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课堂中的“问”
2017-03-24黄苑真
黄苑真
〔关键词〕心理课堂;提问;有效教学
现在的课堂教学评价中,尤其重视“有效教学”。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对教学有效性的影响是值得关注的。我国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日益重视,心理课也纷纷进入学校课堂中,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学科。在心理课堂中,教师经常采用各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学生也能够对游戏、活动等积极参与,但有时却因为教师问题设计不合理,导致课堂时间分配不均,前松后紧,某些环节没有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心理课上,什么样的问题有助于课堂的有效教学呢?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仅供交流和参考。
一、一步到位的问题
问题的提出要有时效性,最好一步到位。比如暖身游戏环节,几乎所有教师在叙述完游戏规则,都会确定学生是否对规则有不清楚的地方,但是不同的问法会导致不同的结果。比如A老师说:“大家对刚才的游戏规则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吗?” 而B老师则问:“对于游戏规则大家都明白了吗?”显然这两个问题的设计指向不同的回答:A问题的答案是开放的,学生对自己不清楚的可以直接举手提出来,而B问题的答案是封闭的,明白或者不明白,如果不明白还要老师再追问一次,那么这个时效性就不如A了。课堂上如果有多个学生提出自己不明白,那么B问题的回答时间比A问题至少多占用了一两分钟。因此,问题的设计只有一步到位,指向明确,才能提高课堂效率。
二、发人深思的问题
问题的提出要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不只要看现象,更要看本质。比如小学六年级上册关于复习的内容,其中有一项材料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遗忘曲线的规律学生很容易发现,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这与学生的常识是否吻合呢?很明显并不一定。为了促进学生思考,教师问:“为什么一开始会忘得这么快?大家早上学习的课程内容难道就都忘记了吗?”与学生情况存在出入时,学生就会积极调动思维去思考,很快有学生就想到:“因为实验的材料内容是没有意义的材料,也没办法理解,没有经过理解就去记忆,只是单纯的死记硬背是很容易忘记的。”启发学生从自身的实际经验出发,问题才更有价值。
三、目标明确的问题
问题的设计要紧紧围绕活动的目的,启发学生从活动中得到更大的收获。
比如笔者在听某位心理教师执教小学三年级关于学习的课程内容时,这位教师非常创新地设计了“美食之旅”的活动,让学习与美食联系在一起,促进学生内化对学习的感受。活动中,学生每人拿着一张美食地图,从地图上的第一站开始,一直走到第十四站,期间可以根据指示用时间币兑换“学习美食”,组长负责记录。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热情高涨,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纷纷进行了“兑换”,时间换来了学习成果,也强化了学生珍惜时间、好好学习的观念。
但是,在分享的时候,教师却设置了七大问题,把活动后学生的思路引到了另外的方面。教师问:“你选了哪些?有什么感受?”“你觉得你的兑换值得吗?为什么?”“你犹豫过吗?为什么而犹豫?”“在现实生活中,你愿意用这么多的时间去学吗?”“当你获得这份‘学习美食时,你感受到什么味道?”“当你获得这个技能时,你的心情怎样?”“如果生活只剩下学习,那又会是什么样的?”七个问题中,有四个是关于感受的,何不合成一个“在进行这个活动的过程中,你都有哪些感受?为什么?”有三个问题是没有太大价值的,“你觉得你的兑换值得吗?为什么?”学生已经兑换了,老师提供的学习难道会是没有价值的?任何的学习都是有价值的。“在现实生活中,你愿意用这么多的时间去学吗”和“如果生活只剩下学习,那又会是什么样的”两个问题似乎有点矛盾,学生如果愿意多用时间去学,又发现生活大部分时间被学习占据,那么他们的学习热情还有吗?尤其最后一个问题,似乎让学生看到了“黑暗”的前景,引发了学生的畏学情绪。因此,一个好的活动,不仅仅止于活动形式的创新,更要对问题进行梳理,最好是教师自己事先有所体验,并感悟重点、提炼目标,才能帮助学生在活动后思考得深入,内心有触动,并促使他们在实际生活中有所行动。
四、预设结果的问题
问题的设计要针对活动中的实际情况,对活动结果要有预先的评估。如在小学四年级上册合作的课题中,活动的结果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每个小组都顺利完成任务,每个小组都是成功组;另一种情况是活动结束后有的成功,有的失败,那就有成功组和失败组的对比。如果只是单纯提问:“在刚才的活动中,大家有什么感受?”如果大家都成功,就都会积极回应,如果有成功组,也有失败组,那么可能成功组侃侃而谈,而失败组却一言不发,或者直接对活动中某个表现不好的同学进行“道德批判”,开始责怪与埋怨。
因此,教师要根據活动现场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如果是既有成功组,也有失败组的情况,可以先提问成功组:“你们是怎么做到的?和大家分享一下经验吧!”然后再提问失败组:“没有成功是很遗憾的,如果再给你们一次机会的话,你们会做出什么改变?”这样一来失败组也有话可说,并且对失败的经历也能有一次很好的总结,同时避免出现同学之间互相指责的情况。因此,预设结果才能让课堂良性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五、指向未来的问题
问题的设计不仅要指向当前,更要引领未来。课堂上的教育,不论是以什么形式出现,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以致用。在课堂最后的五分钟时间里,学生能不能对课堂上的知识进行消化,并且意识到自己需要注意或改进的地方,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否好好地运用所学的理论或方法,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下一番功夫。有的教师会问:“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按照笔者的实际经验,学生会纷纷把教师说的重点,自己捕捉到的重要信息甚至是黑板上的板书再说一遍,很少联系自己的情况去谈收获和感受。这仅能称之为“复习”,仅针对的是这堂课。有的教师则会给学生留一个相关主题的实践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去运用所学的知识,这就需要学生较高的自觉性,但通常较难检验。笔者认为,在进入主题活动前,教师可先让学生回顾自己的过去,以前是怎么做的,然后在下课之前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在今后想要做什么努力或者改变吗?”这个问题可以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指向自身未来的具体做法,同时也能在互动过程中听听其他同学的看法,拓展自己的思维面。在总结阶段,应尤其注意设计这样带有指向意义的问题,促使学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将课后延伸做得更好。
总的来说,重视在心理课堂中的问题设计,进一步保障课堂的时效,才能拥有自己满意学生也满意的“有效课堂”。
没有十全十美的课堂,作为心理教师,我们可以追求做得更好。每一节课上完后,应学会不断反思课堂的点滴:为什么时间不够?为什么学生没有发言的兴趣?为什么活动开展得不好?多问一些为什么,你会发现课堂总有需要我们不断进步和努力的地方。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金尚小学,厦门,361009)
编辑/刘 扬 终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