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供给侧改革须提速
2017-03-23刘义杰
文 | 刘义杰
学前教育供给侧改革须提速
文 | 刘义杰
幼培机构变幼儿园,恐怕不仅是新闻报道中北京地区的“特色”。学前教育公共政策一直存在两个完全不同的思路,一是“供给激励”,一是“需求干预”。单方面关停教育机构,就是一种“需求干预”。在目前幼儿园学位紧缺的情况下,这样的干预,无疑会导致一些幼儿“无园可上”,或者为争抢学位而上演“拼爹游戏”。面对大量的市场需求,仅靠关停校外教育培训机构也不是长久之计,关键还在于加大力度提供学前教育供给。
加大学前教育供给,就是要建设更多幼儿园,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幼儿园学位。学前教育供给侧的改革,不只是一个量的问题,更是一个质的问题。民办幼儿园的发展面临着极大的瓶颈,那就是一涨价,家长就喊贵,而不提价,民办园往往难以保证高水平的教学,甚至难以维持运营。重要的原因,恐怕就是公办园有财政的补贴,而民办园则没有财政补贴。民办园涨价往往由于人力成本的逐年提高。而要化解这一难题,就必然要求政府将民办幼儿园也纳入财政补贴范围。各地家长眼中的“好园子”无不是政策红利带来的利好,不管是在幼儿园拿地、减免税费上,还是在幼儿教师的培训上,莫不如此。而将更多的民办幼儿园纳入普惠园也就成为了加快学前教育供给测改革的关键。
2010年,成都打破公办园与民办园界限,创新发展政府定价的公益性(民办普惠性)幼儿园,同时建立了公益性幼儿园认定、扶持及考核机制,多途径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截至2014年底,成都市公办和公益性幼儿园已达920所,在园幼儿达23.4万人,满足了75%的成都户籍幼儿就读公益普惠性幼儿园的需求。将民办园纳入统筹管理,不分公办和民办,只按人头进行补贴;充分借助社会力量,通过大力发展普惠性幼儿园,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到实惠和良好的学前教育,成都打破公办园与民办园界限的做法无疑值得借鉴。
社会上不乏有志投身于学前教育的人士和资本,关键是如何将这些人和资本充分的利用起来。当普惠园足够多之时,幼培机构变身的幼儿园不用太多干预,也会被市场所淘汰。
(作者系出版社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