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化竹为风

2017-03-24戴莹

中华手工 2017年3期
关键词:竹艺竹材传统工艺

戴莹

草坪上,被灯光映照的竹屋,仿佛外星遗落的光球;桌子上的乌龟,近看原来是竹片;垂吊着的竹灯如飘逸的云,还有大朵的竹云坠落在地上;美人头上的竹簪,一会儿大一会儿小……竹子在范承宗的手里,不再仅限于椅子、床、席子等传统的模样,竹也变得飘逸如彩带、轻盈似云霞。

从传统中学创造

因为台湾工艺中心的“Yii计划”,范承宗与竹相遇,开始尝试运用现代审美来诠释台湾传统竹艺。在这之前,他其实很不喜欢竹,“因为我生活里常见到的竹,是餐厅的免洗筷,或是上了亮漆覆着塑胶质感的竹制品。”对于竹,当时的他并没有好印象,那时传统工艺在范承宗眼里也是老气、没效率又不合时宜。他大概怎么也想不到,之后竟会深深沉迷于竹。

一次偶然的机会走进竹林,亲身接触到没有经过人为处理、葱郁生长着的竹。有那么一瞬间,风吹过了竹林,竹叶沙沙作响,轻柔的风声在耳畔鸣响。在竹的环抱中,范承宗顿悟,风是看不见的,但因为竹林的存在,风的来去成为人可以感知的体会。“竹能作为一种媒介,反映看不见的自然力量。”他终于等到了竹带给他的美。

范承宗感受到竹独有的美和力量,跟随自己的感受着手探索该如何用竹材表达自然力量的流动。在与竹艺师傅经历无数次讨论与尝试之后,他才渐渐对竹的特性和限制熟悉起来。“人有清晰的感受,但想要用竹子来表现这种无形的感受,我也不知道把它用竹材化为有形,该是什么样子。”

从未学习过竹艺的他,借鉴工业设计学习时的经验,用替代性的材料,如纸和铁丝来进行草模的制作,同时他摸索着创作“力量的流动”造型。经历8个月,范承宗的第一件竹艺作品《飘(Flow)》终于诞生。

“我所做的事大抵皆在挖掘古人在造物之中,于器物里留下的那些无形资产。我常想,虽然我家没有什么房产和资产能让我继承,但如果我把‘家想得大一点,它可以是整个城市、整个亚洲、整个世界,甚至无数历史时空,那么我便拥有无穷无形的财富了。”正如他的名字“承宗”,宛如命中注定。

设计的层次

在《飘》之后,范承宗对竹与传统工艺彻底改观,他一头扎了下去,投入万般热情和精力。他离开台北,搬到南投生活,决定用自己的双手从实践中学习。他下乡拜访几位老师傅,向他们学习竹编、竹管家具、竹材塑形、蒸笼制作等,还接触了木工和天然染织。

在学习过程中,他发现传统工艺所使用的绝顶聪明的造物方法,是经过一代代人的积累和无数岁月才积淀而成,其中蕴含的智慧远远超过个人穷尽一生所能企及的高度。在竹艺作品小量的生产过程中,范承宗看到代工师傅并不思考如何優化制造过程,而导致成本高昂难以销售,还有设计和品质走样的问题。于是,他把工业设计的思维转换到传统工艺中去,用现代化电脑软件和数码工具,把控造型和结构,制造过程也都精心设计。

他将工艺设计视为3个层次:第一层,是在网上或从书本中进行了解;第二层,是掌握制造过程和获得制作材料,但他渐渐发现自己对这些层次的了解是远远不足的。于是他钻进了第三层,必须通过亲手制作,去了解材料和工艺,在这个过程之后才开始进行设计。“我大概会花1/3的时间向专业师傅学习,跟着他们从头到尾做上一回,然后再花1/3的时间,基于前面的了解去推导出我该做什么样的探索,朝这些方向进行大量的实验,直到我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也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很有意思的发现,最后再用1/3的时间进行设计。不断重复这3个过程,之后进行相似的创作时,我就能从任意步骤开始切入。”

范承宗的竹艺并不只是定位于应用竹材,他更想追求的是探索隐藏于传统器物中超越时间的智慧,只做机器无法生产,非得由手工才能做出的器物。如他自己所说“身体里住着老灵魂”,从天然材料和传统技艺的土地中萌芽,在世界开枝散叶。

猜你喜欢

竹艺竹材传统工艺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耐老化处理对毛竹竹材颜色变化的影响
竹材化学预处理对其表面纳米TiO2生长行为研究
论国风文化下竹艺产品的创新
基于桐油热处理的竹材理化性质研究
益阳竹艺的发展和传承探究
传统竹艺的传承与设计创新
浅谈“锔瓷”传统工艺及其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