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课支撑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研究
2017-03-24田美群
田美群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渗透,我国的教育教学手段逐渐实现了现代化,同时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和推进,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教学形式都有了新的改进。而“微课”教学模式正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诞生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近年来,在各个学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基于此,就微课支撑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进行了比较详尽的分析和研究,主要包括微课的特点和优势,基于微课支撑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确保微课实现价值最大化的建议三大部分。
关键词:微课信息技术;教学优势;应用优化建议
一、微课的特点即其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应用的优势
微课是信息技术时代下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有着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三点:一是主题突出,目标明确,也就是说微课的内容是围绕某个主题来呈现的,但是每一个内容都是一个独立的整体,能够体现出教学中精简的特点;二是资源比较多,而且情境比较真实,也就是说,通过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微课在录制的过程中能够有更多的资源,同时,它主要是以視频的形式呈现的,所以给学习者一种真实的感觉;三是微课短小精悍,便于应用。也就是说,微课的时间一般为1~5分钟,而且其能够在电脑、手机等多种载体上播放。
而微课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应用的优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就是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随时学习,能够自主操作整个学习过程;二是在教学和使用上存在优势,也就是说,相比其他学科的任课老师,信息技术老师自身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就比较高,所以,其不论是使用PPT或其他课件,或者制作视频等都能够更加快捷和准确,也更容易接受新的信息技术知识;三是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也就是说,在讲授信息技术这些专业知识的过程中以微课的形式呈现更有冲击力,在使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有效满足的前提下使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得到有效激发。
二、基于微课支撑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将微课应用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能够有效地实现课堂内的翻转,也就是说通过将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翻转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课堂的教学效果得到有效的提高。也就是微课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授基础知识、课堂演示操作后学生上机操作,教师给出评价的这种教学模式,而是以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来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工作。
即信息技术课程课前准备阶段,主要是通过分析学生的需求,分析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制作微课、构建课时资源等环节来完成的;而课堂实施流程中主要是以课堂引入、使用微课让学生自学基础知识、教师演示每堂课的教学内容操作步骤之后利用微课难点知识进行详细的讲解和透彻的分析,之后再通过学生的实践应用来巩固理论知识,提高操作技能,最终教师来总结和归纳整节课;而课后评价交流环节的开展主要是以学案的形式来巩固基础知识,以作品引导计算机操作知识的应用,之后利用微课来建立沟通的平台,并利用QQ群等载体来实现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经过实践发现,基于微课支撑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能够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同时,也能够有效地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
三、信息技术教学中确保微课实现价值最大化的建议
由上述分析可知,基于微课支撑的信息课堂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而在利用微课开展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工作时为了确保其能够更快更好地实现价值最大化,就需要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即信息技术老师要不断地学习新的信息技术操作知识和微课视频制作知识,以确保新时代的新要求和学生不断变化的需求。
2.要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原则,即不论是在准备多媒体课件时还是在制作和演示微课时一定要以学生的需求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使其掌握更多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
3.要遵循新课程的新要求。即在落实以微课为支撑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以新课程标准的新要求为基准,在注重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更要重视学生信息技术操作技能的培养,在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的同时要融入素质教育的知识和精髓,以促进学生全面地发展和进步。
总之,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对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由于种种主客观因素依旧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所以,作为资深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老师一定要提高自身的责任意识,并且能够掌握微课的精髓,明确其价值所在,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将其切实地应用到实践教学中去,并做到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由于笔者能力有限,本文仅是笔者对微课支撑下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探索性分析,笔者将在今后的实践教学和理论知识学习中做进一步的研究和努力。
参考文献:
[1]吕建明,张瑞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支撑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实践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10):52-54.
[2]刘瑞霞.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学园(学者的精神家园),2015(31):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