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引导激发与培养习惯

2017-03-24李艳春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激发培养小学语文

李艳春

摘 要: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激发 培养

一、激发创设情境 多思多想

语文教学是一门美的艺术,语文学习更是追求美的过程。在语文课堂教学里,应创设和谐的美的环境,让学生在和谐的、宽松的、美不胜收的课堂里遨游,欣赏学习语文的美。

1.以情促学,构建和谐学习氛围

马斯洛健康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健康人心里都有一些需要,当满足了基本需要,一个更高的需要才得以出现。当学生满足了师生间的平等、互尊、合作的需要,学生才会自尊、自重。当学生的情感需要得到满足,在和谐的学习环境里,感到自身的价值、人格得到尊重、承认,才会轻松地、愉快地投入学习,避免无谓的争端、烦恼、恐惧。因此,现代课堂教学应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将师生关系“理解为愉快的合作,而不是意志间的冲突,对权威、尊严的威胁”。应“以自然的坦率代替了做作的尊严”,应“保持像木匠、管道工一样普通的本色”(马斯洛语),让师生在率真、坦诚、互尊的环境里一起学习,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语文的学习是学生与作者、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感情互相交流的过程。我们要认清自己的角色,尊重每一个学生,师生关系应亦师亦友。我们尊重学生的人格,更尊重学生的不同的思维模式、思维的技巧,乃至求新、求异的思维。对一篇文章有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考,师生可以一起谈观点,论认识,说感情,一起沉浸在作品的情感中,同悲欢,同离合。在平和的气氛中,师生一起学习,一起去发现和探求,才会有创造。

2.合作探究,在互相切磋中成长。

在我们教学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在德育工作中是非常重视集体主义教育的,班主任工作的核心是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团结互助的班集体,遇到问题,组织全体同学来讨论,发挥集体每个成员的力量来解决。而在日常教学中、学生学习中,我们更多的是强调要靠个人钻研,独立完成,没有重视群体之间的互相切磋。如果让不同见解的碰撞、互相启发、各展所长,语文课堂展现的会是别有洞天。同时在互相帮助中共同进步,既是成长的需要,也是未来融入社会的需要。这种需要的满足,就是一种快乐,一种美的享受。不能在语文学习中把学生变成“鲁滨逊”。

3.激发情趣,创设思维的天地。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能力的巨大推动力”。从教育学的观点看,有兴趣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达到废寝忘食、欲罢不能的地步。为使学生创造性地掌握知识,就必须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乐于思考、善于创新。激发学生好奇之心,是创设兴趣氛圍的关键。换言之,教师在课堂上要创设一种让学生获取新知识具有的热情,并在这种热情兴趣的驱使下产生一种迫切要求获取新知识的欲望。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自觉地积极开动脑筋,主动学习,并得到创新思维的发挥。比如教《新型玻璃》时,我在导入新课时就采用“开门见山激趣法”:今天我们学习《新型玻璃》这篇课文,文中主要介绍几种新型玻璃,这些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在建筑上起了重要的作用。那么这些玻璃新在哪里,有什么作用,读了课文我们就会知道。——这样的导语,创设了氛围,激发了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和欲望。

二、大胆放手 培养习惯

培养习惯,有的放矢。即在教师引导下的放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放手,但不能“放羊”;有些教师在上课伊始给学生布置好学习任务之后就不管不问了,这是不足取的。因为,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效果等都需要教师的的引导与帮助,一旦教师当了课堂的“甩手掌柜”的,那本堂课的教学效果就会无从谈起。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确定学习任务,同时教给学生完成本节课学习任务的方法,并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学生学习的进度、学习的结果,随时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疑难问题,长此以往,学生才会自主学习,才会慢慢的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和能力。例如,在教学《大自然的语言》一课时,和同学们一起确定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①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② 理清结构和顺序,③ 学习说明方法,④ 品味说明语言。学生按照预定的内容开始自主学习,并把自己不能独立完成的任务记在本子上;接着开始合作学习,学生四人一组共同解决各自不会的问题,此时,我会在教室里巡回走动,并不时的参与,指导他们学习,最后,教师只帮助学生解决本课中弄不懂的问题就可以了。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其次,有选择的放手,即教师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放手。在我们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能放手给学生去做,有些知识,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能独立完成,即使不能独立完成,也可以在同学们的合作中完成;比如每篇文章的基础知识,包括课文朗读、字音词义,课文的整体内容等。我在教学《背影》一文时,完全摒弃了教师范读或听课文录音的做法,而是放手给学生去朗读,通过朗读使学生感受到了深深地父子之情;在赏析语句时,完全抛弃教师自己赏析学生做笔记的方式,而是放手给学生去做,让学生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说出喜欢的理由,结果,学生的赏析有时比我引导的还要好,令我非常欣慰。有些知识,不管是独立还是合作,学生学习都会有难度,像文章主题的挖掘、知识的迁移等环节,就需要教师做充分的引导学生才能完成。

最后,收放结合,使堂课达到完整统一。语文课堂中不能一味的只注重“放”,还要注意“收”,做到“收放结合”,即我们经常说的,放出去再远也能够收的回来。所谓“收”,是对学生不同的意见进行总结,并在学生不同的意见中进行提升,生成新的见解,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课堂的生成性。那么如何“收”呢?一是教师要留意学生学习中出现的新观点,另类想法,二是要留意学生出现的一些特别的错误或问题,这些都是教师做好“收”的前提。我在执教《丑小鸭》时,我把问题放给学生:

师:请问同学们,丑小鸭最终为什么能变成白天鹅?

生:因为它有明确的目标。

生;因为它不怕困难,努力奋斗。

生:应验了“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这句话。

生:因为它本身就是一只天鹅。

很显然,学生的回答是多方面、多角度的,有些是符合教师的课前预设的,但有的就不是,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收”中做到了新知识的生成。

总之,语文课不是一成不变的,不是死板的,但语文课也不是无序的乱“放”,只有合理的处理好“收”与“放”的关系,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乐趣,才能把我们的语文课上的生动活泼。

猜你喜欢

激发培养小学语文
激发中职学校旅游酒店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探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