恪守学术特色 坚持高端创新
2017-03-24马德
马德
中图分类号:K87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7)01-0010-02
作为创办的参与者,《敦煌研究》从试刊开始就陪伴着我,度过了35周年的岁月。我看着这本杂志一步步地发展壮大,做出了自己的特色和水平,赢得了声誉和地位,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敦煌研究》是一本学术杂志,是一本以敦煌历史文化为主体内容的特色刊物,是一本地处人类古代文明十字路口的高端杂志,也是立足国际学术前沿阵地的创新杂志。我们在这里总结以往的经验,探索未来的发展,将这份杂志越办越好,我认为还需从这四个方面继续努力。
第一方面是学术性。既然是学术刊物,就得以学术论文来支撑。一定要是学术论文!也穿插必要的学术人物评传、学术成果的评介、相关的学术信息等。要坚守学术的纯洁与神圣,对一些非学术性的、甚至不科学的概念要慎重使用。
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敦煌学”这个词,是一个不规范的概念,之所以这么叫,源于约定俗成;但做学术研究不能依赖于约定俗成。再说,所谓的敦煌学,其实就是敦煌研究,我们的杂志就叫《敦煌研究》,没有必要再用“敦煌学”这个词。约定俗成的概念有很多不科学,我们必须坚守学术性和科学性。再如“丝绸之路”,是一个形容词,也不是一个学术概念。100多年来已经有很多人对它的表述是否准确提出质疑。况且,学术研究不能以一个形容词作为主题,不能100多年守着一个表述并不是太准确的概念来左右我们的学术研究。即使在今天它已经作为经济发展战略口号的前提下,作为学术研究,也绝对不能追慕时尚、趋赶潮流,丢失学术的本能。
《敦煌研究》这些年也反映出学术规范的问题,有作者本身的,也有编审方面的。现在数字技术比较发达,尽可能地利用起来,及时发现问题,避免不利于学术研究和发展的事情发生。关键就是选用稿件一定要以质量为标准。
和许多单位一样,当年创办《敦煌研究》的初衷,主要是发表敦煌研究院内的成果,当时不成文的规定是内稿要占到70%。但目前大概连倒过来的比例也占不到了。我想这一点还应该坚持,鼓励本单位的研究人员多出成果、出好成果。敦煌研究院现有中级以上专业人员150多人,而《敦煌研究》每年的用稿量不足120篇;如果每人每年提交一篇高质量的论文,保证70%就不是问题。杂志办得好,是展示研究水平的一个方面;但再好的刊物,老是发外稿,展示的就不是办刊单位的研究水平了。初创时代,院内有些作者几乎每期都有论文,这种情况也不好,不能把一本学术刊物搞成“三家村”、“四家店”或者是“个人专集”;但作为院刊不能没有内稿。我想参照其他单位的办刊经验,可以这样规定一下:内稿的同一作者一年之中发表不超过2篇;外稿的用量控制在同一作者两年1篇,这其中也包括优秀的博硕士的论文章节精选。
《敦煌研究》是块学术平台,是国际敦煌研究的前沿阵地;通过刊载学术论文,也起到了培养人才的作用。因此需要继承和发扬中华学人的优良传统,注重为人治学、道德文章。从事敦煌研究的学人们,应该具有神圣的历史使命感,像创造了敦煌文化的列祖列宗那样,发扬包容、奉献和创造精神,担负起这份历史使命,让敦煌文化发扬光大,让敦煌精神代代相传。《敦煌研究》作为高端学术杂志、国际名刊,也需要掌握作者们的相关信息,对一些私欲熏心的“专家”的文章谨慎刊用,以坚守学术尊严和正面品牌,维护学术事业的神圣。
第二方面是特色性。《敦煌研究》是一本独具特色的学术刊物,这个特色就是她姓敦,不管是人文社科,还是理工农医,所研究的都是历史上的敦煌文化。当然,也要考虑适当地拓展研究领域,如世界范围内的石窟艺术考古、中外佛教艺术史、佛教典籍、历史古籍、民族古籍、民族史地、中外交流等,前提是与敦煌有关的。可以根据需要开辟一些临时性的项目专栏,从院级课题到国家重大项目,无论文理,只要是能做出有重要价值意义并且具有一定数量的阶段性成果,可以在某一期上开辟专栏专门刊载。这一方面在以往已经有过成功的尝试,可以继续提倡和鼓励并提供园地。
大力挖掘敦煌的新资料也是《敦煌研究》的特色。石窟宝库不用多说。莫高窟藏经洞出土文献,虽然目前已经公布了很多,但还有一部分保存在民间,或者下落不明。希望对这方面的信息特别关注,一有发现,尽早刊布。同时对新发现的与敦煌相关的资料、遗迹遗物等,也需要足够重视。
第三方面是高端性,即所刊论文的高起点、高水平。敦煌文化是人类古代文明的结晶与象征,研究敦煌就是研究人类古代文明中心的历史文化;姓敦的,和与姓敦相关的,必须是代表全世界全人类的!这就是高起点。《敦煌研究》从这个起点出發,对论文的要求就不能低了;要集中展示敦煌研究的最高水平,确保所刊论文一定是敦煌研究领域内最高水平的论文;虽然在整体上不一定和国家级权威期刊相比,但一定得要求所刊每一篇论文不能逊色于权威期刊的敦煌类论文!做到这一点并不是不可能,把好自己的论文质量关就可以,毕竟我们是专业刊物,比其他任何综合性刊物或大学科刊物都有更大的优势。
敦煌的资料,无论是石窟图像还是写本、印本文献,许多的记载和描绘,都可以向传世史籍挑战,改变人们对历史的一些传统认识。比如一般认为在中国宋代才有的东西,在敦煌唐代的壁画和文献里就已经出现并且很成熟、很完善了,在时间上早了一个时代、百年左右;又比如敦煌有好多个世界第一、中国之最,等等,已经有好多人做过这方面的工作,实际上还可以继续做。而《敦煌研究》就承载着这样的重大历史任务!对这方面的论文要及时发现,及早刊登,并且从各方面给予优惠和鼓励,多吸引这一类论文在我们这里发表。
第四方面是创新性,主要是在内容方面,在学术前沿、特色和高端的起点上开拓创新。这里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新成果,二是新领域。要不断发现敦煌研究的新信息,考证新问题,提出新观点,但一定要有敏睿的洞察力,避免一些耸人听闻的瞎扯充斥进来;要不断开拓敦煌研究的新领域,除了敦煌本身的博大精深之外,包括与国际新型学科的接轨,以便对敦煌文化得出更科学、深刻、合理的认识。
最后再补充一下,就是在约稿方式方面,是不是也需要做些更新?《敦煌研究》现在有比较丰富的稿源。这些年作为审稿编委,作为近水楼台的读者,总的感觉是基本上见不到让人拍案叫绝的论文。所以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在本来不缺稿源的情况下,也可以进行必要的特约和征集?当然这只是针对有能力、有水平的作者,名家自然也算在内,但也应该发现一些并不知名的作者,包括学位论文的作者。除了坐等来稿之外,也可以走出去调查和征稿。特别是对院外一些敦煌方面的国家项目,一些重要的考古发现等。敦煌类的国家项目,一般都是敦煌国际学术前沿的研究课题,无论是学术性、特色性、高端性和创新性,都是可以信赖的。当然一定要征到高水平论文,也需要履行审稿程序,确保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