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养德“和合”致远
2017-03-23姜德军
文|姜德军
以“德”养德“和合”致远
文|姜德军
随着社会快速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着剧烈的变化,由于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现在的中学生也越来越“非主流”,他们往往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为教师的正面教育所动。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前行,充分利用地域优势,深挖“德”之本源,将“和合”思想融入德育,加强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大力打造“和合”特色德育。
深挖“龙”神,孝德引“和合”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宋村中学地处回龙山下、昌阳古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李龙文化”,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我校充分利用这一“地缘优势”,组织学生深入乡村,开展 “寻找身边的李龙王”活动,搜集学生身边“仁、义、忠、孝”的典型,然后通过故事会、宣传栏等形式,晒家乡幸福生活,讲身边仁义故事,展家庭忠孝典型。“挖龙”活动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诚实、淳朴、正义、仁孝”的种子,让他们明白了“家和万事兴,家和社会才能大合”的道理,为他们铺就“仁孝乐善”的精神底色。
找寻“德”义,明德促“和合”
名字之于中国人除了标识与符号的价值之外,更被寄予了深厚的文化意义,体现了中国人的道德向往和追求。为此,我们从姓氏入手,发动学生查看自家宗谱或询问老人,了解本姓氏辈分排布。从调查的结果看,全校学生81个姓氏中“德”字辈的有73个,占90.12%。较高的比率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共同话题,拉近了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学校顺势而为,开展了“德之魂”活动,展开了为什么姓氏辈分中这么多有“德”的大探究。学生经过自身思考、家庭讨论、网上搜索、合作探究等,对姓氏的起源、分布、迁移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最终使每位学生对“德”字有了深刻的理解。懂得了辈分传承的是“以德立家则家盛,以德传世则长久”的传统文化,传承的是“家和而盛,姓合而久”的做人道理。
多方互动,尚德固“和合”
在个体道德成长的历程中,除了学校,社会道德环境也是影响德育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它直接影响学生的培养倾向和方式,影响孩子科学道德观的形成。因此,学校尽力做到科学统筹和巧妙助推,充分发挥社会道德环境的积极作用,使之尽可能与学校德育和谐统一。
以德养德,榜样推“和合”“德”的形成和坚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德育如抽丝剥茧,细细漫漫,其中过程最凸显的就是一个“养”字。养德提升素质,素质增进和谐,进而和合归一。首先,学校坚守养德主阵地——开设“道德讲堂”,由副校长亲自带领三位老师组成“德育讲堂小组”,专门负责向教师和学生进行美德教育。其次,开拓社会养德新领域。假期中,我们让学生和家长用笔录、摄影、录像等手段去观察、寻找别人身上的美德,用自己的视角、自身的衡量标准去发现美,记录美,从中感悟美德真谛,完成自身的修身养德。开学后举行“我身边的美德”演讲比赛,以学生假期中的发现和记录为蓝本,经过老师的深化、升华和同学的演讲传扬,达到以点带面、全面养德、全面“和合”的目的。
感恩戴德,理解增“和合”学校的德育教育离不开家长的参与,我们深知感知恩情、敬奉品德是促进家庭和谐进步的重要标志,更是学校教育传播和培养的目标。为此,我校每年的家长会上都会要求每位家长给孩子写一封信,叙写养育和培养孩子的艰辛与付出;每年要精心组织一次以“关注深爱你的身边人”为主题的家长会,家长跟孩子对视两分钟,“看看他们的脸上有多少皱纹?多少白发?……辛苦是为了谁?付出为了什么?有必要这么拼搏吗?……”眼前真实的情境拨动了孩子们心弦,很多的孩子为之动容,流下了眼泪,感恩之情在心底悄然升起。
立德树人,任重而道远;以“德”养德,“和合”而致远。几年来,在“和合”文化的引领下,学校以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为核心,树立开放理念,不断整合、丰富学校的德育课程内涵,逐渐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德育教育模式。今后,我们将在德育教育的路上,创新而行,用我们的现在去成就学生的未来。
(作者单位: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宋村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