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因材施教”观与“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2017-03-23丁光尧
丁光尧
【摘要】我国传统的因材施教观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中国从古至今的教育改革,而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在现今教育改革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两种理论都提倡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可又各有侧重点:“因材施教”观提出关注学生现有认知水平,“最近发展区”理论则关注学生可能达到的认知水平。在我国教育改革中,两种理论都有重要的实际指导意义。
【关键词】因材施教 最近发展区 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3-0244-02
“因材施教”是我国传承了两千多年的教学理念,孔子是古代史上伟大的教育家,他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践行因材施教的方法。宋代教育家朱熹对他的教育理念作了概括:“孔子教人各因其材”,产生了因材施教这一成语,传承至今。维果茨基在20世纪初提出“最近发展区”概念,指出儿童有其可能达到的认知水平这一概念。“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出现为人们审视教学与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带来的新的视角。因此,不论是传统的“因材施教”观还是“最近发展区”理论,对于我们今后的教育改革都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一、“因材施教”观的内涵
关于“因材施教”的含义,通常认为因是依据,材指学生心理发展水平或教育活动中所用教材,多数人认同前一种释义,施是实施或施加,教是教学活动。因此,因材施教指教师要依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开展教学活动。这包括两层含义:了解学生间的差异和据差异对学生实施不同的教育。通过研究现有教育学教材,对因材施教的研究现状有大致了解。
南京师范大学所编《教育学》一书道,因材施教指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王道俊主编《教育学》一书认为,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王策三所著《教学论》一书认为,因材施教要求照顾个别差异,就是处理好集体教学和个别教学,统一要求与发展学生个性的对立统一关系。 通过对以上教育学类教材有关因材施教内容的研究可得,教育学界对因材施教中“材”基本理解为实际情况,但在教育过程中很难掌握。 李秉德、李定仁所著的《教学论》对此提出了较具体的办法:“教师主要从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学习态度、知识基础、健康状况以及家庭、社会背景等方面了解学生。了解的方式可以是通过课堂内外的观察、分析学生作业、通过其他任课教师或家访了解等。”并提出 ‘教育会诊的方式。教育会诊指在教学过程中,教育研究工作者与班主任、课任教师以及家长,运用教育科学理论,分析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得出教育学生的具体方法。可以看出,上述学生的材仍是依据经验得来。而且采用观察、作业分析、与任课教师交谈及家访等方法也有较大局限性,在教学活动中对每个学生进行教育会诊较难操作。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内涵
20世纪30年代初,维果茨基将“最近发展区”概念引入心理学研究。他提出可接受性原则,教学应以学生的成熟为基础,符合其年龄特征。在发展过程中,要明确学生的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学生已达到的水平,即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水平;二指学生正在形成的、发展的水平,即在教师的帮助下可达到的解决问题水平。“最近发展区”指两种水平间的差距。
維果茨基还认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这意味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创造最近发展区。这体现在教学中不仅要依学生现有认知水平进行教学,而且要预见学生今后认知水平的发展并有意识地影响这种发展。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标志着儿童一些官能的成熟,而最近发展区则指那些在成长中还未成熟的官能。维果茨基由此提出了教学最佳期概念,并指出传统教学处于教学的最低界限,好的教学处于教学最佳期,而教学最佳期受最近发展区影响,最近发展区理论认可了教学在儿童发展中的主导作用,认为教学的本质不在于对已形成的内部心理机能的强化,而在于对还不存在的心理机能的激发。这一理论的作用还在于:可以指导教师教学,教师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更好的发展。维果茨基把学生所要解决的问题分为三类: (1)学生自己能独立解决的问题;(2)需要帮助才能解决的问题;(3)介于两者之间,在别人的帮助下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应明白每个学生所面对的问题,这才能使他们的教学超前并引导发展,从而填补学生现有水平与潜在水平间的空隙。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儿童更加合理的教育和教学提供了科学依据,让当代教育者认识到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也是新一代教育者的目标。
三、“因材施教”观与“最近发展区”理论
传统的“因材施教”观与现今被推崇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对人们的教育思想都有很大启发。有人认为因材施教观相比最近发展区理论是保守的,应建立新型因材施教观。例如王文静认为:“在维果茨基看来,仅仅依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进行教育是保守、落后的,学习依赖于发展,但是发展并不依赖于学习。有效的教学远远走在发展前面,应该超前于发展并引导发展。”最近发展区理论要求教师预见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并有效地影响这种发展。那么同教育会诊一样,最近发展区理论在教学活动中有可操作性吗?一方面,这对教师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教学经验等都有较高要求,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教师是否有能力做出适当判断,都是我国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另一方面,我国是人口大国,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不一致,即便能估计出学生今后的发展,是否能编制出不同的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是否有足够的师资力量来教授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面对这些未知,我们当前能把握的是学生认知发展的实际情况。而这并不意味最近发展区理论对现阶段教育没有意义,至少能为我国教育改革某些方面指引方向。
由此看来,无论因材施教观还是最近发展区理论都有局限性,但不可否认他们对我国教育实践的指导意义。因此,我们要在改革的进程中,依靠理论和国情,不断探索出适合我国教育现状的改革方案,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学生的发展。
四、“因材施教”观与“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1.新学期伊始,教师应了解鉴别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安排教学计划,改变原来忽视学生心理特点,仅根据经验和课程标准安排教学的情况。教学应针对学生,每个学生有各自不同的认知发展水平,教学只有在有针对性的时候,才能取得好效果,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无论是因材施教观还是最近发展区理论,都强调对学生现有认知发展水平的了解。在我国素质教育进程中,一直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却一直没有落实。因此,这是我国教育改革中一个任重而道远的目标。
2.在发展性教学中,我们强调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从现有认知水平向可能认知水平发展;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应提供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动手机会,让他们通过亲自动手、动脑进行学习。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教师对学生提供帮助,学生的成长是靠教师帮助的自发成长,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就尤为重要。依靠亲自动手、动脑是不错的实践方法,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动作不仅是认识发展的源泉,还是学生认知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动手机会,让他们在探究中得到成长。
3.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转变观念,改善固有的教学观。在应试背景下的传统教学观是传授式。这一观点认为,教学活动的目标是学生升学,教学活动通过传授、灌输知识达到目标。而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倡导使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发展式教学观。这一观点认为,教学活动的目标是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全面发展。最近发展区理论表达的教学观正好与之吻合。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习与发展是不能被教授,由学生自主自发的建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担任的是帮助者的角色,通过教师的指导和激励,使学生全面發展。他提出支架式教学,教师帮助学生掌握能使其从事更高认知活动的技能,一旦掌握该技能,可自发的对学习进行调整。维果茨基的理论为教学活动提供了理论基础,要想更好践行,更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要改变固有观念,在教育改革过程中,就体现为各种方式的教育培训,加深教师对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的了解。还可以运用实践改变观念的办法,提供更多学生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活动中全面发展。
“因材施教”观与 “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我国的教育革具有深远而丰富的影响。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这些理论也必将在新背景下呈现新的意义,进一步指导我国的教育实践,为未来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更有益的启迪,最终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66.
[2]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243.
[3]李秉德,李定仁.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90.
[4]梁秋英,孙刚成.孔子因材施教的理论基础及启示[J]. 教育研究, 2009(11).
[5] 王光荣.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影响[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