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竞争机制:让孩子们喜欢同学
2017-03-23郝朝阳
文│郝朝阳
改变竞争机制:让孩子们喜欢同学
文│郝朝阳
英国教育家尼尔说过,“所有的奖品、分数和考试都会妨碍孩子正常性格的发展。”社会心理学研究也证实,竞争是挫折的重要来源之一,痛苦和挫折常常引起敌意。因此,在学校教育中,我们需要改变竞争的机制,变“你上我下”的恶性竞争为“你上我也上”的良性竞争,让孩子们明白,竞争只能一方受益,而合作可以达到共赢。
改变机制,良性竞争
良性的竞争机制应该包括四个方面的特点:公平、公正、公开、公心。公平,即要对每个学生一视同仁;公正,即要建立公正的竞争机制;公开,即竞争是对全体师生而言的;公心,即用公正平等之心对待每一个人。为此,在各项评比竞赛中,我们尽量都采用“达标”的方式,即设立条件和标准,孩子只要能达到这个标准,就能获得奖项,不受名额限制(实际上可以通过标准的高低来调节名额)。这样鼓励学生与“标准”竞赛,而不是与同学竞赛,不断地挑战与超越自我。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都愿意看见,甚至帮助其他同学一起达标,希望大家都好,而不是自私地只想自己好。另外,在培养孩子竞争意识的过程中,我们关注孩子竞争心态的健康,让孩子明白,有胜利必然有失败。
竞争对手,亦师亦友
2004年,中国运动员刘翔获得110米跨栏冠军时,与前世界冠军约翰逊紧紧地抱在了一起。这是刘翔对约翰逊的尊重,也是向栏坛前辈的致敬,更是感谢这位老竞争对手的出色表现。刘翔的成长,正是沿着约翰逊的脚步,一步一步走来并超越的,从开始的一点一滴地观察、研究,到模仿和学习,扬长避短,逐渐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并最终超越了这位赛场“老师”,获得冠军。所以,引导孩子去学习竞争对手身上的优点,把对方当成自己学习上突破的一个动力,这样孩子就会收获人际和学习的双成功,在竞争中展现出自己的自信与勇气。
培养孩子把竞争对手当作自己的朋友,不仅有利于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性格,而且还有助于孩子提高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面对学习上的竞争对手,孩子不应该怀着敌对的心态,而应视为学习的动力、目标以及榜样。竞争是激烈的,但可以积极学习竞争对手的优点,主动与对手合作,向对手请教问题等。要辨证地看待竞争,而不只是局限于“争”这一个层面。如果把竞争对手视为自己学习上的伙伴和朋友,不但会使自己受益匪浅,也有利于他人的进步。
优雅竞争,合作共赢
为了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我们鼓励孩子多参与集体竞赛,为集体的胜利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以班、组为单位的智力竞赛、体育比赛等,是一种集体竞争行动,要求每个人既要发挥最大的潜能,又要相互合作协调,使整体取得成功。目标是既要战胜对方,但又不能损害对方,孩子从中可以学到许多竞争的方式,比如平等、公正等,从而促进孩子竞争与合作意识的形成。
从教育效果的微观角度看,采用合作与竞争相结合的教学策略比单纯采用竞争策略的效果要好得多。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作为小组中的一员与别组竞争,这样每个学生个体不仅要完成自己的任务,同时还要与其他组员合作,才能在竞争中取胜。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学习效率自然会提高。同时,合作竞争也有利于协作精神的培养,诱发学生之间的互帮行为。我们教育者的责任是在不打扰孩子的自我发展的前提下,给孩子一些助推力——即给孩子良好的启蒙教育,呵护好儿童的好奇心,发展孩子的自由意志,让孩子有幸福感。这些教育学上恒定的真理,正是发掘孩子内在潜力、成全他未来竞争力的最简单最重要的手段。
(作者单位:北京市朝阳区第二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