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演化视角下的管理机制研究

2017-01-10王耀光

商业经济研究 2016年24期
关键词:演化管理机制分类

王耀光

◆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以前人的研究为基础,以组织是一个具有认知能力的有机系统为假设条件,以演化视角对管理机制的概念、构成与分类进行详细探析,从学理上揭示管理机制的演化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对管理机制、组织结构和组织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剖析。

关键词:管理机制 分类 演化

管理机制的概念

管理机制是管理学家从物理学和生物学中借用并改造而来的概念。在物理学中机制概念的提出是基于对热能传递过程和效率的考察,据此,赫内斯(Hernes,1998)认为机制是能够产生特定效果的一套有相互作用关系的部分或元素的集合,特定效果不是集合中任何一个部分或元素所能够完全贡献。机制不是机械部件或细节,而是传动装置和中介。在管理理论发展早期阶段,组织环境相对稳定且组织结构也相对简单,对物理学中的机制概念进行借用和改造是恰当的。随着环境和组织结构日渐复杂,在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启发下,管理学家开始认可生物学家将机制定义为生物体受外界刺激时而产生的一系列反应的观点,并尝试根据机制而不是规律来思考。对人们在公开场合观察彼此并根据环境要求来调整自己行为的现象进行研究是社会科学家对机制探索的开端,但这仅仅是对个体间相互作用的机制进行探索。后来,莫顿(Merton,2010)利用生物学的机制概念对维持系统功能的结构和过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这实际上是对社会与组织机制的早期研究。从此,管理机制在社会科学中的使用开始普遍。

管理机制的不同起源产生出二类不同的管理机制概念和相应不同的理论研究路径。一类是起源于物理学而形成的个人主义方法论,另一类是起源于社会学而形成的集体主义方法论。第一类以均衡、最优和物理学隐喻为核心内容,将管理机制定义为具有强制性的约束(孙绍荣等,1995)、寻求分配均衡的办法(张辉等,2002)等。期间,受到赫尔维茨(Leonid Hurwicz,1973)的系统性机制设计理论的影响,遵从这一研究路径的学者开始从系统的角度对管理机制进行定义。往往将管理机制定义为管理系统内部的有机制约关系及运行机理(张勤生等,1997);是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和环节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合理制约,从而使系统整体良好发展的运行机构(李桂萍,2012);由系统结构、运行机理及作用方式等构成的工作系统(齐永智,2014)等。这类学者视组织为一个封闭的理性系统,以功能最大发挥为目的对管理机制进行定义。第二类以结构、文化和制度为核心内容,将管理机制定义为组织对外部刺激的系列反应(Selznick,1957)、系统内在运行和调节的方式及规律(方莹,2009)。这类学者视组织为一个在环境中求生存的有机个体,完全被动地接受环境的选择,以适应性为目的对管理机制进行定义。

管理机制研究者始终倾向去研究组织如何像一部传动装置一样创造出效益,而忽略具有同样社会功能的组织存在结构多样化的事实。与物理和生物系统相比,社会组织是一种复杂的松散偶联系统,组织结构和个体行为不一定都与管理结果有关(Buckey,1968;Ashby,1968)。因此,不仅要看到组织各部分的相互依赖,更要看到不同部分之间相互依赖程度的不一致(Wiener,1956)。组织中不但有制度和关系结构,而且还有从铭刻于人类身体和思想的习惯及技能中发现的具象结构,这些技能和习惯使关系与结构的再生产成为可能(斯科特、戴维斯,2011)。结构和关系是组织行动的基础,组织行动使结构和关系得以再生产。因松散偶联而形成的结构与关系中的冗余部分虽然被不断再生产,但不产生任何效益。具象结构虽然在再生产过程中持续创造效益,却不能够通过关系和结构被描述。因此,通过结构和关系对管理机制进行定义是不科学的。

综上所述,物理学中的机制概念是以能量跨时空传递为核心构建而成,生物学中的机制概念是以被动性适应为核心构建而成。对社会和组织机制概念的构建可以参考生物进化论的观点,但不应简单借用。虽然社会组织与生物组织同样具有系统性、有机性、环境嵌植性和持续动态性特征,但是作为高级有机系统的组织具有主观能动性,对环境是主动适应而不是被动选择。环境对企业组织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企业家的判断来实现(伊迪斯·彭罗斯,2010),企业家认知是管理机制的核心内容。此外,任何组织都必须与其所处环境进行恰当交换以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但是在这个交换过程中,没有哪一个管理者能够完全清楚相关工作是如何完成的,因为组织能力零散地分布在不同组织成员手中(Winter,1990;Jansen,2008)。无论如何,在组织与环境之间以交换为目的而形成的信息流、物质流和人员流不但是组织与环境互动的本质体现,而且是组织行动结果的反映。这些流的循环往复使有效的组织结构和关系能够被不断再生产,将流纳入到管理机制的研究中能够很好解决冗余性结构和关系、以及具象结构所带来的困扰。总之,管理机制是管理者认知触发所带动的物质流、信息流和人员流的循环往复及改变的方式和过程。其中,流对环境的影响属于社会学研究范畴,流对组织的影响属于管理学的研究范畴,这是界定管理机制研究边界的标准。

管理机制的分类和演化

不同概念起源和研究假设导致管理机制分类出现多样化现象。从泰勒(1912)创建科学管理伊始,组织就被视为实现目标的机器,因此,输入机制、加工机制和输出机制是重要的管理机制(Harbison & Meyers,1959),正反馈机制会提高组织效率,负反馈会降低组织效率(张辉等,2002)。同时,组织不是一成不变的,组织内部存在保持现状的自然状态机制和致力于改变现状的人为干预机制(孙绍荣等,1995)。虽然受威廉姆森(2008)和西蒙(2011)的影响,严格机械式分类方法受到部分放松,信息成本控制机制和激励相容机制也被认为是重要的管理机制(张勤生等,1997),但是将组织视为一部实现目标机器的前提假设并没有改变,源自物理学的机制概念仍然主导研究思维。

随着巴纳德(Barnard,1938)和塞尔兹尼克(Selznick,1957)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研究者开始将组织假设为在环境中求生存的有机体。有机体是复杂的适应性系统,内部具有为聚集和边界而产生的标识机制、对大量外部输入进行挑选并转成内部结构的内部模型机制,以及通过对内部结构进行重新组装以应对环境变化的积木机制(霍兰,2011)。相应地,当源自生物学的机制概念开始主导管理机制研究思路时,对外适应和对内协调便成为管理机制研究的核心内容和分类基础,巴纳德(2013)甚至认为管理机制的核心就是协调。实际上作为有机自我调节系统,管理机制分为政策、控制和运营三种机制(Swinth,1974),政策和运营机制之间协作是解决干扰种类问题,运营和控制机制之间协作是解决干扰程度问题(Ashby,1952)。

在诺斯(2010)的经济演化理论影响下,研究者开始将组织视为一个具有认知能力和主观能动性的开放性有机系统。按照这种前提假设,从关系和结构角度看,管理机制分为技术、制度和文化三种机制(冯周卓,2005)。从行动和演化的角度看,管理机制分为取景机制(基于占据优势地位的文化概念对相关问题的理解)、扩散机制(创建并传递观念、结构和实践)、转化机制(被传播的观念和实践被改造并应用到具体情境)和拼凑物品机制(对观念和实践等要素进行重组)四种(Campbell,2005)。从组织与环境的关系看,管理机制分为环境机制(环境影响过程)、认知机制(对外部影响进行概念化和解释过程)、关系机制(个人、团队和组织之间的联结过程)(McAdam et al.,2001)。从组织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具体路径来看,管理机制分为从宏观到微观的环境机制、从微观到微观的行动机制和从微观到宏观的转换机制(Hedstrom、Swedberg,1998)。

综上所述,组织寻求适应性的行为导致组织所处环境的复杂性增加,增加的环境复杂性反过来增加了组织寻求适应性的难度并使组织行为变得更加复杂,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也随之变得更加复杂。上述学者的研究虽然客观地反映了管理机制的演化过程,但对这种适应性与复杂性之间的互动过程描述并不完善。

首先,管理机制的内涵的确遵从变异、选择和保持的演化过程。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机械式的管理机制在许多企业和组织中依然存在。此外,在组织中有些类别的管理机制变化速度较快,而有些类别的管理机制变化较慢,对于这种现象,目前的管理机制分类无法解释。其次,组织是一个复杂的且具有认知能力的有机系统。既然是系统,内部必然存在不同的层级。根据组织系统的研究成果看,组织内部存在制度的、关系的和具象的三个相对独立且彼此联结的层面。目前的管理机制划分不但不能将这三个层面有效地联结起来,而且也不能作为三个层面通用的分析工具。再次,环境对组织的影响在进入组织之前是组织适应对象,进入到组织后这些影响就变成规划对象和组织成员的认知对象,目前的管理机制分类忽略了这个过程。最后,由观念、思想、制度、原则、现场经验与技术共同塑造而成的惯例既是组织变革成功的保证,又是组织变革的障碍,目前的管理机制分类没有对此提供答案。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首先应该从组织整体层面将管理机制分为开发机制和探索机制。开发机制的重点在于对现有的物质流、信息流和人员流进行深入挖掘,以便提高组织管理的效果和效率。探索机制的重点在于寻找新的物质流、信息流和人员流,或者为这些流寻求新的循环方式。其次为了防止外部环境对组织技术实施过程的冲击,组织往往构建隔离措施来屏蔽这些影响。随着环境中制度的不断完善,组织在合法性方面受到的影响越来越大,组织往往设置一些内部机构并采取一些行动来保证组织具有合法性。为了能够使分布在组织中的能力和物质要素得到充分利用,组织必须对这些能力和要素进行整合。因此,可以在组织中间层面将管理机制分为保护性机制、合法性机制和整合机制。最后,根据信息流、物质流和人员流在组织与环境之间以及组织内部普遍流动的特征,可以考虑从组织内部基本层面将管理机制分为认知机制、规划机制、建构机制、协调机制和解构机制。这种按流程顺序的分类方法,不但能够作为通用分析工具对组织内部不同层面进行分析,而且可以有效解释惯例对信息流、物质流和人员流的影响。

结论

管理机制承载了过程和行动,过程和行动使结构与关系能够被不断再生产。管理机制是联系组织与其所处环境的中介,能够真实反映组织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和过程。管理机制是组织整体与其构成部分以及不同构成部分之间的联结,能够客观反映整体与部分以及不同部分之间的互动关系和过程。管理机制是普遍性管理理论与特殊性管理理论之间的中层理论,能够清楚地说明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如何产生的,是具体管理现象描述与普适性管理理论之间联结。回顾管理理论研究的历史,能够被人们普遍接受且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管理理论不多,实践指导性强的管理理论又由于过度情境化而难以推广。因此,以管理机制为研究对象,大力开展基础研究和经验性研究是未来管理理论研究取得较大突破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莫顿,鲁旭动等.科学社会学[M].商务印书馆,2010

2.张辉,林凤.管理机制创新[J].软科学,2002,16(5)

3.李桂萍.论比较管理的研究对象[J].商业时代,2012(34)

4.齐永智.企业基因及其演化过程分析[J].商业时代,2014(36)

5.方莹.基于遗传基因视角的企业生态位结构分析[J].商业时代,2009(15)

6.W·理查德·斯科特,杰拉尔德·F·戴维斯,高俊山译.组织理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7.伊迪斯·彭罗斯,赵晓译.企业成长理论[M].上海格致出版社,2010

8.道格拉斯·C·诺斯,厉以平译.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M].商务印书馆,2010

9.Leonid Hurwicz. The Design of Mechanisms for Resource Allocation[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3,63(2)

10.Buckly,W..Sociology and Modern Systems Theory[M].Upper Saddle River,NJ:Prentice Hall,1967

11.Ashby.W.R.The Effect of Experience on a Determinant System[J]. Behavioral Science,1956.1

猜你喜欢

演化管理机制分类
分类算一算
关于软科学质量管理机制的问题探讨
工电道岔结合部联合管理机制的探讨
分类讨论求坐标
数据分析中的分类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