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为你烙上“中国印”
2017-03-23吴爽
文 | 吴爽
国学经典,为你烙上“中国印”
文 | 吴爽
4月22日,首届国学(汉学)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阳师范学院开幕,国家语委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柳斌在开幕式的致辞中转述了一个幼儿园老师讲述的一个小故事——
美国友人向中国留学生讨教:
“听说你们中国是传统的礼仪之邦,你能告诉我关于《礼记》的相关内容吗?”
留学生摇摇头说:“对不起,我不知道。”
“《论语》是你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你能告诉我里面都讲了些什么东西吗?”
留学生又答道:“对不起,我不知道。”
“孔子、孟子、老子、庄子他们都写了一些著作,请你说说他们写了什么著作为这么出名?”
“对不起,我不知道”,留学生说。
幼儿园老师不禁感概:作为一个中国人,被外国友人问得只剩“不知道”的时候是一种怎么的悲哀啊!
对此,柳斌强调,国学教育无论是社会还是学校层面,都严重地缺失。谈及国学教育,也许有人不屑——学习国学经典,你既不能涨工资,也不能换更大的房子,甚至对你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学习它呢?在柳斌看来,人和人之间有种种的区别——脾气有好坏之分,度量有大小之分,趣味有雅俗之分,品德有优劣之分,精神世界有丰厚与贫乏之分等等,腹有诗书气自华,古典诗词、古典历史使人变得更有智慧、更有知识。认识更全面一点,修养更多一点,品德更高一点,精神世界更丰厚一点,做一个综合素质和文明程度高的中国人,又何乐而不为呢?仅仅拥有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的特征不一定就是中国人,中国人的本质特征是拥有中华文化传统,并因为这种文化传统的孕育、弘扬、凝聚而生发的中国心。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我们欣喜地看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国学经典”在很多中小学校开展起来,如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加强国民礼仪教育,诵读国学经典,推进戏曲、书法、民乐、国画、高雅艺术进学校进课堂,传统与现代融合,与时俱进,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传播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各学校如火如荼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也要警惕陷入误区——如囫囵吞枣,不注重当代转化;忘却本质,徒有其形等等。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学习国学经典,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一个“慢火细炖”的功夫,任何急于求成,违背教育规律的做法必将功亏一篑。
习近平主席在考察北师大时曾说道:“我很不希望把我们一些非常经典的古代的诗词文化、散文都给去掉,加入一堆什么西方的东西,我觉得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这些诗词都好,从小就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终生的民族文化基因。”唐诗、宋词、元曲等经典古诗文在琅琅上口的韵律中、在耐人寻味的意境中,早已深深地烙上了“中国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每一个中国人都该烙上这样的“中国印”,而教育责无旁贷。特别是在喧嚣浮躁的当下,我们更需要“慢下来”,让心静一静,用心去品读国学精粹,以润物细无声、春风化雨的力量丰盈干瘪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