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研究性学习,寻找高中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长点
2017-03-24张小梅王守琼
张小梅+王守琼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它的凝练性、抽象性和内隐性与高中生认知的直观性、具体性存在一定的冲突,因此对高中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一定的难度。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具有开放性、实践性、探究性的特点。立足研究性学习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长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意识形态的制高点,是社会和谐共同发展的价值规范,也是个人发展的精神支柱和行动向导。对高中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其理论和现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笔者试通过分析现阶段在高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困境,找到研究性学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价值所在,从而寻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长点。
一、在高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困境分析
高中生身心发展的特殊性,文化环境的多元性,核心价值观理论的凝练性、抽象性等多方面因素对现阶段进行高中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出了挑战。很多时候,核心价值观教育只是走“形”,而没有走“心”。
1.尚未成熟的认知对价值观教育造成困难
高中阶段是青少年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之所以如此认定,是因为16至18岁的高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个年龄段是人的身体、智力走向成熟的转折时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初期。一方面,高中生对世界的人与事心怀好奇,独立意识增强,思维日渐成熟,批判质疑意识增强,但仍然对直观、具体的事物比较敏感,而对抽象的理论的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由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独立处理事务的能力不足,情绪和思维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思维和行动表现不能始终如一。
2.丰富多元的文化对价值取向造成冲击
随着改革开放的纵深化推进,文化领域泥沙俱下。不同国家的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良莠不齐的文化冲击着国内的主流价值观,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形成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有研究表明,受西方思想的影响,中学生的个人取向明显,他们普遍将“自我的完善、个人能力的发展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视为最重要。
3.抽象内隐的价值观难以评估量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追求,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尽管国家从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了具体的内容规定,但这些内容仍然难以评估和量化,这给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价值观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
二、研究性学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义
1.开放性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丰富情境
研究性学习主要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习活动。一方面,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是综合开放的。它可能是某学科的,也可能是多学科综合、交叉的。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来源于自然现象、社会热点、学科知识、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丰富的课题内容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载体。立足研究性学习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体化提供丰富的情境素材,有效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另一方面,研究性学习的形式是开放的。其研究视角、研究目标、研究过程、研究方法、手段、研究成果等可以各不相同,形式的开放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为学习者、指导者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形成一个开放多元的学习过程。
2.探究性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认知体系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发现问题,自主选择研究课题,自主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研究性学习区别于传统的接受学习方式,它更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探究的感受和体验。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过程实际上也是学生调用已知解决未知的过程。立足研究性学习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够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把已知现实与核心价值观的理想蓝图相链接,从而把未知纳入已知的认知体系,把新知纳入已有知识体系中,进而实现核心价值观的内化。
3.实践性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寻求情感认同
研究性学习提倡学生通过实践积累直接经验,在实践中利用所学的间接经验去解决现实问题。立足研究性学习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通过学生的直接实践获取直接认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找到情感的共鸣和认同。同时,实践还是检验学生已有价值观正确与否的标准。
三、利用研究性学习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策略
1.整合資源,丰富教育素材
开发和利用教育资源是研究性学习得以开展的必要条件。课内课外凡可供学生学习研究的人力、信息、物质等资源都可视为研究性学习的教育资源。挖掘课堂内外的教育资源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开展提供有力抓手。
一方面,挖掘学科知识与价值观相契合的研究点。课堂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思想政治学科作为德育学科,其很重要的一个目标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本学科有很多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学时,充分挖掘思想政治学科知识中具有探究价值又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部分。例如,在上《生活与哲学》模块“价值的创造与实现”一课时,结合学生自身参与学校的台风后的恢复家园活动,亲眼所见社会各界的抗台救灾行动,探讨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的途径。另一方面,不断拓展校外资源。独具特色的校本资源和地方资源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体化、形象化的抓手。
2.实践体验,活泼教育形式
“行是知之始。”充分发挥实践活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作用,学生能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同步实现价值观的内化和外化。在课堂上,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情景模拟、分组辩论等形式讨论社会热点问题。在校园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在网络上,利用校园网开展集教育性、学习性、趣味性为一体的活动。在社会中,借助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形式开展实践。例如:
在《红砖古厝》课题研究的中期,学生亲身走访了海沧新垵村的红砖古厝,并且采访了古厝中的原住民、租住者,采访了当地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和当地居委会的工作人员。通过实地考察和采访,他们对红砖古厝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他们获得了更多一手资料:收集了大量红砖古厝的照片,收获了前一阶段没有了解到的更多古厝的辉煌历史和感人故事,也了解到目前红砖古厝面临的危险境地。
走访过程中,学生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都震撼着学生的心灵,他们深刻感受到保护红砖古厝的紧迫感。实地调查、访谈等实践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探究、交流沟通能力,更使学生深入了解社会,感受社会现实,使自己的价值认识与现实结合起来,有利于使价值观内化于心。
在研究性学习的结题阶段,学生通过研究过程中收集的材料,为红砖古厝的保护提出了许多可行性建议:政府从财政拨款修缮破旧房屋;承包给企业进行保护和综合开发,对部分民居进行商业开发,改做闽南特色餐馆、旅店;对典型的古厝进行挂牌保护,并介绍其价值;对古厝的木雕、石雕进行修复;开发旅游线路等等。他们还将收集到的资料做成了宣传小册,自发组织了宣传活动。这些行动表明,学生通过本次研究性学习活动,不仅丰富了关于红砖古厝的知识,增加了對家乡文化的了解,更重要的是他们认识到自身对保护和弘扬家乡文化的责任,真正将所见所闻升华为爱乡爱国的价值观。
3.开放评价,注重教育过程
价值观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对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评价应该更注重形成性评价,这与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方式不谋而合。研究性学习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老师、学生,甚至与活动有关的企业、社区等都是评价主体;学生参与活动的认识和态度,学生在研究中获得的收获体验,研究成果的呈现,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实践能力等都是评价的内容;他评、自评、互评相结合,个体评价与集体评价相结合,口头评价与书面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都是评价方式。评价主体、内容、方式的多元灵活,使得评价角度多面,评价纬度全面,评价结果准确。因此,采用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方式能够完善原有的教学评价体系,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在知识、能力、价值观等方面的成就和问题,切实促进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小利.研究性学习方法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运用的价值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1(8):45-46.
[2]刘峥,刘新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路径探索[J].求索,2011(9):122-123,135.
[3]王睿.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与策略探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5(S1):194-195.
[4]王永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目标指向和实现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3(3):8-14.
[5]冯留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探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3-18.
注:本文为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专项课题“高中政治校本作业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研究”的成果之一,“批准号”FJJKZX14-07,主持人王守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