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形想象”在幼儿美术活动中的运用

2017-03-24裘小兰

中国篆刻·书画教育 2017年2期
关键词:立体石头想象

裘小兰

“借形想象”是由儿童美术专家薛文彪老师根据幼儿想象、创造和表现力的发展轨迹而提出的一个教育理念,就是鼓励幼儿借助原有的形体进行系列想象和创造。其实,“借形想象”是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一种想象形式,可以说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它是以相关、相似、相对想象为基础的系列创意想象美术教学。借纯朴的一个图形、一块饼干、手中的搓弄着的泥巴、一片白云、地上的涂鸦等等,将创造想象融于一体,通过添画让孩子在绘画这个天地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其根本的价值并不在于孩子运用绘画工具的技能有多熟练或是画出的作品有多惊人,而是用他们独特的绘画语言描绘出富有童趣、情趣、乐趣的画卷。这种美术活动贴近幼儿生活,打破了传统美术绘画技法的约束,既培养了孩子的美术创作兴趣,又从不同的角度培养幼儿创造美的情趣,发掘他们的想象力,让每个孩子都能够在美术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找到属于自己的桃花源。

那么我们应如何有效地开展幼儿借形想象活动呢?在多年不断的探索中我们略微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贴近生活,挖掘“借形想象”资源

《指南》中提出:“提供丰富的便于幼儿取放的材料、工具或物品,支持幼儿进行自主绘画、手工、唱歌、表演等艺术活动。”我园地处山清水秀的嵊州,是有名的领带之乡、茶叶之乡、花木之乡、竹编之乡、果蔬之乡,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因此,我以孩子的生活经验为切入口,把生活中常见的,幼儿熟悉的,感兴趣的资源运用于美术活动,使我们的美术教学更加充实。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充分挖掘大自然中多元的美术教育资源,增添、选编、创编贴近幼儿生活、符合时代特点、有利幼儿发展的新内容,如:领带、竹子、瓷瓶、瓦片、植物种子等材料被我们创造性地运用到美术活动之中。另外,在多年的美术教学中我发现,幼儿对一些废旧物品表现出浓厚兴趣。在提倡“环保节能”的今天,我们也尤其重视对废旧物品的再利用。如:旧报纸、彩色塑料袋、一次性纸杯碟、布条、饮料罐、包装盒等,分类摆放于美术教室。引导幼儿意愿选择感兴趣的材料进行“借形想象”,发挥创造能力,同时,促进幼儿养成废物利用、环保节约的好习惯。

二、优化环境,营造“借形想象”氛围

《指南》指出:“创造机会和条件,支持幼儿自发的艺术表现和创造。”经验告诉我们:创设一种宽松、自由、和谐的创作氛围,是保证幼儿美术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因此,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能力差异,我们可以在活动室创设“涂鸦墙”“艺术畅想”以及“创意空间”等美术区角,结合主题活动,利用本土资源开展“借形水粉画”、“借形拓印画”、 “借形粘帖画”、“借废为宝画”等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为了使活动开展地更充实,我们还可在班级一角开设“资源库”,发动家长协助我们一起收集生活中的食品罐、纸盒、果壳、蛋壳、蟹壳、树叶、种子、石头、瓦片、稻草等资源,鼓励幼儿自由选择材料进行创作。在这样的环境里,不同发展层次的幼儿都能找到展示自己的舞台,大家感受到一种被尊重、被认可的情感,这样就会产生舒畅的情绪。幼儿在没有任何心理压力的情况下,尽情地与物质材料接触,大胆创造,更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三、利用游戏,学会“借形想象”方法

孩子幼儿园阶段,对绘画活动还比较陌生,因此,在认识图形或线条的时候,我们可以坚持以游戏的方式开展,让幼儿们在看看、想想、说说、画画的过程中,学会借形想象的方法。例如:在《快乐的曲线》的活动中,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游戏——观察——想象——创作”四个部分。我们可以组织幼儿喜爱的游戏《揪尾巴》。游戏开始了,孩子们把各种弯弯直直的尾巴放在裤腰后,跑起来尾巴就像小蛇在舞动,这个时候老师就可以引导孩子观察了:尾巴像什么?请小朋友用食指画一下它是怎样动的,好吗?回到教室还可以把尾巴随意摆放在自己的桌上,让孩子学者画这样的游戏。再添画出刚才在玩揪尾巴对孩子们发现的东西,慢慢地孩子们会发现这些曲线可以变出更多的东西,从而借形想象的大门就这样打开了。

四、精心选材,设计“借形想象”活动

在美术活动中,我们充分挖掘幼儿身边所熟悉的、喜欢的、并且感兴趣的材料,从形的转换、立体制作、组合创造三方面开展“借形想象”活动,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

1、色块、字符中的借形想象

幼儿刚进入小班,对美术活动比较陌生,所以对于一些美术的技能掌握甚少。但是,“借形想象”却是人类最普通、最原始的想象能力。既然是人类的本能,那就让“借形想象”最大限度地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发展。例如活动《小勺子的一天》,我们可选择幼儿生活中每天要使用的小勺子作为绘画工具,舀色后以小勺子在“泡泡乐园”(其实是一张玻璃纸,上面有凹凸不平的小圆粒,幼儿称之为“泡泡乐园”)跳一跳、走迷宫、休息的游戏情境,带领幼儿进行点、线、面的练习。再经过翻转拓印后,引导幼儿观察纸上留下的各种色块、线条和点,借助随机出现的形状特点,展开想象,讲述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

大班幼儿开始学习书写,他们对不同的字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活动《名字变变变》便也随之生成。我们可以先请幼儿在绘画纸上书写自己的名字,将笔画延长,这时画面被分割成不同的块面。然后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借字想象,添画线条、色块,自己的名字变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在美工区引导幼儿尝试对古代汉字、英文字母、数字进行借“字”想象。我国的甲骨文属于“象形文字”,比如“月”就像一个弯弯的月亮,“鱼”字有头有尾。这些形态有趣的古代汉字,让幼儿对于文字的书写很感兴趣,消除了学习书写的恐惧和枯燥感。在进行想象和添画创作,大大提高了幼儿的想象和创造力。

2、立体制作中的借形想象

立体制作,是幼儿喜欢的美术形式之一。常用的剪、贴、拼等技能动作,不仅能充分锻炼幼儿的手指小肌肉群,而且能增强幼儿精细動作的灵敏性和准确性。立体制作中的借形想象,就是引导幼儿观察立体实物的外形特征来进行想象。比如大块面形状可以想象成动物的身体,凹形可以想象成动物嘴巴,凸形可以想象成动物鼻子、耳朵等突出部位,长条形可以想象成四肢等等。在此基础上在进行添画、制作,就变成一个非常生动的立体形象。

例如大班活动《竹子鸟》,我们可选择形状大小各异的竹片。先通过PPT让幼儿了解鸟的外形特征,然后观察竹片形状,引导幼儿变换竹片的角度来借形想象鸟的不同身体部位,最后通过黏贴橡皮泥,表现出鸟的不同部位,并对鸟身进行装饰。

又如中班开展《蔬果乐》主题活动时,我们可在美术区提供各类瓜果蔬菜,幼儿见到各种各样的蔬果非常兴奋,创作激情由此点燃,孩子们认真投入地进行多种创作:运用瓜果蔬菜的横截面拓印作画,经过大家的想象添画,一朵朵色彩绚丽的花朵跃然纸上;根据萝卜、土豆、黄瓜等蔬菜的外形特点,装饰成了各种小动物,构思奇特,趣味昂然。

3、组合创造中的借形想象

大自然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它为幼儿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天然的素材。如:花朵、树叶、种子、水果、蔬菜、石块、稻草等等,这些随手可得的材料,令孩子们既熟悉又新奇。由于它们贴近幼儿的生活,所以更易于唤起幼儿的创作热情与欲望。

幼儿对于石头很熟悉,特别是去溪边游玩,經常能见到形状不同的鹅卵石。于是,我们就开展了系列活动《石头变变变》。

首先,借助石头原形,进行借形想象。这是组合创造借形想象的初级阶段。在我们的美术专用室,桌子上摆放很多小石头。幼儿观察发现,这些石头的形状像水果,于是便在石头上彩绘出西瓜、草莓、水蜜桃等。其次,简单平面组合,拓展制作主题。以上面石头水果为例。幼儿完成单一的水果原形后,请大家把水果都汇聚在一起。幼儿看到这么多的水果,会很兴奋,今年大丰收啦,主题“水果大丰收”就诞生了。引导幼儿想办法运回家,幼儿就用石头绘画一辆石头车,装满了水果开回家。绘画一个篮子,装上轮子拖回家。瞧,简单的石头在幼儿的想象力之下,发生着神奇的变化。

“石头原形想象”虽然简单,但却有局限。于是,我引导幼儿尝试平面的简单组合,就是运用多块石头组合成为一个平面的形象。比如以“动物”为主题,通过几块石头的拼摆、添画、黏贴,表现出小鱼、蝴蝶等动物形象,并鼓励幼儿添画相关背景丰富主题。

最后,立体石头组合,挑战制作难度。当幼儿的制作水平日趋成熟后,我又发出了新的挑战:如何让平面作品站起来?幼儿马上想到了黏贴的方法。对于一些个头比较小的石头倒是可以,但要是个头大的石头就容易掉下来,说明这种方法不适合所有的平面作品。于是,我和幼儿共同研究探索立体作品的制作方法。经过不断地尝试、失败、讨论、再尝试的的过程,幼儿终于能够借助多种胶水、寻找合适的立体的石头、石头的垒高搭建等多种方法成功制作立体的石头组合作品。针对班中几位能力优秀的幼儿,简单的立体组合已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我就给他们制定了“培优”计划,以制作石头连环画的形式,进一步加大创作难度。鉴于幼儿有连环画创作经验,我引导他们将已有经验迁移到石头画创作中来。在制作中,大家共同讨论协商,幼儿对于画面的选择、人物的分工,都显得有条不紊。丰富的石头画活动激发了幼儿的创作灵感,幼儿在做做玩玩中,大胆创新,自由想象,获得了多种能力的发展。

虽然幼儿的“借形想象”作品有时显得很稚嫩,但每位幼儿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展开想象的翅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这就是成功。在今后,我们还将经常带领幼儿走进生活,亲近大自然,让孩子亲身去感受生活,最大限度地给予孩子体验和感知美的机会,使幼儿有感而发。

(嵊州市开发区幼儿园 浙江绍兴)

猜你喜欢

立体石头想象
快乐的想象
念个立体咒
别小瞧了石头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立体登陆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炫酷立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