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演化市场假说,一种新的市场观点

2017-03-24裴鑫建

经济研究导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演化

裴鑫建

摘 要:市场并非有效,而是在演化。投资者的交互作用奠定了演化的基础,而演化的形式分为“质变”与“量变”两种。如果用这种动态的观点看待市场,就容易解释经济规模的不断壮大,也容易解释不断发生的金融经济危机。而市场在危机与繁荣的不断转化中,向有效市场进行演化,完全有效的市场就意味着市场的终结。

关键词:演化;市场假说;市场观点

中图分类号:F71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4-0003-02

一、大量投资者存在是市场存在的基础

首先,市场存在的基础在于市场中有大量的参与者,而市场的演化则以市场中所有参与者的适应为基础。“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同样,市场并非静止的,而是处于不断变动的过程中,市场的参与者为了不被市场淘汰,在不断选择更好的适应市场的策略。类似于自然法则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律,市场中所有参与者都在寻求对市场变动的适应,那些适应市场变动的个体会在市场中存在下来,而不适应市场的个体会从市场中逐渐消失。

我们应当认识到,永恒适应市场的个体是不存在的。因为市场处于不断的变化中,这表明同一个体可能对不同的环境适应力不同,不同时期同一个体的适应性也会不同。那些在上一时刻适应市场环境的个体,可能在下一时刻变得“格格不入”;此时可以获利的投资策略,可能因为一项新政策的颁布瞬间变为亏损。如果市场的多变超越了投资者的适应力,那么投资者最终会因为市场的“洗劫”最终走向“灭绝”。当然,市场中参与者也会实现“变异”,即不同时刻产生不同的投资理念,不同时刻会采取不同的投资策略。并且,市场参与者根据自身对市场的理解做出的投资选择的行为并没有方向性,可能受到信息的指引,可能受到舆论的诱导。但是,所有的选择都会最终受到市场的检验,获利者会逐渐适应市场环境,通过在市场中的获利维持自身在市场的生存;没有获得利润的个体会逐渐走向破产,并最终从市场退出。

从一定程度上来看,市场更像是一台“割麦机”,而市场中参与者仿佛待割的麦子一样。但是,市场中会不断输入新鲜的血液。我们应当认识到,市场中不存在永恒的获利者,也不存在永恒的失利者,所有的参与者都在适应市场环境的过程中为市场的存在奠定基础。

二、市场并非有效而是在演化

再者,市场并不像有效市场假说描述的那样完美无瑕,那样简单有效,相反,市场更像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并且在临界态上运作和演化。在这种演化过程中,不仅仅有阵发的、剧烈的、革命性的市场变革,例如经济危机的爆发,也有渐进、缓慢、无关痛痒的市场变化,例如某一行业从业人数和规模的变化。这两种市场的变化是统一的。正如Eldredge(1972)在 “间断平衡理论”中所揭示的那样:市场在大部分时间发生演变的程度很小,几乎处于一种“静止”状态;然而革命性市场变革往往在长时期的积累过后突然爆发,并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造成毁灭性的影响;随后,市场中的个体在毁灭的市场环境中逐渐适应,新的适应性个体逐渐发展壮大,市场发展到新的演化阶段。从整体来看,演化树的形状并非蜿蜒平滑的枝条,而是包含了接近于“台阶形”的跳跃过程。

正如“质量互变规律”揭示的那样:市场也在质变与量变的相互变动中演化。上述革命性的市场变革就是质变,而缓慢的市场演变就是量变,可以说,市场是质变与量变的统一,是均变与灾变的统一。在市场量变阶段,市场中的参与者普遍情绪不高,市场表现为资产价格的小幅度增减变动,此时市场处于均变阶段,虽然没有疯狂的起落,却在为质变酝酿“势能”;在市场质变阶段,市场表现为资产价格的巨幅变动,市场参与者要么极度狂热,要么极度恐惧,市场泡沫一触即破,市场危机一发不可收拾。通常新的市场格局在质变后形成,接着市场进入新一轮的量变和质变阶段。总之,市场的演化不是一个稳态均衡的过程,不是一个随时爆发危机的过程,而是一个长期稳定与短期巨变交替的过程。

三、动态的视角看市场

市场不应该是静止的存在,而是在不断变动、不断发展、不断演化。如此来看,市场中的各种异象反而十分自然和清新:正是由于异象的存在,增加了市场的活力,也增添了市场发展的动力。如果市场仅仅按照给定的模式以均衡的状态存在的话,市场中的参与者势必会因为市场中“无利可图”而逐渐退出市场。世界是矛盾的,这种对立统一体现在方方面面。异象与市场也是这样一对“矛盾体”,即:市场的存在是为了消除异象,实现均衡;而异象的存在却进一步激活了市场,使得市场更加活跃,也使得市场的参与者更加积极。正如萨缪尔森所言:“市场存在的基础就是每个参与者都在市场中有利可图。”行为金融所描述的金融异象,正是为市场参与者创造了识别获利条件的基础。

同样,许多金融异象自被发现以来,呈现逐渐减弱的趋势,以至于一些异象已经消失了。但是这不应该成为市场有效的证据,反而应当是市场演化的证据。一方面,异象的消失展现出一种缓慢的变化趋势,而非突然之间“灰飞烟灭”,这与有效市场假说的“信息有效”不符;另一方面,旧的异象消失的同时,一大批新的异象又涌现出来,以至于金融异象仿佛“春笋”一般节节涌现,层出不穷,这些证据都有意无意地表明市场是在演化的。

提及市场就不得不提及“危机”。Friedman等经济学家曾用“理性泡沫”的观点来解释经濟危机,而Fama更是将金融危机视为市场有效的证据,即资产价格在巨幅震荡后能恢复本来价值说明市场是有效的。但问题是,如果投资者是理性的,市场是有效的,那么资产泡沫如何能被“吹起”,资产价格又为何会产生大幅度震荡的现象呢?正如前文所述,金融经济危机的爆发是市场质变的一个表现,我们所观察到的危机原因,往往不过是“球场的临门一脚”,不过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罢了。金融危机爆发的前期,饱含了与之相关的量变积累过程。正如沙堆模型所刻画的那样:市场仿佛处于一种自组织临界态,在这种特殊敏感的状态,微小的局部变化可以不断放大。任何一粒新落下的沙粒,都可能造成难以想象的沙堆滑坡,但是这种滑坡,势必有一个积累的过程,落入平面的第一粒沙粒不可能造成滑坡,而这一积累的过程可能会非常漫长。

四、市场演化与危机

随着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随着國家与国家的交往越来越频繁,整个世界市场仿佛被连成一体。同时,市场中资产的数量、资产的形式、参与者的类型、资产的规模,都向着多样化和丰富化发展。市场的演化,正是伴随着市场中参与者的数量、规模、形式的变化向着自身越来越复杂的方向发展。这种复杂不仅仅体现在规模上,也体现在形式上,更体现在参与者与参与者、参与者与市场的关系上。市场的状态,正如《国富论》中描述的那样:市场的发展促进了市场参与者的分工,以提高个体的劳动效率扩大规模,而这种分工又进一步加强了市场参与者的相互联系。

随着这种联系逐渐加强,金融危机的爆发所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不仅仅在程度上越来越大,所波及的范围也越来越广,似乎市场越发展越“脆弱”。实际上,随着市场复杂程度的增强,市场各部分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相互之间的依赖也越来越强烈,牵一发势必动全身,这是很自然的现象。只不过,市场演化的复杂性加强了相互之间联系的同时,也增强了不同个体之间的协作,紧密的联系增强了市场化解问题的能力,其自我恢复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强。但是,市场的稳定与自我恢复的能力终究维持在一定的限度范围,一旦市场突破了这种临界态,市场各个部分的相互作用势必会加速金融危机的传染,进而加大金融经济危机的毁灭性。

同时,当危机的爆发被看作是市场演化的一个阶段,当我们以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市场,似乎也不会对危机产生过度的偏见。在危机爆发后期,往往意味着新一轮市场演化模式的重建。危机爆发仿佛大浪淘沙一般,将不适应市场者逐渐淘汰出市场,而将更多资源充分投入到适应市场的参与者身上。此时,集中了优势资源的市场会在新的量变积累阶段发展得更远。从这一角度来看,危机带来的不仅仅是毁灭,更是一种创造性毁灭(熊彼特)和毁灭性创造的统一。长远来看,危机的发生,为市场带动了“新陈代谢”,便于市场“轻装上阵”之后更好地“负重前行”。

五、市场的终极

马克思曾在《资本论》中提出,资本主义在诞生之初就埋下了埋葬自身的伏笔,同时,其在“科学社会主义”部分为整个人类勾画出美好的共产主义蓝图。同样,市场演化的终极形式在于没有市场。市场在诞生之初就充斥着利润,这种攫取利润的形式更是随着市场的演化越发复杂。不可否认,市场在自身变得越发复杂的过程,势必也是发现利润攫取利润的速度越来越快的过程,即在市场演化的过程中市场的效率会越来越高。这个演化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当前市场并非 “对信息快速及时的反应”,而是在质变与量变的相互转化中逐步走向有效。同样不可否认的是,尽管有效市场假说不符合当前实际情况,但有效市场假说却为未来的市场演化指明了方向。

在完全有效的市场中,物尽其材,人尽其用,此时任何溢价都会被瞬间消除,任何异象所产生的超额收益也会瞬间消失,价格机制已不能起到任何作用,人们之间认识的分歧消失了,整个市场缺乏了套利的动机,市场自然不复存在了。

[责任编辑 吴高君]

猜你喜欢

演化
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演化自组织过程研究
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演化自组织过程研究
演化视角下的管理机制研究
环境营销理念在现代企业中的应用研究
《演化》
大理州产业结构演化探究
论科技、社会快速发展下的“受众”概念演化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与监控
耗散结构视阈下的科技招商与科技服务网络建设研究
区域创新系统演化与区域经济发展互馈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