道的过程所历经的种种,以说故事的口吻呈现;《慧远传》则是以传记的形式,记载慧远的生平及重要事迹,内容中往往有明确的时间、地点、事件及人物,呈现真有其人其事的历史记载。
从净影寺慧远的《因缘记》及《慧远传》的内容来看,二者明显的差异是《因缘记》篇幅短小,对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相关人物,没有太详细的叙述,只着重在人物形象、情绪、情境及神异情节等方面。《慧远传》则巨细靡遗点出具体时间,慧远在何年、何地,经历哪些事、有哪些人参与等,尽可能详细交代,相对《因缘记》来说,其故事性较弱,着重于人物的历史记载。高僧因缘记较高僧传来说,具备较强的传播性,叙事的目的及功能,是为了弘法、宣教,所以其所展现则明显着重凸显高僧人物事迹的神异性及传奇性。
五 结 语
高僧传记是结合佛教、历史与文学的三方面元素,将高僧个人的宗教历程,提供后世信众学习的修行典范。然而,作者运用史料裁剪与改写,积极建构高僧的典范与形象。史传的编撰往往承载着作为僧史身份的宗教使命。
佛教的弘传以人物事迹的宣扬与讲说为主体。其人物自是以三宝中的佛、僧为主,从最初最为核心的教主佛陀,到佛弟子、佛菩萨、众多的罗汉;乃至更为接近现世信众的高僧,其生平事迹从出家、学佛、证道、传法,其间故事性、传奇性、神异性无疑是最受欢迎的手法。
高僧因缘传围绕的人物是高僧,高僧之为高僧,端赖其在戒、定、慧三学的“实行”。慧远三学齐高,可为信众修学之典范,故用以广为宣说。其宣说内容从出家前的凡夫,以何因缘而出家,如何求佛学法,乃至学佛过程中所遭遇的神奇经验;又以何因缘得以证道,其证道的特殊际遇,以及证道后弘法布道的神异事迹,借此彰显其所以为高僧的诸多因缘,用以劝诱信众学佛向道。
高僧因缘记、因缘传,主要记叙有关高僧的神异事迹,内容虽与《高僧传》、《续高僧传》相似,文字亦大同小异,但实际并非摘自《高僧传》、《续高僧传》,而是《高僧传》、《续高僧传》与此类因缘记、因缘传同采自民间传说。这些因缘传、因缘记均以凸显高僧神异事迹为主,法师抄录此类文献盖备宣讲提示参考之用。
今所得见三件敦煌写本《隋净影寺沙门惠远和尚因缘记》,其中P.2680背面抄写有:名录、便粟历、绢帛历、练绫历、声闻唱道文、转帖、社司转帖、丙申年四月十七日慕容使军请当寺开大般若经付经历、匹段历,P.3570正面抄《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四百七十》,P.3727正面抄《付法藏传》及其他禅宗史料、沙州官吏及僧人来往状牒数通。从各卷正背面主要均与佛教经卷及佛教法事相关文书合抄的情形来看,说明这些写卷文书的使用者盖为敦煌地区佛教僧人或寺院。
又P.2680同卷抄有:《佛图澄和尚因缘记》、《刘萨诃和尚因缘记》、《隋净影寺沙门惠远和尚因缘记》、《灵州龙兴寺白草院史和尚因缘记》等四种高僧因缘记;P.3570同卷抄有:《刘萨诃和尚因缘记》、《隋净影寺沙门惠远和尚因缘记》、《灵州龙兴寺白草院史和尚因缘记》;P.3727同卷会抄有:《刘萨诃和尚因缘记》、《隋净影寺沙门惠远和尚因缘记》、《灵州龙兴寺白草院史和尚因缘记》。呈现了多种高僧因缘记汇抄的文献特色。
这些关系高僧因缘记原生态的抄写现象,正可为我们提供考察有关高僧因缘记在佛教弘传时运用的视窗。透过此视窗的观察,余意以为:当时僧人于各种法会间选择《高僧传》中适当的高僧神异事迹,栝其内容以备宣讲参考之用,此即所谓因缘传或因缘记。
参考文献:
[1]杨晓菁.唐代僧人出家因缘考:以《宋高僧传》为主要考证依据[C]//圆光佛学研究所.全国佛学论文联合发表会论文集:第18届.2007:1-33.
[2]鸠摩罗什,译.大智论度:卷3[M]//大正新修大藏经:第25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81.
[3]道宣.续高僧传:卷8:隋京师净影寺释慧远传[M]//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0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489-492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