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20以内退位减法教学之我见
2017-03-23陈璐璐
陈璐璐
【摘要】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转变教育观念,用现代教学理念来进行教学,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对于小学一年级教学而言,也应该在教学方法方面有所转变,本文以20以内退位减法教学为例,对小学一年级教学方法的变革进行分析。
【关键词】小学 一年级 退位加减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4-0130-02
对于小学生而言,由于刚进入小学教育阶段,受自身认识能力及基础知识水平的影响,在计算课程教学中,学生往往对枯燥的数字计算没有兴趣,导致教学效果也受到很大的影响。为了提高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质量,教师需要从教学方法方面进行转变,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中,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本文结合20以内退位减法教学情况,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有效教学方法进行探析。
一、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人类的思维是建立在感觉的基础上,所以在小学一年级20以内退位减法教学中,也要让学生充分的对其感觉器官进行利用,通过对前人总结出的学习材料直观形象的进行感知,达到对知识的了解、体会、观察、学习等,使学生的手、脑、眼、耳等感官都能参与教学活动中。例如,对该部分内容进行教学中,教材中介绍了“互逆法”,该方法优势在于能够让学生对加法和加法的互逆关系进行理解,但需要建立在对加法计算熟悉的基础上,反之,对减法的计算速度会带来影响,导致部分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学习难度增大。按照该年龄段儿童思维特征,对20以内退位减法采用“破十法”口算,能够让学生对计算原理理解的更加透彻。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动手用饮料瓶做一套数位筒,为计算创造条件,然后将“破十法”教给学生,并让学生理解清楚,然后提问:“数位筒内有14个小棒,如果拿掉8根,那么还剩几根?”然后让学生结合数位筒自己进行取舍,发现有二种拿法:一种是先拿掉4根,然后拆开1捆,从其中取出4根再拿出来,剩余6根;二种是直接将1捆拆开,从其中拿出8根,将剩余2根和4根加起来,剩余6根。而第二种拿法就是“破十法”的计算思路,通过对该方法不断练习,让学生通过视觉、动手操作直观的感受14-8这道题用“破十法”解题的思路,可加深学生的理解。
二、通过现象看本质
人们对某一事物的感知最开始接触的是事物的表象,对于数学知识而言,其自身具有抽象性特征,对于刚接触数学的儿童来说,理解难度比较大,所以需要让学生对数学的表象充分进行感知,将此作为桥梁来加深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在对“破十法”学习过程中,同构对数位筒及小棒的操作,学生在头脑中可形成相关的表象,然后通过对表象的认识,逐步引导其对计算方法进行掌握。同样以“14-8”这道题为例,利用连线将学生操作小棒的过程表现出来,一边划线一边让学生对计算的步骤进行观察:第一步,将被减数个位的4个减数8用红笔连在一起,并让学生知道被减数个位的4减减数8是不够减的;第二步,将被减数十位的1和减数8相连,并让学生计算10-8=2;第三步,老师将被减数个位的4写出来,并将4个上一步计算的结果2相连,让学生计算4+2=6。第四步,对14-8整个计算步骤进行梳理:个位4减8不够减,用10-8=2,然后2+4=6,因此14-8=6。最后总结计算过程:一看二减三加。这样,学生对14-8这道题的计算原理就会充分理解。
三、创设情境促进知识的迁移
学生在学习了20以内退位减法计算原理和方法后,就需要在不同的情境中进行运用,充分的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因此要求教师要对教案合理进行编写,要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从而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合理。教材中,20以内退位减法与20以内进位加法是相结合编写的,在对9加几或9减几的内容学习完成后,根据知识的同化作用,就不需要再对8、7、6……等相同知识进行重复讲解。只需要让学生对计算方法进行理解后,就可以让学生试着用“破十法”去自己计算同样类型的题目,此时教师在编写教案时,要编写几到练习题,让学生自己尝试计算,当然练习的目的不是计算的结果正确与否,而是对计算的方法是否能够正确运用。
四、結语
对于小学一年级学生而言,在学习数学时,遇到的问题比较多,要求教师教学过程中要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切忌填鸭式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通过自己亲自动手操作来认识数学知识,透过数学知识的表象来认识知识的内涵,并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合理创设情境实现知识的迁移,促进小学一年级20以内退位减法教学效果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马银花.浅析如何教好20以内加减法[J].学周刊,2016,21(13):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