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过时了吗

2017-03-23

教育家 2017年45期
关键词:世纪核心精神

核心素养过时了吗

文 | 褚宏启

今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其中核心素养只字未提,提的是“关键能力”。所以有很多校长老师说,核心素养过时了。这个文件进一步指出,关键能力有四个:认知、合作、创新和职业能力。职业能力是和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相关的,而和基础教育相关的是前三个:认知、合作、创新。核心素养是不是真的是过时了?很多学校甚至在讨论课程改革的时候已经不提核心素养了,只提关键能力。

其实,关键能力就是核心素养,只不过翻译的方法不一样,英文完全是一个词,包括关键胜任力,实际都是一个意思。核心素养并没有过时。但是,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核心素养?我们国家去年9月13日颁布了一个框架,分为六大方面十八个要点,对此很多校长、老师认为这不太像核心素养,像综合素养,像全面素养。有的校长说,感觉比全面发展都全面,从来没这么全过。到底什么叫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在数量上是越多越好,还是越少越好?当然是越少越好。

为什么要关注核心素养?21世纪到来了,世道变了,而教育又和社会密切相关,所以教育必须发生变化。21世纪的社会有很多特点,知识经济、信息化、全球化。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经济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基础上。21世纪发生了很大变化,可以说是复杂、多变、不确定的。那么现在教育培养什么人?基础教育到了最后,都是为了培养应试的人。考高分有四个诀窍,一个是记得多,第二个是记得准,第三个是考试的时候回忆得快,第四个是手写得快。有了这四个诀窍就可以考高分。面对21世纪,知识经济、创新经济,我们的教育已经滞后了,我们不能再把孩子培养成知识的存储器,在信息化时代,记得再多,回忆得再快能比得过百度吗?要把孩子培养成知识的梳理器,要重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现在我们的教育改革,越改事越多,大家越忙越累,包括课程改革。改革不能这么搞,不能老是用加法和乘法,不能老是坐下来讨论,还要干什么,我们要坐下来好好讨论讨论,哪些事可以不做,哪些事可以少做。教育改革一定要用减法和除法,只有有所不为才能大有所为,必须抓住重点。而现在除了考试作为重点以外,其他重点并不明确。如何确定核心素养的框架?首先要准确理解什么叫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21世纪素养,是为了应对21世纪挑战的。核心素养并不只是针对小孩的,是针对全体国民的,被称为“国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面向人人的,OECD(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报告明确讲,核心素养是面向每个人的,台湾地区明确讲,核心素养指的是国民核心素养。欧盟有一个报告明确指出,核心素养从幼儿园到成人高考都需要培养。既然叫核心素养就不能是一大片,必须是关键少数素养,同时是高级素养,不是基础素养。何为基础素养?基本的东西,不随地吐痰,听报告的时候不大声喧哗,开车的时候遵守交通规则,这些都是基础素养。身体素质也属于基础素养,虽然几乎所有的国家和各级组织都没有把身体素质列入核心素养,大家可能觉得很难理解,但是各位想想,它有它的道理。因为大家知道,21世纪需要健康,19世纪、20世纪不需要健康吗?都需要。所以身体健康这个事反映不出21世纪独特的挑战,21世纪的挑战主要是对脑力的挑战,不是对体力的。

一个人活一辈子,到底该具备什么素养?首先,大家活着就要吃饭,要吃饭就要有饭,饭碗就是职业。隔行如隔山,社会分工导致了职业的差别,职业素养的差别。除此以外,不论从事什么行当,都必须具备共同素养,而共同素养是分层次的,首先是基础素养,21世纪只具备基础素养不够,必须具备高级素养,而这些高级素养就是核心素养。

这些所谓的高级素养有哪些?综合世界上几十个国家的框架,我们认为以下这六个最为重要。

第一个,创新能力。这需要从外在行为表现来讲,因为只有外在行为表现才能看得见、摸得着、抓得住,才能可教可学可评估,否则是抓不住的。创新需要体现在几个方面:提出新想法,交流新想法,完善新想法,但光想不做不能改变什么。现在教育领域问题很多,伪创新太多。大家知道创新两个典型特征,一个是新,再就是有用。现在很多花招,表面很新,实际不新,更重要的是有害。

第二个,批判性思维,它是科学理性精神的体现。其一,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问题。其二,找到帮助你解决问题的知识和信息。其三,得出结论做出决策,不能情绪化,不能随意化,不能任性,而要基于证据和数据。其四,学会运用归纳演绎系统思维。最后要学会反思,反思我们的流程,校长做管理,老师教书都是流程,任何流程都是可以改进的,但前提是要有批判性的反思。什么是批判性思维?是抓住要领,善于旨意辨析,基于严格推断,清晰敏捷的思维。

第三个,公民素养。有“公民”就有“私民”,私民是只想自己不想别人,如果这个事和自己没有利益关系就躲开,如果有就斗志昂扬,我们培养的公民不是这样的人。公民是有责任感的人,必要的时候站出来敢发言,敢说话,有公心。中国社会,中国的历史五千多年,其中几千年是封建社会,封建社会在政治上有两大特点,一个是专制,一个是人治。我们要建设一个现代化国家,必须与封建残余做斗争,我们必须培养孩子的民主精神与法制精神,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第四个,合作与交流能力。大家在自己人生经历当中,可能见到过这样的人,你很难跟他沟通,你很难跟他处好关系,你也很难与他合作,一旦与他发生冲突和矛盾,这个结就解不开,跟你记仇。大家可能都见过这样的人,缺乏换位思考,缺乏对他人的尊重和包容,总站在自己的视角想问题,总觉得自己对,别人错,总觉得别人对不起他,实际不是这样的。如果我们的校长能换位思考,可能会发现冤枉老师了,如果我们的老师换位思考,可能会发现把孩子冤枉了。可见换位思考没有处不好的人际关系。尊重别人,宽容别人特别重要。为什么要尊重别人?因为别人身上有优点值得我们学习,宽容别人,我们自己身上有缺点,对他人要宽容。

第五,自主发展素养,主体性的外在行为表现。要教育学生自尊自信,相信天生有才必有用,我命由我不由天,最重要的是要孩子自信,相信自己的价值,相信自己不论多么卑微,都会对社会有所贡献。大家想想几十年前和我们一块同班就读的同学,可能现在还是普通老师,为什么你就发展那么快,靠什么?不是靠你学的哪个知识,而是靠自尊、自信、自强,靠能正确认识自己和环境,靠适应性、灵活性、主动性,靠应对压力和挫折的能力。不仅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即使在教育自家孩子的时候也要知道,知识和听话可能不是最重要的,这些东西才是对孩子的发展更为重要。

第六,信息素养。信息时代必须有信息素养。人活着无非做事和做人,在21世纪做事必须有新意,否则不会有出息。给别人打工,要有新意必须进行创新和批判性思维。不论做人做事都不能单打独斗,要善于交流合作,更重要的是,自己要争气,要自足、自立自强,善用信息技术。

以上是外显行为,任何外显行为都体现内在的精神。创新精神,科学精神,民主法治精神,尊重别人的精神,独立自主的精神,这些精神是我们这个民族特别需要的。这个清单不是随便列的,有非常明确的价值取向。现在的清单,国民性改造的清单,人民现代化的清单是一个基本的清单。教育现代化的本质是什么?不是楼盖得多高,而是把孩子培养成具有这些精神,能做出这些行为的人。这六条和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三维目标是什么关系?我们认为这是聚焦版、升级版,强调的都是高级素养,再就是关键素养的选择版,不是一大片。

(作者系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吴爽

猜你喜欢

世纪核心精神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世纪赞歌
20世纪50年代的春节都忙啥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1999,世纪大阅兵
My School Life