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中质量观面临的困惑
2017-03-24高丽萍张榕玲
高丽萍+张榕玲
摘 要:在国家政策、地方政府支持和高校自身扩张的联合作用下,我国高等教育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了规模性的扩张,招生人数规模也随之急速扩大,仅用了几年的时间,我国高等教育在规模上就完成了“跨越式发展”,大学精英化教育成为过去,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阶段。笔者通过调阅档案资料、网络查询等多渠道搜集、筛选、整理后认真研究发现,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在大众化阶段发展过程存在的众多的困境问题中,质量问题是尤为集中和突出的焦点。因此,对我国发展到现阶段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存在的困境进行探索分析,寻找出其出路,将会大有裨益。
关键词: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质量观;困惑
中图分类号:G6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35-0095-02 收稿日期:2016-10-08
作者简介:高丽萍(1983—),女,山东曹县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教育史;
张榕玲(1980—),女,甘肃张掖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信息化教育、专业教育技术学。
一、关于何谓高等教育质量的困惑
多年来,尽管我国在高等教育质量这一理论问题上不断地进行探索和思辨,却始终无法形成符合我国高等教育实际的理论基点。在高等教育质量的研究方向和领域上更多的都是步他人后尘,缺乏自己的思想和主张,效仿甚至移植现象司空见惯。就我国高校高等教育的质量,其外在表现是学历、学位、成绩还是考试?目前高等教育界对这一复杂问题并无明确公认的概念定义。就高等教育的质量来说,在功能、目的这两方面,社会大众对其有着一致性的追求,而具备多样性则是社会的期许,再加之高等教育机构又有着对其定义的不同认定。这些矛盾冲突,致使在观点上形成了具有区别性和多样性的高等教育质量定性,以及由此又引申出对高等教育质量评判的模糊性及非满意性问题,都有着不尽相同的理解。
二、需要怎样的高等教育质量是发展中又一困惑
究竟大学教育质量是否为满足求学大众消费需求,或是为推动经济发展和国家强盛的有力武器?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当下,受主体多元化以及需求上的多样化合力作用,最终高等教育质量经过演变而成为八面玲珑、无所不能的怪胎。那么究竟怎样的高等大学教育才是满足大众需求的?这就归结到对高等教育质量和质量观的问题上来。
如果我们将质量视为物体对人们的需求的满足程度,即有用性。那么,高等教育质量就应从社会和受教者的真正需求入手并作为高校服务的中心,向他们以高度负责的态度付诸这一服务承诺,这可以称作是极富人性的高等质量观。但高等教育质量应既保有其高等学术性的本质又包含其满足大学生世俗需求或沦为社会的附庸工具,而怎样从这两者中找到最佳的平衡结合点,不至于处于两个极端点上,使高等教育既能保持其“最后的学术及道德尊严”,又满足社会及教育消费者的现实需要;既能因高深的学术知识,推动社会的创新发展,促进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可持续前进,又不致受教育的大众接踵都陷入机器奴隶的泥沼?这是我国当下的高等教育质量判断需要直面并解惑的问题。
三、我国高等教育机构自身在质量准备方面存在较大不足的困惑
行政命令、地方政策助推、拔苗助长式的办法,给高等教育带来了由高等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跨越式发展,高校教育规模的急速扩展也带来了我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逐年上升。但高等教育相关机构和管理部门以及教育服务机构多数都没有在思想上做好充分的准备,这致使我国多数的高校在人才的培养、学校的管理和学生的教育上应对得章法错乱,无可避免地给高等教育质量、水平、管理等多方面造成质疑。迅猛的规模扩张,却缺乏完备配套的硬件设备和师资水平,这是目前我国多数高校仍存在的普遍问题。此外,多数高校“小马拉大车”,学校面积、师资水平、图书馆馆藏、校舍舒适度、现代教育设备等反映高等教育与质量的显性硬件力量不足,使教育质量受到了种种的责问和不被信任。社会需求的多样化且如何变化难以把握,就业竞争压力的巨大,使得高等教育无法兼顾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专业技能,这种情况下,高等教育只能向功利性倾倒,这就使培养出的人才质量产生了缺陷。现实而严峻的大量毕业生就业问题与具有未知性的社会需求量,技能学习和训练的盲目性和非专业性与社会对毕业生特定专业领域的要求或毕业生难以胜任岗位要求,这两对矛盾使高等教育费尽心力在力求最大化拓展大学生就业的空间上显得不尽如人意,转化成为人们对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的质疑。高校出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更好地满足受教者的心理需求,适应当前浮躁的社会多样化发展和现实要求,不得不向世俗“弯腰”,转而在教育上轻人文,表现得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另外,仍旧受缚于高等教育的观念、学科体系、教育制度、人才培养体系模式等的高校和高教机构,无法与当下的高等教育质量相得益彰、形成配合互补,并驾齐驱地去支撑现代的教育管理,这都从根本上牵绊着扩招下的高等教育质量以及需求。这些不到位的因素成为高等教育质量被质疑并陷于发展困境的又一原因。
四、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是否下滑是面临的又一困惑争议
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当代,急速扩招下的高等教育更多地被关注和被需要。但就质量下降与否这一问题,由于现代多样化的高等教育模式,对其质量的评定也是多样化的,而其本质上论辩的聚焦在于如何去看待高等教育大众化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分析、辩驳和解释清楚我国曾经的高等精英教育与当代的高等大众化教育之间的联系与关系问题,也就能不言而喻地解决了高等教育质量究竟下降与否的问题。一种观点指出,当下的大众化高等教育沖击了以往的高等教育。但大众化和精英化两种高等教育之间并非是直接的因果关系或上下层的递进关系。甚至随着我国高职高专规模的扩张,一部分研究学者认为他们是组成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支撑力量,相反曾经那些诸如国家985、211重点大学却并非是高等大众化教育的表率先锋。而本就有着其特定质量要求的精英类的教育机构来解决大众化教育的问题,有不切合现实的方面,可也不能因此就要去冲击甚至牺牲非精英教育院所的教育质量作为代价。当然,实践中并不是非此即彼的一元判断,而是高等教育质量本身的复杂性及与其相关的各种关系的多元交错状态,故解决起来也并非易事。显然,在大众化进程中,精英教育质量是否受到了冲击,如何处理精英教育既定理想与大众高等教育的严峻现实之间的观念冲突,这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极易引起误解和麻烦的一对命题,因而构成了高等教育质量的一大困境。
由以上困惑可以看出,我国对高教质量的关注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一直被高等教育机构及其工作者进行着锲而不舍的思考、探索和研究,并取得了不少的成就,但仍无法对高等教育质量评定这一问题达成比较普遍的认同,甚至在实践中各行其道。因此,我们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和实践者,更应当在教育教学中积极探索、付出艰辛的努力,为高等教育更早地走出困境,更好地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张大立,陈太勇,徐 娟.大众化进程下中国高等教育质量观的理性思考.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12,(1).
黄蓉生.关于高等教育质量基本问题的思考.中国高教研究,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