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学》课程野外实习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
2017-03-23胡蝶姚振项紫荆周存宇
胡蝶, 姚振, 项紫荆, 周存宇
(长江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5)
《植物学》课程野外实习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
胡蝶, 姚振, 项紫荆, 周存宇
(长江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5)
《植物学》课程野外实习是园艺、茶学、农学等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了《植物学》课程野外实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植物学》课程野外实习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将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将野外实习与科研训练相结合,将传授知识与适时引导相结合,创造移动式教学环境。开展《植物学》课程野外实习教学模式创新实践活动后,学生的科研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模式
《植物学》课程野外实习是最直接有效地认识植物、了解植物习性、采集植物标本、巩固理论知识的实践活动。在《植物学》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中,野外实习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1],也是学生后续学习《植物生理学》、《遗传学》以及《生态学》等课程的基础[2]。实践是形成能力和科学态度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实践中通过知识的应用可以提高认知水平,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3,4]。与一般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不同,《植物学》课程实习包括室外与室内2部分——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在提前选好的植物种类丰富、具有代表性的实习基地识别野外植物;在室内将采集的植物整理分类制作成易保存的标本[5]。在以往的实习过程中,一直运用“老师教,学生记”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识记大量植物特征,教学效果不够理想。为了改变上述状况,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植物学》课程野外实习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
1 《植物学》课程野外实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内容亟待调整
我国农林、园艺、中药、环保等许多产业部门和研究机构都迫切需要既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和实验分析技术又能进行野外调查和样品采集的复合型人才[6]。目前,《植物学》课程野外实习基本包括2项内容,即植物识别和标本制作,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植物分类的基本方法以及采集与制作标本。教学内容着重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学生只要记住植物特征就算完成这门课程的学习。事实上在当今社会,一门专业知识不仅仅局限于课程本身,还应当联系整体,触类旁通,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因此,《植物学》课程野外实习教学内容应该调整,增加对植物整体生存环境的综合认知、植物群落的形成和发展、植物群落的调查方法、植物数量的统计方法等内容。
1.2 教学手段单一
长期以来,教师在《植物学》课程野外实习教学中采用平铺直叙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即师生到达实习地点后,沿一定路线识记植物并采集标本,教师做简要的形态特征解释,同时要求学生记录识别要点,最后整理标本与笔记。在野外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只是把教学地点从教室搬到了野外,老师教授知识学生记录知识的课堂本质没有改变[7]。这一过程中获得的只是浅层次的零碎的知识,真正的实践能力并没有得到锻炼。
1.3 教学效果测试手段落后
野外实习教学结束后,通常以学生认识植物种类多少和制作标本数量及质量等作为考核主要依据,忽视了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察[8]。此外,在分批检测学生对标本的识记情况时,由于测验时间不一致,稍后测试的学生可能已知测验内容,因而不能达到检验学习成效的目的。
2 教学模式创新实践措施
2.1 将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
在实习前,教师提前告知学生实习过程中会遇到的部分植物名称及种类,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然后分组讨论,让学生充分了解与野外实习内容相关的知识点并积累图片等资料。在野外实习过程中,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倡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合作研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由此培养团队合作精神[9]。
2.2 将野外实习与科研训练相结合
对于野外实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植物,教师应提前制作课件。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除了讲授植物标本鉴定的知识,还可开展《生态学》、《植物学》课程的野外调查和实验工作,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素养,由此达到提高学生科研能力的目的[10]。
2.3 将传授知识与适时引导相结合
现代教学过程中,教与学双方平衡发展会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倡导学生独立探索[11]。因此,在野外实习中,引导学生自己去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植物结构并实地考察验证。从识别植物采集标本制作标本到整理笔记撰写实习报告等全程由学生自主完成,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得到质的飞跃。在此期间,教师主要起引领作用,首先在实习前定好目标范围,合理分配学习任务,当学生独立学习过程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进行适当指导。
2.4 创造移动式教学环境
在当今信息时代,创造移动教学模式环境可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例如,添加微信公众号、手机APP(如形色、花伴侣等植物识别软件)和QQ群,可以通过手机随时随地解决学生的疑问。在移动学习环境下借助公共平台进行教学,可以克服野外讲授没有多媒体教学条件的限制,形成新型的师生交流模式[12]。具体而言,在移动学习模式下,学生间的讨论、师生间的互动都可以通过公共平台来实现。学生还可以自由发表文章,在展示学习成果的同时获得别人的评价,有助于了解自身的优缺点。学生在移动学习系统上,互相讨论学习问题,彼此间交流学习心得,有利于相互学习。教师应定期加入论坛给学生答疑,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上的问题,既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互动,也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13]。
3 教学模式实施效果
3.1 《植物学》课程野外实习教学效果显著
以往《植物学》课程野外实习过程简单,方法单一,难以提高学生实习成效。实施创新模式后,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得到的知识更全面。具体来说,学生完成的实习报告内容丰富,包括该次实习的体验、实习收获、野外实习的方法等。同时,学生对《植物学》课程的学习兴趣增加,添加各种与植物有关的公众号和APP,不用翻阅枯燥繁杂的书籍,在网络上即可完成知识的积累。在野外实习结束后,依然关注身边的植物,通过移动平台与老师交流,碰到感兴趣的植物,会主动查工具书进行鉴定。
3.2 教师的教学指导能力得到提高
教学活动是“教学相长”的过程。野外实习创新教学活动的开展,提高了教师在实习内容设计等方面的能力,提升了整个教学团队的教学指导能力。
[1]蔡燕弟, 胡宝忠, 常缨,等.在《植物学》课程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 2003,(1):60~61.
[2]张建, 刘志雄, 周存宇,等.《植物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6, 13(27): 75~77.
[3]冯虎元, 徐鹏彬, 陈强.生物学野外实习视角下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J].高等理科教育, 2011,(5):117~120.
[4]石道金.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发挥主体能动性的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 2003,(2):17~19.
[5]冯富娟, 陶雷, 穆立蔷,等.《植物学》课程创新式野外实习教学的实践与成效[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4, 33(7):198~200.
[6]杨沛.浅析移动学习环境下高校实验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实践[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11): 110~111.
[7]刘畅, 李易衡, 黄乐乐,等.“望、闻、问、切”在《植物学》课程野外实习导入中的应用[J].生物学教学, 2013, 38(11):18~19.
[8]周越, 段玉清.《植物学》课程野外实习特色教学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 2010,(2):85~86.
[9]冯志国,黄斌.生物学野外实习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陕西教育:高教, 2010,(1):248~249.
[10]冯富娟, 邱兆文, 穆立蔷,等.《植物学》课程野外实习教学方法的创新[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 27(11):155~158.
[11]王子贤,马国富,郭顺祥,等.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7):29~30.
[12]孙骏威,黄丽红,林芳,等.生物学野外实习考核评价体系的探索和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 2013,(51):26~27.
[13]徐燕红,骆斌.《植物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9(9):5632~5633.
2017-07-30
长江大学校级教学研究项目(JY2016041)。
胡蝶(1985-),女,博士,讲师,主要从事植物学教学与研究。通信作者:周存宇,zhoucy@yangtzeu.edu.cn。
[引著格式]胡蝶, 姚振, 项紫荆, 等.《植物学》课程野外实习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7,14(22):71~73.
G642
A
1673-1409(2017)22-0071-03
[编辑] 李启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